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彼时蒋介石不过以普通代表身份列席,仅在三年后,他就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执掌国民大权。

此后经年,虽时有被迫下野的窘境,却依旧没有离开权利中心。短短三年就完成身份转变,在感慨蒋介石出色的政治手段之外,也不得不提及隐藏在他身后,助其上位的贵人——张静江。

正是有了张静江的助力,才让蒋介石实现了政治资本的原始积累。那张静江是如何推蒋介石上位?说及此事,还得提到张静江和孙中山之间那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国民党元老

1905年,张静江、孙中山二人同乘去欧洲的客轮。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当时张静江是在巴黎独资经商的有为商人,孙中山则是忙于革命的先驱战士。

客轮一遇,二人相谈甚欢,张静江表示愿意支持革命、提供资助,并定下“ABCDE五个字母拿钱”的约定。

之后孙中山数次电报张静江,张没有片刻犹豫,先后寄出一万元、五万元等多笔款项,资助孙中山革命。

张静江慷慨解囊,让孙中山颇为感动。自他革命以来,资助的人不在少数,却鲜少有如张静江这般豪爽、仗义,一个电报便一定有款项打来,实在不难不让人感动。不难看出,他此时颇有“现代吕不韦”的范儿。

有经商头脑,不求回报的资助孙中山,由此地位十分超然。

“党内财务,唯张所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中山确实十分器重、倚重张静江,而张静江也帮孙中山度过了一个个难关,凭借于此,张成了政界新贵,并在“国民党一大”当选中央执行委员。有政治资本、有钱、孙中山倚重,自然有人上赶着巴结,蒋介石就是其中一位。

相较于张静江,蒋介石不仅一穷二白,没贵人扶持,孙中山对其又不信任,在国民党实在举步维艰。

早年有陈其美(同盟会元老)帮衬一二,处境稍好一些。1916年5月,陈其美被刺,他只能在上海找找出路。

与此同时,他刻意接近张静江。

张静江与蒋介石同出浙江,有同乡之谊,亦有提携之意,由此多有资助。蒋介石在上海做投机生意,筹办证券物品交易所时,张静江担任交易所候补理事,并提供给他一笔资金,借助张静江等人的影响,加上原始资本注入,交易所做的风生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2年,交易所陷入停顿,赔了不少钱。结果还是张静江出手相助,帮他渡过难关。在上海摸爬滚打数年,一场交易所停顿风波将蒋介石打回原形,让其摈弃一切念头,决定全身投身革命。

他有如此想法,最大的动力还是来自于张静江。旅居上海这几年,他除了得到张静江的资助之外,还在张静江夫妇帮助下,与陈洁如喜结连理。本就有同乡之谊,再加上说媒之情,彼此关系更加亲密。

张静江亦有助力蒋介石的想法,蒋介石并没有让张静江失望,永丰舰侍护孙中山、东路讨贼、赴苏联学习,短短一年时间,他就实现投机商人到政界新秀的华丽转场。从苏联回国之后,在张静江帮助下,他在国民党露脸次数越来越多。

孙中山对蒋介石愈发倚重,渐渐挤进国民党权利中心,不过此时他依旧需要依仗张静江、孙中山,尚不足参与派系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权力天平的倾斜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

中山先生一逝世,国民党内部派系之争逐渐明面化。中山先生在世时,这些人摄于先生的超凡魅力、威望,派系矛盾并不突出。

当时国民党内职位高低,几乎也是按照与孙中山关系亲疏远近决定,这也是蒋介石前期挤不进国民党核心的主要原因,毕竟中山先生对他有所提防。不过在永丰舰一事后,中山先生提防之心渐无,这才得以进入核心。

随着蒋介石被重用,国民党党派可分为蒋系、胡系(胡汉民)、汪系(汪精卫)等多派系,各派系谁也不服谁,展开了长期争权夺利。

这时候就凸显了一个人的重要性,此人正是被称为“革命圣人”的张静江。作为国民党元老、前两届中央执行委员、孙中山遗嘱第一签字人,他在国民党具有相当的政治号召力、影响力,他对任何一派的支持,极有可能导致权利天平倾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等人来说,都想拉拢张静江,不单单因他的政治影响力、号召力,更因为他掌控着国民政府财政大权。

尤其是孙中山逝世初期,汪精卫、胡汉民争得面红耳赤,都将拉拢张静江视为要务。至于蒋介石,虽有“黄埔军校”做背书,能力、资历尚且不足以掺和进来。

在胡、汪二人斗得不可开交之际,蒋介石暗中积蓄力量,胡汉民被迫退出这场争权大戏后,他开正式登台与汪精卫“唱戏”。

此时汪精卫握有政权,而将许崇智驱离广州的蒋介石握有军权,军、政对抗,一时难分高下,而张静江适时出面,协助蒋介石将军权牢牢把控在手中。

汪精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界有张静江做背书,又掌控了军权,蒋汪之争,汪精卫已然落入下风。不到一年,中山舰事件发生。汪精卫负气远走,蒋介石成为这场角逐戏的唯一赢家。

虽说胡汉民、汪精卫等人相继被排挤出局,暂时没了政治对手,他的处境并没想象中轻松。各地军阀云起,尚未归心的政坛,促使他急需张静江坐镇中央。张静江也不推辞,从上海赶到广州襄助蒋介石。

1926年到1927年,是蒋、张二人关系最为紧密的两年。蒋介石在前线征战,张静江坐镇后方,不时上演一出“退位让贤”的戏码,使得蒋介石威望与日俱增,逐渐攀登上权利的顶峰,由此蒋介石称张静江为“革命导师”。

借助张静江的政治影响力、号召力,他完成了人生又一次蜕变,为“清党”反共、另立政府扫清了大量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渐行渐远,吃斋念佛

障碍扫清,独掌大权,昔日的混迹烟花柳巷的流氓头子如今成了国民政府主席,自然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

往日蒋介石对张静江极为尊崇,并在信中称其为“良师”,一切重要政治问题都会与之商量。手握大权后,独权专政之心渐甚,两人关系愈发疏远,两人矛盾之根源有两点。

1、遭到民国四大家族排挤

蒋介石崛起后,以其为核心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逐渐控制民国军事、政治、经济,大有把控国运之态势。

其中孔、宋两大家族在经济、政治上的强势介入,势必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张静江便首当其冲。前面提到,张静江与孙中山缘于“经济”,发迹于“经济”,兴起于“经济”,他也被称之为“当代吕不韦”。

有他拦在前面,宋、孔家族实在难以独揽经济大权。尤其是他所辖建设委员会统管工矿、交通、运输、电气等事业,与四大家族由直接利益冲突,双方不可避免发生交锋。本着“帮亲不帮理”的原则,蒋介石和张静江生了嫌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政治理念不同

与四大家族利益上的冲突,使得蒋介石对张静江存有排挤之意,远没到让张静江远离国民政府政治舞台的地步。

真正迫使张静江被扫地出门的核心原因,还在于两人政治理念不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张静江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十分严重,此时他极度支持蒋介石定都南京。哪怕蒋介石坚持“清共”,也不反对。在张静江看来,政治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

宁汉合流后,国内局势渐渐趋于稳定,张静江适时提出“国家当下任务应发展经济”的请求,这也是中山先生生前所愿。

革命数十载,国内历经列强入侵、革命斗争,如今稍有喘息之机,理应先发展经济,将革命破坏的生产重新建设起来。唯有国家富强,努力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才能摆脱被列强欺辱的被动局面。

如此请求,也是无数革命志士追随中山先生之初衷。张静江之所以助力蒋介石,本意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蒋介石自掌握实权以来,一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清共”执念颇深,希求通过“清共”实现武力统一全国。

一人求稳,一人求战,彼此观念大不相同。

起初张静江尚能忍耐,一心主持筹建建设委员会,寄托能通过委员会改变国内经济窘境,结果国民政府不仅不支持,还默许四大家族争权,这可惹怒了他。

在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期间,张静江与吴稚晖、李石曾等人私下谈话,无不提及与蒋介石之矛盾。

要知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三人在国民党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几人对蒋介石皆有怨言,可想蒋介石独裁专政已然犯了众怒。

事实上,张静江等人也存有在大会上“逼宫”之意。

然而蒋介石并未妥协,顺势削减了几人权利。在他看来,张静江、吴稚晖等人在政治上已然突显“老态”,不再适合留在国民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静江感知到蒋介石态度变化,决心离开政治中心,回到浙江从事实业建设。此举虽有无奈,也确是他最想做之事。

到浙江后,他利用有限资金(国民政府仅拨付建设委员会10万元)对浙江电力、煤矿等事业进行合理规划,然迫于国民政府掣肘,并未取得多大成效。随着他主动远离政治中心,蒋介石进一步削弱其在政府的影响力。

此消彼长,随着张静江权利日渐削弱,下辖建设委员会地位也与日剧下,逐渐被宋、孔二家蚕食。

原本掌控着电力、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命脉的委员会,到后面居然只管着几个小企业,再无“建设”之名。

远离政治中心,兴办实业被掣肘,让张静江生了离开之心。抗战爆发后,建设委员会并入经济部,把持在他手中最后一点权力也被夺走,这让其再也没有留恋之心,遂经香港赴瑞士、美国。

时隔数十年,张静江再次出国,心境却大不相同。昔日他在法国从商,斗志昂扬、朝气蓬勃,寄心于国内革命;几十年过去,中山先生逝世,国民革命却被带入“企图”,这让他颇为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犹记得当年与孙中山初始,两人相谈甚欢,后来孙中山来信求援,他曾豪气万丈的回信说:“只要用实际干革命,便胜过千言万语。”

张静江对孙中山是敬重的,由此在孙中山病重之时,仍坚持拖着病体之躯奔赴北京,在京中遍寻良医,希求能治好中山先生。在孙中山逝世前,是他彻夜守在身边,期盼着中山先生能恢复健康。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斯人已逝,后来者前仆后继,张静江决心秉持先生遗志,让国家变得富强。这是作为一位商人、革命者,许下最切实际的诺言。

至于争权夺利?他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出生商贾世家的他,自幼耳濡目染,对经商颇感兴趣,实业救国才是其心中最想做的事。为实现实业救国这一目标,他选择了蒋介石,帮助其夺得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又知晓,蒋介石痴心权利,最终误国误己也误了张静江,此时张静江是无奈的,唯有远赴他国或才能宽慰己心。

奔赴外国后,他虽以吃斋念佛打发时日,依旧心系国内抗战局势。待抗战结束、解放战争之后,便鲜少有他的消息。

再度有消息传来,已是张静江病逝之时。得闻消息,蒋介石还特地设灵堂,亲书“痛失导师”挽词,并亲自主祭,不免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