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毛主席青年时期最为佩服的文人之一,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先生曾如此评价道:“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
而鲁迅也说自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性格,意即他会横眉怒对那些“千夫指”的恶人,而面对人民群众他则愿意全心全意地低身服务,连毛主席都对这充满了人民观的诗句大为赞叹。
鲁迅把一生精力都用在了痛批民国“吃人”社会的腐朽上,他用炽热且正义的笔杆直戳向黑暗社会的脊梁骨,但如此正直的鲁迅先生,却唯独对一件事物“服了软”,并号称这辈子都戒不掉了,这件事物便是香烟,而鲁迅先生一生中尤其钟爱抽彩凤牌的廉价烟。
一、童年凄惨,饱受屈辱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周福清是晚清的县知事,因此鲁迅的早年生活还算不错。
但在13岁时,鲁迅祖父因事入狱,15岁时父亲周伯宜又患上了顽疾,这使得鲁迅一家在城中生活不下去,鲁迅只好中断学业,全家回到乡下,在乡里他每日出入的地点只有两处—当铺与药铺,当铺用来典当家资换钱,钱则拿去药铺买药。
这种惨败的家庭条件使鲁迅在农村里遭受了不少势利眼的冷落,后来,鲁迅的父亲去世,在继承家业后他因为势单力薄又被家中的叔伯们欺负。
1897年时,在家族会议上周家叔伯们决定重新分房,分给鲁迅的则又破又小,性情倔强的鲁迅拒绝在最后的协议上签字,被家中叔伯们轮番呵斥,而此时的鲁迅才只有16岁,年纪尚小的他早早就体会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他明白了这万恶腐朽的旧社会中既没有亲情也没有同情,只有赤裸裸的“吃人”封建礼教。
青少年时期的鲁迅已经饱受了国内封建礼教的荼毒,但他依旧坚韧地刻苦学习,想要找出一味能治愈这“病了”的社会的良药,1902年,他与钱均夫等人一起获得了公费前往日本留学的资格。
那时的日本,已经通过明治维新步入了近代社会的步伐,并且在甲午战争中打得清朝屈辱割地赔款,后又于日俄战争中战胜了强大的欧洲列强沙皇俄国,日本如此迅速的崛起速度给了当时世界一个极大的震撼。
鲁迅也因此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到了日本研习医学,然而,日本这里的文化氛围却又让鲁迅感到了失望。
在他后来所作的《藤野先生》文章中,他记述道:当时的日本虽然在快速进步,但大多数国民却瞧不起落后的手下败将大清国,在学校中,充满敌意的日本学生时常会以裹足、留猪尾巴辫等陋习嘲笑鲁迅这类清朝留学生。
而最令人悲哀的是,鲁迅对这些客观现实的言论却无从反驳,晚清确实在文明程度上落后了日本太多。
在一次课堂上,教师更是无视在座的中国人鲁迅,公然播放“日俄战争教育片”,在其中有枪杀日俄战场上东北人民的影像,随着一声枪响,中国人倒下,教室里的日本学生间却爆发出了一阵高呼“万岁”的喜悦喊叫。
这起幻灯片事件,给了鲁迅极大的震撼,纵使他在日本期间结识了藤野严九郎这样热爱和平、关心中国学生的善良日本老师,但他明白这种人终归是少数,他最终决定弃医从文,愤然离学回乡。
二、痛斥旧时代,“鲁迅”诞生
毛主席讲过,压在当时中国人民头上的无非是三座大山,分别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而鲁迅在儿时便尝到了封建礼教的苦,在青年时在日本又感受到了帝国主义的恶,此时的他距离真正看透万恶旧社会,还差最后的官僚资本主义的洗礼,而这一“机会”也很快来到。
在他归国后,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在民国元年(1912年),鲁迅被蔡元培邀请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职位。
起初,鲁迅对喊着“民主共和”口号而成立起来的中华民国还抱有一丝希望,但很快,袁世凯先是当独裁大总统接着又要当皇帝,后来张勋又把废帝溥仪抬上来搞满清复辟。
民国这些政治上的反动行为在鲁迅看来简直就是在演一场场滑稽的闹剧,他终于明白,民国的官僚资本主义也不可信,世间此刻只留有了一件事物还可信—他自己的笔杆子,他要用激昂的文字彻底与这旧社会决裂。
终于,在1918年《新青年》杂志创办,鲁迅任编委,并于同年5月份他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书中其辛辣的批判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以患有精神病的主人公“狂人”的视角披露社会的不公,而书中结尾“救救孩子”的话语却又寄托了鲁迅对未来孩子们的希望,感人至深。
《狂人日记》是一部把绝望与希望集于一身的奇作,一经发布,瞬间便在全国的有志青年中争相传诵,当时的青年毛主席、周总理等人都曾深受鲁迅著作的影响。
毛主席更是觉得鲁迅的思想与他的主张极为接近,毛主席的思想深度高,正常人很难企及,因此在他自己所写的文章中,一般很少会引用别人的作品,但鲁迅的作品,毛主席却会时常引用,可见主席对鲁迅文学水平的欣赏。
鲁迅的作品风格在当时看来比较独特也比较冷门,但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青年学子们内心的炽热想法,在各地有志青年们的响应下,鲁迅开始将自己更多的精力用在创作如《狂人日记》一般的优秀作品上。
1920年,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鲁迅在读到《共产党宣言》时,连连称赞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之处,这进一步启迪了他的思想深度,在此基础上,同年他便发表了短篇小说《风波》,以文学故事的形式分析了为什么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并最终上升到了不改变民众的封建观念,革命就难以成功的政治认知高度。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鲁迅始终站在人民、站在正义的这一方,在三·一八惨案后,他创作了《记念刘和珍君》这一部作品来抨击段祺瑞政府的反动,并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语句高度赞扬了为民主独立贡献的学生们,而他因为这一举动也差点被捕入狱。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鲁迅要求蒋介石政府释放加入共产党的无辜学生,却被无情拒绝,鲁迅因此愤而离职,从此离开了国民政府,这一切都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文人风骨。
而鲁迅坚定的人民立场也决定了他跟我党的政治理念相当合得来,他也对人民政党一直抱有好感,曾多次与我党重要人物见过面,毛主席也曾在1918时上门亲自拜访过他,但机缘巧合之下,那段日子里鲁迅并不在家,二人最终遗憾的未能见过面。
三、鲁迅的个人趣事
面对旧社会的黑暗腐朽,鲁迅是执拗且桀骜不驯的,但实际上私底下的鲁迅却是个相当平凡且可爱的人。
他有着文人独有的幽默感,在一次他的侄女问他:“为什么你的鼻子比我爸爸的鼻子要矮一点、扁一点呢?”
鲁迅便回答道:“原先我的鼻子和你爸爸的一样高,可是我在黑暗的环境里生活,四处碰壁,慢慢的鼻子就变矮、变扁了。”鲁迅这句话逗得侄女哈哈大笑,同时也是一语双关,既是在说自己的日常写作环境光线阴暗,也是在暗喻社会环境的黑暗。
从外表上看,鲁迅虽然有文人的独特气质,但他长相实在是说不上是帅,毕竟,连侄女都对他的长相提出“质疑”了,但他本人却对自己的外貌很是自信。
在一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面见他时,萧伯纳客套说了句:“文坛都说你是东方高尔基,但我觉得你可比高尔基帅。”
高尔基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是著名的文坛美男子,可鲁迅此刻不仅不谦虚,还对萧伯纳骄傲地回应道:“没错,不过等我老了还会更帅!”
此外鲁迅一生之中,更是离不开香烟的陪伴,特别是喜欢一款现在早已停产的彩凤牌香烟,彩凤牌香烟价格低廉,没啥别的好处,最大的特点就是“劲大”。
鲁迅先生每当创作时感到精神欠佳、没有灵感,就要来上几根,每天抽的烟要按包计数,他的房间又常年不通风,也一直弥漫着一股浓郁的烟味。
当周围人劝他戒烟时,他却无奈说道:“不可能的,戒不了创作,我就戒不了抽烟。”可见,抽烟这一习惯注定要陪伴大文学家鲁迅一辈子了。
后来,在创作小说《在酒楼上》时,鲁迅对主人公吕纬甫全篇足有七次抽烟动作的描写,对抽烟细节的刻画堪称惟妙惟肖,他以抽烟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渲染出了故事的整体背景气氛,引得文坛的同行们都对此大为赞赏,想必鲁迅先生那时心里一定会这样想:你们看,抽烟还是有好处的吧!
但抽烟这一行为,终归来说还是危害身体的,1936年,鲁迅先生因肺部病变不幸离世,享年55岁。
结语
中国的近代历史饱经屈辱,那时不少人都对中华民族的未来感到了迷茫,鲁迅先生也生活在那令人绝望的腐朽旧社会中,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黑暗中那最后一毫的希望,苦难与绝望没有打倒他,却让他更加坚强地如此说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