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才是万能的”、“穷人就不该生孩子”、“没钱就别谈感情”、”世上只有一种病叫‘穷病’”……

诸如此类的评论,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评论区里面,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且还能获得大量的点赞,可见赞同者众多。

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评论的中心思想并无差别,全都围绕着一个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置否,钱对于生活而言是很重要的,日常的衣食住行都很需要。

但当事事都朝钱看,且将有没有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时,社会的整体道德感、责任感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因此面对这种愈演愈烈的“唯金钱论”社会现象,作为清华大学教授的柳冠中,发表了一番令很多网友破防的言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柳冠中教授认为,在当今社会下,大众不能一味地向钱看,过度的拜金主义很可能会让下一代垮掉,做人做事应当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观点一出,网络上争议四起,赞同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柳冠中教授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舆论裹挟下的金钱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类似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场电影等消费噱头,渗透到了大众的生活当中。

在既不是传统习俗,也无任何纪念意义的情况下,很多人仍旧心甘情愿被这类消费舆论牵着鼻子走,成为了间接推广舆论的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行为,还能视为是普通人日常情趣的一种表现。

毕竟不管是奶茶还是火锅,都不算是比较高的消费,普通家庭想要消费是没什么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当一些拿着补贴过日子的贫困生在网上纷纷发帖询问,自己想要进行高消费合不合适的时候,一种来自于社会上的价值观问题就凸显了出来。

“贫困生就不能买上千元的鞋了吗”、“贫困生为何不能看演唱会”、“贫困生用苹果手机怎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于这样的帖子,网络上是经常能刷到的,也让两个对立现象——“贫困”与“高消费”被捆绑到了一起。

贫困生是什么样的呢?吃不起饭、穿不起衣服,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可能上不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当中,才有机会获得了助学金,利用这笔钱来维持日常的生活。

在不知道家里后续是否会有钱的情况下,不敢随便乱花。

网络上的诸多贫困生,却过得比一些小康家庭的人还要滋润,各种高消费行为层出不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现这样的情况,某种程度上跟网络环境的发展有关。

在网络并不怎么发达的时候,生活条件相差甚远的群体,能够接触到的概率较低。

但有了各种网络平台之后,一些家境殷实的人会通过网络分享日常的生活,再加上很多商家会通过各种消费舆论手段,来吸引大众的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不少人的价值观就在这种环境的无声影响下,悄然地发生了转变。

特别是原本生活条件十分一般的一些贫困生,对外界消费主义的诱惑是很难抵抗的。

于是就无视了自己的经济水平,做出不少超出自身消费能力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出身贫困家庭,就要一辈子被贴上贫困的标签。

但在需要通过他人的帮助,才能继续进行学业以及维持生活的情况下,过度消费是不可取的。

这属于是将他人之奉献,作为自己享乐之依仗,这种价值观不仅不利于个人成长,也会影响到整体社会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殊不见就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出现了不少挤占助学金的“伪贫困生”。

平时过得比一般人都要光鲜亮丽,但名字也会明晃晃出现在贫困生名单当中。

这样的人,别说是有奉献精神了,连基本的道德观念都是存在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这些人并不在乎,只会觉得将钱弄到自己手里就是自己有本事,而认同这种价值观的人,也在日渐增多。

而类如贫困生高消费现象的,还有一些人所进行了品牌过度消费行为。

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品牌文化”一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一个品牌逐渐成长起来后,就会通过产业优势,以及所打造出来的品牌文化理念,更进一步地吸引到消费者。

这其中,各种奢侈品牌因在宣传攻势上,更注重渲染其与身份、地位挂钩的一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虚荣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乎“月薪3000能买几万元的奢侈包包吗”、“对象舍不得送几万元的奢侈品”等这样的话题,时不时就能看到。

毫不意外的一种现象就是在评论区当中,很多人是完全不考虑别人到底有没有消费奢饰品的经济水平,只一味地鼓吹“悦己”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善待自己,想买就买的,喜欢的话贷款也可以”、“对象买不起就换个有钱的,委屈谁也不能委屈自己”……

当不理性的“悦己”金钱观被广泛宣扬来开之后,有很多心智不够成熟的人为了能达到高层次的消费,也在一步步地降低自身的道德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与“悦己”金钱论相悖的奉献精神

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金钱,本身是没多少价值的,但在成为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之后,价值就显得很不一样了。

一个人拥有的金钱越多,越能体验到更多的商品服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有钱人”与“成功人士”之间被划上了等号,形成了单性的舆论导向。

也让“笑贫不笑娼”这句话,如同至理名言一般被大众拿出来进行调侃。

这种物质主义支配大众的现象,并非是现在才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从废墟中重生的新中国,之所以能从看着一无所有的状态,发展到了如今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程度,离不开每一位无私奉献的人

从农民到工人,再到科学家等不同的群体,均为中国的腾飞付出了努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奉献精神的重要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一个又一个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的背后,都闪烁着无私奉献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钱学森,可能中国的航天事业就不会像今天一样,能进入到月球背面采会土壤。

没有邓稼先,也许中国面对其他国家的联合打压,就会因没有震慑性的核武器而受到更多伤害。

没有袁隆平,中国14亿人口所需要的粮食,或许就会成为被他国“卡脖子”的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来,还有谁能说这些人创造出来的财富不多呢?并且这些人带来的财富,是惠及到了社会每一个人的。

可就是这份惠及到每个人的由奉献精神带来的价值,却在如今的社会环境当中遭受到了轻视与嘲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来自于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很多人在超前消费、追赶潮流等方面,逐渐地在意了起来。

这些人受到了“会花钱才会赚钱”这一消费语境所带来的影响,跟随资本层面所精心打造出来的享乐主义消费环境,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盲目、冲动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会在遇到需要花钱的事情时,幻想自己能成为富一代、富二代,能有花不完的钱,享不完的乐。

但就像柳冠中教授所说的,中国要的是民族复兴梦,而老百姓理解成为了自己家里面的发财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度的崇尚所谓金钱,所谓有了钱就是成功人士,以及过度引导错误的消费舆论导向,会毁掉民族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发财梦还是复兴梦

谁不想发财呢?毕竟有了钱之后,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柳冠中教授的话被一些网友给抨击了,认为他不懂得普通老百姓每天为了一点儿收入,拼死拼活辛苦挣钱的现实情况。

事实上,如果大家能不要过于表面地看待这些话,就会发现柳冠中教授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他举的一个例子一样,有钱、有社会身份地位的某位商人一幅画能卖到上千万元。

从实际价值上来说,该商人的画真的值这些钱吗?不值,可因为有了金钱作为其社会背景,所以其附带的东西也有了超高的价值。

这种价值是非常虚的,也落实不到老百姓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柳冠中教授也提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从温饱到小康是对的。

只是后面是只专注于个人财富,还是让整体的生水平提高,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民族复兴角度来看,如果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消费舆论导向上,只单一地宣传唯金钱论,自然对下一代的发展不利。

而是应当树立正确金钱观,让人理想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来创造出更具长远性的社会价值。

从中获取到的成就感,不是“富其一时”这一金钱观所能够比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是很多人已经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

这个社会消费理念,当然不能说是错误的,毕竟每个人都需要正常生活。

但柳冠中教授的话,其实也不能被片面地解读,个体的发财梦与民族的复兴梦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个体与整体之间是互相映射的,国富则民强,民强会进一步推动国家发展。

如果一切都只朝钱看,将金钱视为真理,实则也是一种极端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