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好的学习环境确实能改变一个人,一个人如果想从不好的环境中脱颖而出,需要比旁人更多的认知和努力,才能达成所愿。
一个被认可的环境显然能够启迪孩子的认知,你追我赶,谁也不甘人后,比小小年纪还要自己参透学习的重要性肯定来得更容易。许多孩子长大后学业未成时埋怨父母的不作为,此事也并非没有道理。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而最先作画之人都应该是父母,而后来人喜欢锦上添花之人多过济困扶危。
被称为中国院士第一县的江苏宜兴市,以崇文尚教、耕读传家而著称,朴素的鱼米之乡前后培养了26位院士,近百位大学校长,约一万名教授出自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教授之乡”。
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宜兴市为县级市,位于太湖西岸,地处沪宁杭三角中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经济发展稳定,有不少名人故居,颇具历史风情。
这里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历史上,宜兴曾出现过548名进士,其中状元4人、榜眼5人、探花1人,官至宰相或同等职位者共10人。作为古代的一个县,此成就在泱泱大中华不可谓不耀眼。
人杰地灵的宜兴,不仅历史上人才辈出,近代更是为国家培养出548名高级科技人员,物理学家周培源、化学家唐敖庆、艺术家徐悲鸿等人均出自宜兴。
目前,全国约有一万名教授出自宜兴。这些教授家住城市、农村的都有。在宜兴,一个家庭中有多名教授并不是什么传奇的事情,如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一家出了9名教授,周轶镇的曹梁夏曾出了7个博士,而父亲子女或是兄弟几人皆教授的人更不在少数。
宜兴作为中国的“三大才子之乡”其中之一,一批接一批的人才从这里涌现,被称为中国地域文化的绝妙奇观。
在宜兴,无论家境如何贫穷,都会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学校。这里的学习氛围浓厚,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过是一种夸赞,对唯有读书高度认可,自尊自信、良性竞争,才是孩子们学习成绩优异的重要原因。
无宜不成校
在近代,有近100位校长出自宜兴,教育界素有“无宜不成校”的说法,指现在每所大专院校都有宜兴籍教师任教。
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同出自宜兴镇,被两岸教育界传为佳话。清华五六十年代的发展与蒋南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出任清华校长14年之际,清华共走出147名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批优秀人才走上不同的岗位,成为国之栋梁。
作为艺术界泰斗的徐悲鸿、吴冠中也是宜兴籍,无论是教育界还是艺术圈,不少如雷贯耳的学者出身宜兴,如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是宜兴籍;另外大家熟知的台球王子丁俊晖等人均出自宜兴。
无论是教育还是艺术,或是台球,温文尔雅的宜兴人不靠商业,通过读书育人、做研究,为中国各地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通过学习出人头地,也愿意将自己所学贡献给社会,诲人不倦。
近100位高校校长来自宜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南京大学首任校长潘菽、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等人,还有曾任美国农业部副部长的任筑山,这些教育大家的出现证明了宜兴确实是“人杰地灵”之地,更重要的是宜兴地区优秀的文化传承和教育风气。
耕读为本、读书为荣
宜兴土地肥沃、特产丰富,依傍太湖,人们的生活相对更好一些。古时就走出不少文化名人和武将,如晋朝大臣周处、南北朝时期名将陈庆之,文人有明代吴炳、清代陈维崧等人。
到了近代,虽然宜兴地理位置比较偏,但是距离沪杭宁等地比较近,许多人较早地接受到新的科学技术思潮,许多家庭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将子女送到学校学习。
宜兴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离不开名人前辈的用心栽培,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之下变得更加优秀。宜兴地区的教育事业非常发达,几乎全县各地都有中小学校。
发达的教育环境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这里的老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学有所成之人也纷纷在家乡开办学校,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下一代。
除了教育人才和科研人才享誉全国,宜兴的体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之中,在各项全国性体育赛事中,有不少宜兴人的身影。
传承有序的风气,使得宜兴地区的教育事业始终朝气蓬勃,为祖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与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以读书为荣的社会风气是分不开的。
小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好的文化背景,名人前辈的激励,良好的学习氛围,优秀的师资力量,无疑是最好的学习环境,接下来的努力还要看个人天赋。
事实证明,宜兴人在潜移默化之中,自主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所以这里成为人才辈出的“教授之乡”。宜兴籍人才也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身居要职,个人的努力也至关重要。
作为中国院士第一县,前后有26名院士出自宜兴,近百位校长和一万多名宜兴籍教授在全国各地履行过或正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无数穿行于各地的宜兴人,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学习、育人、做研究,为国家政治发展作出贡献,宜兴是当之无愧的“教授之乡”。未来,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必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