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舜寿

“航空救国”为抗战

“独立自主”早在心

经历事件:“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二·九”运动

徐舜寿出生于1917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打响时,为了躲避战乱,他转学到离家较近的嘉兴秀州中学读书。1933年9月,16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金陵大学和清华大学同时录取,经过认真考虑,立志要“航空救国”的徐舜寿选择了清华大学机械系的航空专业

1935年12月9日,满腔热血的北平爱国学生发动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反对成立卖国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当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徐舜寿也参加了这次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徐舜寿在清华实习工厂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徐舜寿被分配到杭州笕桥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检验部门工作,他评价当时的工作是“洋气十足”,并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在检验部门工作,上司依靠洋人,气焰很盛。我看不惯,所以去上海投考了前中央大学航空机械特别班。

若干年后,徐舜寿在主持设计新中国自己的战机时,曾提出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但不要唯米格论”的观点,可见独立自主的精神,早在抗战时期就已经深埋在徐舜寿的心中。

顾诵芬

看轰炸忍辱孩童撕书本

发宏愿誓造战鹰卫祖国

经历事件:“七七事变”

顾诵芬出生于1930年,幼年居于北平。“七七事变”后的北平,除了社会的动荡和生活的颠沛以外,在当时还是小学生的顾诵芬心中,还有一件令他感到耻辱的事一一学校发下的书本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的,老师要求将其中所有提及国耻纪念日等有反日倾向的内容撕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时期的顾诵芬

1937年7月28日,日军轰炸二十九军营地,轰炸机就从顾诵芬头上飞过,投下的炸弹近在咫尺,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7岁的顾诵芬脑海里:

二十九军的驻地距离我家只有几千米,爆炸所产生的火光和浓烟仿佛近在咫尺,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人们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是好。幸好住西屋的韩汝霖老师是刚从德国回来的,他受过防空训练,告诉大家立刻钻到桌子底下,防止屋顶被冲击波震塌而受伤。

多年后,在一次报告会上,已经成为著名飞机设计师的顾诵芬讲到:“其实,这些年我在实现着一个童年的梦想。‘七七’事变爆发时,我在北平目睹和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的狂轰滥炸,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那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我要设计飞机保卫祖国的领空。”

吴大观

赴考场偏巧遇战火

看飞机想要改专业

经历事件:“八一三”淞沪抗战

吴大观出生于1916年,1937年吴大观从扬州中学毕业,准备报考清华大学。临到考期,因铁路不通试卷没有运到,考试取消了。当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吴大观无奈只能选择返回镇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刚从扬州中学毕业的吴大观

后来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在长沙组织了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的前身),吴大观等几个同学就写信给长沙临时大学。校方立即答复:不用考试,可以保送。于是吴大观就和两个同学带着扬州中学的证明到了长沙。

后来,吴大观随学校迁到了昆明,还在机械系念了三年。那时日本飞机轰炸很厉害,吴大观觉得需要做些什么。刚巧他有一个同学是飞行员,于是他常常到同学所在的因战乱而迁移到昆明巫家坝机场的中国空军杭州笕桥航校去看飞机。同时,在西南联大也有一些有关航空的杂志,吴大观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学航空,于是改了专业,这一改让中国多了一个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

陆孝彭

敌机残暴炸重庆

学子知耻赴美英

经历事件:“一二·九”运动、重庆轰炸

陆孝彭出生于1920年。1936年初,“一二·九运动”的风潮传到了南京,陆孝彭也参与其中,他到国民政府门前静坐,要求抗日,又到日本总领事馆门前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不抵抗主义”等口号。这样的爱国行为,触怒了当时的南京政府,当晚派宪兵包围了学校,把参加游行的学生都押上囚车,送进宪兵营房关了一夜,第二天允许取保释放。从此,南京中学被关闭。陆孝彭停学在家将近半年,才接到通知到镇江中学读高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时代的陆孝彭

1937年,陆孝彭考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立志走“航空救国”之路。陆孝彭进入大三那年,日军大规模空袭重庆,狂轰滥炸中,不仅正常的教学受扰,甚至还会遭遇灭顶之灾。当时森林系一位教授对沙坪坝的空袭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有一个月空袭高达28次,最多的时候有27架飞机同时轰炸沙坪坝,最凶的时候,师生一天要钻5次防空洞。洞内空气污浊,即使装有通风机,也令人作呕。陆孝彭清楚地记得,一次,一个防空洞门因关闭时间过长,硬是憋死了呆在里面的人。

日寇的飞机在头顶滥杀无辜,作为航空工程系的学生,陆孝彭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他多么想早日学成,设计制造属于中国的飞机,与敌机交战,扬我国威,守我疆土。然而,他很清楚,要实现航空救国,必须先练好本领。因此,尽管环境危险,但陆孝彭的学习却从来没有停顿过。

1944年,表现优异的陆孝彭被派往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工厂实习,后又被派往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继续实习飞机设计,最终成为新中国的一代飞机设计专家。

新 品 上 架

中国空间站3D文具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文骢

看敌机欲造“找机弹”

查身体想当“飞将军”

经历事件:轰炸昆明、滇西反攻

宋文骢出生于1930年。在他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日本人的飞机几乎每天都在头上盘旋,隔三差五就来轰炸昆明。警报一响全城的人就开始跑警报。那样的日子,几乎伴随着他的整个童年和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学时期的宋文骢

多年后,宋文骢依旧忘不了那时的场景:

当时,中国也有飞机,但我们打不过人家。中国在地面上也有高射炮,但总是不能把日本人横冲直撞的飞机打下来。日本人的飞机基本都是集群而来,像一群群马蜂,每次来都是27架。这些飞机有时飞得很低,肆无忌惮、耀武扬威,我们躲在郊外的田地里不但能看见机身上血红的标志,有时还能看见日本飞行员的影子!

宋文骢当时曾畅想:等我将来长大了,要发明一种“找机弹”,能自己去追飞机,一下就能把日寇的飞机给它打下来!

宋文骢8岁那年,日本飞机又来轰炸昆明。下午,他跟着母亲躲避空袭后回来,看到一个被炸死的老人,当他看到老人死不瞑目的惨状,突然对母亲说: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去‘东三省’,去击败敌机!”

这种想法愈发强烈,特别是在1944年,中国军队进行滇西反攻作战时,宋文骢目睹从前线撤回的部队和伤员时。15岁时,宋文骢和同学商量好去报考飞行员,跑到了大理县医院全面检查了身体。身体检查完毕,医生告诉宋文骢,他身体很好,发育全面,报考飞行员大有希望。不过医生和宋文骢都想不到的是,宋文骢后来没有成为飞行员,却成为了中国歼10战斗机的总师。

屠基达

家乡被袭无奈躲敌机

孤岛沦陷被迫学日语

经历事件:日军进占上海租界、奴化教育

屠基达生于1927年。1937年秋,当时正在绍兴读五年级的他亲历了日军恐袭。年幼的屠基达当时在想:我们怎么没有飞机呀?不说高射炮,连步枪也打得下来呀,怎么没人打呢?不是去年全国还掀起向蒋介石献机祝寿吗?飞机呢?他平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战争就是这种似乎无人抵抗的轰炸。屠基达后来称:

这永生难忘的一幕是我后来有机会上大学去考航空工程系要搞飞机的‘思想种子’。

1937年底,因为担心日军会打到绍兴,屠基达跟着母亲、二哥投奔在上海租界的父亲和大哥。当时的上海租界远离战争,被称为“孤岛”。1938年初,屠基达进入竞立小学五年级上学,1939年夏,屠基达考入育德中学,这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在上海租界秘密设立的三所中学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在上海的少年屠基达

然而好景不长,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上海租界则是一夜之间被日军占领,英、法驻军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苏州河桥头等要害地方,都有日本兵端着上了刺刀的长枪站岗,屠基达去学校上课,正像过去学过的法国人写的《最后一课》那样,老师含着泪给他们上最后一课。后来,不少老师和同学,纷纷秘密离开学校到内地去了,学校也由育德中学改名为博文中学。

为了对占领地区实行奴化教育,学校开始有了日文课。虽然没谈政治,但屠基达和他的同学们总是有当亡国奴的感觉,很反感,只是对付着学。尽管如此,屠基达依旧刻苦学习,为他未来实现“航空救国”的梦想打下了基础

陈一坚

战火中目睹惨剧

胜利后志在航空

经历事件:福州沦陷

陈一坚出生于1930年。1941年4月21日福州沦陷后,年幼的陈一坚随父亲所在的学校迁往南平,当时没有防空洞,日军飞机来轰炸的时候,大家只能躲在山上存放石棺的洞里。陈一坚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日本飞行员非常猖狂,把飞机飞得很低,人在地上可以把飞行员的样子看得一清二楚。也就在那个时期,给陈一坚留下了一生都无法磨灭的记忆:因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对飞机和科学毫无概念,有的人因为怕婴儿的哭声被日军飞行员听到,便死死捂住婴儿的嘴巴,以至于把孩子活活闷死。这一幕惨剧,陈一坚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时经常提起,他说:“这种对一个人的大刺激,它是一辈子的,那解脱不了。”他当时就有一个疑问:

为什么天上都是人家的飞机,我们的飞机哪里去了?从此我就立志投身航空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时期陈一坚

陈一坚说到做到,1948年,厦门大学开始招生,陈一坚将三个志愿全填上了新设置的航空专业并被录取。“我就是认准了要学航空、造飞机——如果我们没有飞机,将来还会受人欺侮。”三年后,陈一坚又转入清华大学学习,并最终成长为歼轰7“飞豹”飞机的总师。

正是这些难以磨灭的抗日记忆

唤醒航空先辈的强国基因

催发出航空救国、航空报国的强大力量

让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新中国航空工业

快速崛起不断壮大

铸造出捍卫祖国海空的钢骨铁翼

向航空前辈们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王静宇 制作/张程

责编/高新宇 主编/肖瑶

统筹/张可 监制/程晓敏

来源/中国航空报社

本文转载自公众微信号:航空工业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