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蒋介石被扣,王耀武奉命围攻西安,途中遭遇艰险,他事后感慨:“我虽败走子午谷,却因此获得了校长的信任!”
之后还一跃成为国民党内部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与卫立煌、杜聿明等人比肩而立。
为何他“救驾未成”,却获此殊荣?
一切要从一场失败的军事行动说起。
同年12月12日,张学良以兵谏为名,囚禁蒋介石,逼其放弃内战,共同抵御外敌。
“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府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以何应钦为代表,称为“讨伐派”;一派则以宋美龄为代表,称为“和谈派”。
何应钦以救蒋介石为名,迅速组建“讨逆军”,调派重兵进攻西安。
驻守在汉中的王耀武,不出意外地成为营救蒋介石的最佳人选。
但他并非草莽之人,他深知贸然出兵不仅不能救出蒋介石,反倒会激化矛盾,陷蒋介石于更危险的境地。
因此,虽然做好了出兵的准备,却不着急出发,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最有利的时机。
就在他举棋不定之际,收到了来自西安的密信:“兵行险道,互有依靠”。
原来,张学良为防事态有变,尽快解决此事,便派王耀武的老部下穆忠恒秘密传递消息。
得到此密信的王耀武,终于放下顾虑,召集亲信商讨“救蒋”一事。
在场之人针对这八个字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部下提出:
“营救委员长虽然是当务之急,但前提是保障行军顺畅,人员安全,沿汉中至西安公路推进是最佳选择。”
但王耀武并不认同,他看向张灵甫,“你怎么看?”
张灵甫思考片刻,指着地图,坚定说道:
“虽然这条道路最为稳妥,但路途遥远,且有第17路军拦截,我们何不走子午谷捷径,虽行路艰难,却能节省时日。”
王耀武露出了欣赏的眼光,认同了他的观点。
所谓“子午谷捷径”,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魏延曾多次请命,率领精锐士兵与背粮民夫取道子午谷捷径攻入长安,进而占领中原。
而诸葛亮认为,此路险峻且陡峭,若是率兵行军至此,必会损兵折将,所以没有同意魏延的提议。
但王耀武却认为,现在不同于三国时期,部队装备与后勤能力已十分先进,因此决定冒险一试。
于是,他下令各部轻装简行,沿子午谷取道,进兵西安。
之所以一定要走子午谷,王耀武也曾向部下解释道:
“穆忠恒深知内情又顾全大局,他既能发出此密信,就意味着张学良并不是要取委员长的性命,而是想和平解决此事。”
李天霞还是不理解:“这和走子午谷也没关系啊?”
王耀武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应该向张灵甫学习,走子午谷既能彰显我们救校长的急迫性,又能便于观察局势,控制进军速度,不至于让我们陷入进退两难之境。”
话虽如此,但王耀武还是低估了在子午谷行军的艰难程度。
子午谷山路崎岖,人迹罕至,稍有不慎,就会人马跌伤。
一行人不仅连吃饭睡觉的地方都没有,还得不到及时的粮食供给。
不止如此,子午谷是两山夹一谷的绝地,一旦被敌人发现行踪,他们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而且,西安守军东北军人数众多且战斗力强,他们只需把出口封住,就能让他们在子午谷中举步维艰,不战而溃。
幸运的是,三天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也重返南京。
深陷绝境又无计可施的王耀武,得知此消息后如释重负,立即率部撤出子午谷。
在撤退时,他们在子午谷中才走了三分之一左右的路。
虽然王耀武此次“子午谷奇谋”以失败告终,且成为众人的笑谈,但在蒋介石看来却是奋不顾身,舍命“救驾”,让人感动不已。
回到南京后的他,处处针对以何应钦为首的“讨伐派”,对王耀武却是另眼相看,认为他“忠心护主,勇气可嘉”。
不仅充分相信他,还委以重任,让他在党内的地位一跃而上,成为举足轻重的高官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