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震动天下,义军所到之处,州郡官吏纷纷逃亡,《后汉书·皇甫嵩传》以“京师震动”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东汉统治阶级惊慌失措的心态。为保江山社稷,汉灵帝刘宏不得不采纳皇甫嵩和吕强等人的意见解除党禁,并忍痛拿出自己多年来搜刮的财富劳军。

为了避免声势浩大的黄巾军攻入东汉帝国的统治核心,刘宏在诏令各州郡整顿武备,又在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 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京师周围的各个关津要塞,全部设置都尉进行防御,做出死守洛阳的姿态。

再看黄巾军方面,虽然黄巾起义波及青、徐、幽、冀、荆、杨、兗、豫八州,但在初期,黄巾军只有三大主力,分别是张角亲自统率的冀州黄巾,波才统率的豫州黄巾和张曼成统率的荆州黄巾。

其中尤其以豫州黄巾威胁最大,其主要活跃地区颍川郡距离洛阳所在的河南郡实在太近了,若不尽快剿灭,随时有攻入洛阳的可能。

为了平叛,朝廷调集了北军五校尉以及洛阳周边的河东、河内、河南三军驻守的骑兵,再加上一些临时招募的人马,共同组成了平叛部队。

这支部队被一分为二,其中由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儁率四万余人,主要对付豫州黄巾,其余人马则由北中郎将卢植率领,讨伐张角的冀州黄巾。

卢植这路人马具体兵力如何,史料中没有相关记载,但从后续战况来看,很可能是比皇甫嵩和朱儁要少的。

虽然按照《后汉书·卢植传》的说法,卢植连战连胜,大破张角,斩获一万多人,紧接着他包围了张角据守的广宗,而且“垂当拔之”,似乎已经胜利在望,只因为宦官的诬陷,才导致卢植被罢免,乃至功败垂成。

不过事实上情况很可能不是这样,按后来皇甫嵩的战果来看,冀州黄巾总兵力至少在二十万以上,仅仅损失一万多人就濒临崩溃,显然是不现实的。

而且这路官军并不是在主帅卢植被罢免后就群龙无首,无法作战了,朝廷以董卓为东中郎将,赶赴前线接管冀州地区的军务,而董卓一向军事经验丰富且颇有战功,并非庸才,但他却轻易为张角所败,可见张角即将为卢植击溃一事是值得商榷的。

北线官军很可能兵力并不充足,张角采取了佯败诱敌的策略,才打败了董卓,而之前卢植之所以没有迅速取胜而是将攻势放缓,很可能也是看破了敌军的阴谋。

这样一来,朝廷的部署就很明显了,是以主力部队率先消灭威胁最大的豫州黄巾,而以一支偏师去牵制虽然强大却一时威胁不到洛阳的冀州黄巾,至于盘踞在南阳的荆州黄巾则暂时置之不理,只以当地驻军与之周旋。

这一策略是非常有针对性的,黄巾军三大主力相聚较远,如果他们连成一片就极难对付了,而豫州黄巾正好位于另外两大主力之间,如果将其消灭,豫州黄巾和荆州黄巾将会被永远分割为两部而首尾不能呼应,那样迟早会被各个击破。

四月份,官军进入颍川境内,只不过双方刚一接战,官军就挨了当头一棒,朱儁所率的前锋为波才所败。

不久后皇甫嵩赶到,他见黄巾军战力不俗,为稳妥起见,没有继续发动进攻,而是先驻军于长社县(今河南许昌北),稳住阵脚再说。

当时波才率大军将长社围得水泄不通,见城外敌军人多势众,兵力较少的汉军将士多生畏惧之心,恐慌的情绪在军中不断蔓延,情况非常危急。

为了提振士气,皇甫嵩决定发起一次反击,他发现黄巾大营周边草木茂盛,于是打算效仿当年田单击破燕军故事,制定了一个火攻的计划。

当天晚上,狂风骤起,天时地利两大条件皆已成熟,皇甫嵩立即下令开始行动,将士们纷纷手持火把,登上城头,而暗中则有一批精锐部队潜出城去,在黄巾大营周围放火。

只见风助火势,黄巾大营很快就被烈焰吞噬了,而城头的汉军造成了充分的迷惑作用,黄巾军猝不及防,立即陷入混乱。

此时城头的汉军纷纷挥舞火把,摇旗呐喊,鼓舞士气,皇甫嵩则率军杀出城去,直奔黄巾大营。

只听金鼓震天,山摇地动,汉军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入敌阵,黄巾军惊慌失措,四散奔逃,遭到一场大败。

这场长社之战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它彻底扭转了豫州地区汉军势弱的局面,不久后朝廷派骑都尉曹操率领一支部队前来助战,黄巾军再无抵抗之力,皇甫嵩、朱儁、曹操三人大败敌军,斩首数万人。

之后,皇甫嵩等人继续进军周边的汝南郡和陈国,围剿豫州黄巾残部,很快汉军就在汝南郡西华县(今河南周口西北)击溃了彭脱,而留在颍川的波才也被击败,其余部或降或散,到了中平元年(184年)六月份,豫州基本平定,朝廷平叛计划的第一步基本实现了。

然而此时形势仍称不上乐观,官军在冀州作战不顺,而南阳的局势也很恶劣,早在三月底的时候,张曼成就杀掉了南阳太守褚贡,将南阳郡治宛城团团包围,长达一百多天。虽然新任南阳太守秦颉击杀了张曼成,但南阳黄巾又推举赵弘为统帅,再加上从汝南和颍川溃退至南阳的黄巾残部,共聚拢了十几万人马,连宛城都被攻陷了。

为尽快平叛,朝廷将皇甫嵩和朱儁这支主力部队一分为二,其中皇甫嵩率领其大部分北上进攻东郡,准备深入冀州作战,而朱儁则率领其余部队南下南阳,协助荆州刺史徐璆、南阳太守秦颉对付赵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这么判断,是因为朱儁这支部队在与徐璆、秦颉汇合后也只有一万八千人,因此朱儁的部队估计也就是万余人的规模,而当时朝廷调拨给他和皇甫嵩的总兵力达到四万余人,可见其主力都分配给皇甫嵩了。

很快,皇甫嵩就率军抵达仓亭(今山东阳谷县北),与黄巾首领卜己交锋,此战皇甫嵩大获全胜,不仅斩首七千余人,连卜己也被生擒。

仓亭即仓亭津,是黄河上的一处渡口,此战过后,皇甫嵩进入河北的道路被打通了。

之后皇甫嵩率军北渡黄河,于十月份进兵黄巾主力驻扎的广宗,虽然此时张角已经病死,但其弟张梁骁勇善战,官军难以取胜,皇甫嵩下令紧闭营门,休整一日,待敌军略有松懈时,于黎明时分发动总攻,这一战一直持续到下午,黄巾军大败,被斩俘三万余人,又有五万余人在逃亡过程中溺死于河中,皇甫嵩烧毁的黄巾军辎重车辆就有三万多辆,而张梁也被斩杀。

此战对冀州黄巾造成了重创,不久后皇甫嵩继续北上,于十一月份在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县西北)攻打张角的弟弟张宝,将其斩杀并擒获其部众十余万人,至此冀州黄巾基本覆灭。

这一战果是在皇甫嵩所率的约三万精兵投入战场后才取得的,因此这也是之前卢植和董卓兵力不够充足的一个佐证。

而南阳方面,由于兵力不足,进展并不顺利,从六月至八月,始终未能取得突破。这令朝廷对朱儁渐渐不耐烦起来,有将其撤换之意,全靠司空张温力保,朝廷才决定再给朱儁一段时间。

而朱儁也确实不负众望,不久后击杀了黄巾主将赵弘,其副将韩忠则退入宛城防守。

为了收复宛城,朱儁以声东击西的战法调动敌军,然后突然袭击其防守薄弱的东北方向,此战朱儁亲率五千余名精锐攻城,顺利突破了宛城外围。值得一提的是,在攻克宛城的过程中,立下先登之功的是朱儁麾下的佐军司马孙坚。

当时韩忠退守内城并请求投降,众人多劝朱儁接受,但朱儁认为目前天下只有黄巾一股叛军,即使纳降也起不到劝化世人的作用,而且对方还有可能降而复叛,因此不如坚决剿灭。

为避免十余万黄巾军做困兽之斗,朱儁决定先撤去包围,使敌军出城逃亡,然后在野战中将其歼灭。最终果如朱儁所料,汉军追杀数十里,斩首一万多人,余众皆降。

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由于秦颉一时冲动杀了韩忠,其余降卒因恐慌再次叛乱,并推举孙夏为帅,再次夺回宛城。

朱儁无奈只好重新发动进攻,经过一番苦战,黄巾军溃败并逃出宛城,朱儁一路追杀,斩首万余人,至十一月,南阳地区的战事基本结束。

南阳黄巾的覆灭宣告着黄巾军主力的斗争已经失败,虽然其余部又活跃了二十年以上,但再未形成如此大的规模。

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为何爆发后仅仅九个月就宣告失败呢?其实这与黄巾军的部署有很大关系。

按最初计划,黄巾军应该在三月五日起义,但由于叛徒泄密,被迫提前了一个月,因此势必会造成准备不够充分。

另一方面,太平道信徒虽然遍及天下各州郡,但力量太过分散,其主力分为冀州、豫州、荆州三部,无法互相支援。

而东汉政府虽然也是仓皇应对,但其战略规划比较有针对性,对三部黄巾主力进行各个击破,或许这便是黄巾起义迅速失败的主要原因。

然而平定了黄巾起义后,朝廷却不能就此高枕无忧,一个困扰了东汉帝国上百年的危机再度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