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鲁迅每月工资350块大洋,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多少钱?这一串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把时光重新拨回那个风云诡谲的年代,见证一代文坛巨擘的不平凡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香世家 祖训熏陶

谈起浙江绍兴名门望族周氏家族,地方上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早在几百年前,他们的祖上就是这座城池的渔阳巨户,家学渊源流传已久,世代子孙遍布于官场、科场。

周家的根基有多深厚,可见于其门阀世家的规矩。男丁一出生,便受到家族祖训的熏陆。崇文重教,勤勉好学,这是周氏家训的核心理念,更是世世代代周家子弟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便是遵从了这样的家训成长起来。他自幼勤奋好学,25岁时便以恩荫之身高中进士,官拜翰林院侍读,后出任湖北知县。周介孚勤恳有为,在绍兴一带无疑是家喻户晓。

鲁迅出生于这样一个望族名门,其先祖的荣耀显赫已使他小小年纪便无忧无虑。周家宅邸雄伟恢宏,光是其占地就有数亩之广,奠定了鲁迅幼年生活的富足安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正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家教虽严,祖父周介孚待孙儿们却是宽和有爱。他常常在周遭竹林中游荡玩耍,目睹四季轮转,亦将周家祖训融会贯通于心。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周家后人谁也难料,自己后来会走上一条怎样出人意料的人生道路。那时的鲁迅,正如绍兴周家世世代代的子弟,按照着祖训,锻炼气节操行,未来也许就能像其祖父一样,为这个世家平添一份荣光。

家道中落 世态炎凉

周介孚自幼勤恳好学,终于功成名就,官拜翰林院侍读,后出任湖北知县。谁曾料想,这一切的荣华富贵却只是昙花一现,随着一场科场弊案的爆发,周家的家运就此土崩瓦解。

这一切都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周介孚在任湖北知县期间,一场科场舞弊案被御史台揭发。御史台经过缜密调查发现,有十余名翰林院官员在科场中伪造案牍,徇私舞弊,周介孚便是其中之一。

旋即,御史台奏请朝廷严惩舞弊官员,周介孚被革职查办,幽禁于北京羁押处。虽然这个年逾花甲的老人恳求宽宥,但最终仍被判处永不录用,并抄家充军饷。

就这样,周家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名门世族,如今骄奢淫逸的日子戛然而止。周介孚的妻子和孙儿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中的祖产被人暴力拘押,绍兴城中曾经那座气派非凡的宅院也已人去楼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家的衰落,给当时12岁的鲁迅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在祖父被拘捕后,一向讲究门风的周家为了维持最后的体面,不得不拿出全部的家资以养活全家老小。周家唯一倚仗的,就只剩下鲁迅的父亲周国桢了。

可是,正当周家一蹶不振之际,灾难却好像并未就此停止。随着一连串的变故发生,年迈的周国桢也在这些事件的打击下病倒了。为了给予父亲最好的医治,鲁迅和母亲不得不四处奔波,将家中仅存的一切抵押出去换取医药费。

可是命运终究是无情的,尽管鲁迅一家人已经竭尽全力,但老父周国桢还是在病魔的折磨下离世了。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肩头的重担更是雪上加霜。一个曾经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如今竟沦落到这般境地,实在是命运的无情嘲弄。

站在那座曾经恢宏壮观的周家大宅遗址前,鲁迅怎能不感慨万千。眼前的一切都在昭示着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的炎凉。也许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鲁迅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新的认知,进而奠定了他后来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求学笔耕 抱薪救火

在父亲离世后的第二年,鲁迅开始了他人生的新征程。那时的他,已经褪去了书香门第的锦衣玉食,只剩下一身单薄的衣裳。但是,作为周家的独子,鲁迅肩头亦扛着为家族重新焕发光彩的重任。

首先,他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这是一所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新式学校,开设有许多西学科目。期间,鲁迅曾一度想要改名"周树人",这无疑是受到了西学的影响。后来,他又转入了位于南京的矿务铁路学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矿务学堂的这几年期间,鲁迅一直勤恳好学,品行端正。当时的学堂规矩甚严,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行为举止都要反复检查,稍有疏忽就会受到惩罚。然而即便如此,鲁迅却仍然能够游刃有余地通过每一次考核。

毕业之际,鲁迅获得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公费赴日本留学。东渡日本的船只就在眼前,这无疑是通往新天地的大门。在当时,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可谓是千载难逢。

于是,鲁迅怀揣着对更高学问的渴望,踏上了前往日本的道路。他的目标是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能在那里学习到先进的西方医术,日后回国行医救人。

在仙台的求学生涯中,鲁迅用功甚钻,成绩骄人。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日语,更是将所学的医学知识牢牢地刻印在了脑海里。恍惚间,曾经那个衣衫单薄的少年已经蜕变成了一位待以重用的年轻学者。

然而就在鲁迅即将完成学业之际,一个偶然的事件却撼动了他对医学的初心。1911年,鲁迅偶然目睹了一场惨烈的杀头现场,那凄惨的一幕令他彻底地失去了对医学的信心。

"如果只是延年益寿,那又有什么意义呢?"鲁迅在心中暗自思忖。对于一个热血青年来说,单单救死扶伤远远不够,必须要有更高远的理想和追求。于是,鲁迅就这样放弃了他的医学道路,转而投身于以笔为武器的事业。

大鹏展翼 笔作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弃了医学道路的鲁迅并未就此止步,相反,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自此之后,鲁迅笔下难能可贵的杰作开始不断问世,为中国新文学运动贡献了无可估量的力量。

其实,早在鲁迅弃医从文之前,他就已经在日本期间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许广平、陈独秀等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希望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决定加入了"光复会"。这个秘密结社的成员大多是一些在日留学生,他们渴望通过言论和文字来唤醒国人的思想觉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或许正是受到了这些进步人士的影响和鼓舞。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仅凭医术救死扶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运用文字这把利器,才能救亡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