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东平县,一辆接送学生的车辆突然失控冲向人群,已造成11人死亡(6名家长,5名学生)。

看过现场视频,十分惨烈,让人心痛不已。到目前为止,信息不多,因此只能止步于心痛。而另一起在上海发生的校园事件,虽然没有人伤亡,但是其反映出的“事实”,不仅仅是让人心痛,更有绝望。

在徐汇中学第四节体锻课上,一位男同学突然身体不适,直愣愣地倒地不起。然后身边的同学,就眼睁睁地看着他躺在那里,双手紧紧地抱在身后。不仅仅是这两排同学,周边的其他班级的同学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有一个画外音,是一位上海阿姨在评价老师“冷血”:画面中的女老师,一直背转着身玩手机,一位男老师走过来查看之后——当时孩子已经自行坐起来了——又默默离开。阿姨说,长达半小时内没有人再管他。

之前就强调,不要对现在的老师过分高估。在现在的教育及社会的总体氛围中,他们绝大多数是“半残品”或“全残品”。社会真正的希望,不是在已经走下流水线的产品身上,而是正在生产加工的产品中。

现实又狠狠地打了脸,既然视频当中有画外音,也就是说原视频不是无声的。可是,在长达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整个操场鸦雀无声,所有的孩子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学倒在地上,不管不顾。

人们说,这群孩子太冷血了,没有一点爱心。不对,他们毕竟仅仅是初中生,心还没有冷到那份上,人性朴素的爱还残留在体内。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对于纪律的遵守,已经形成了铁的意志,不擅自逾越分毫。这才是最可怕的,也最让人痛心的。

遵守纪律不是坏事,但也要看什么时候。自己的同学晕倒了,可以说到了危及生命的时刻,然而一操场的孩子们就这么静静地看着,连声音都没有发出一丁点来。更重要的一点是,此时的纪律并不严密,甚至潜意识中鼓励孩子们去破坏纪律——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

可是在这群孩子的潜意识中,纪律依旧排在第一位。

也算人到中年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老实”的孩子。他们的“老实”,骨子里透露出不是“本分”,而是毫无“生机”。

我不知道这群孩子到底怎么了,难道是那三年给他们心里留下了沉重的对“纪律”之敬畏?但是知道这群孩子已经“废了”,在最应该对“纪律”发起挑战的年华,他们已经不会“呼喊”,失去了自己“童真”的声音。

这群孩子长大了,只会变成墨守成规者。而一个社会真正的活力,不是老老实实埋头苦干者,而是那些对现有“规矩”感到不满,希望有所改变之人。于是,在“不老实”思维的引诱之下,他们挑战“规矩”,寻找新的“出路”,才有了发现与创造。

更让人担忧乃至绝望的是,这种现象并不是徐汇中学所独有,在其他城市也是如此。当然,这里指的是大面上,不是说每个学生都如此,比方说这件事中,徐汇中学的学生们虽然都没有声音,但是还有几个学生举起了自己的手,想跟老师汇报——反过来想,在如此紧急情况下,他们依旧不敢打破老师平日里的教导,不敢违反规定用声音而不是手去唤起注意。

即使这几只“硕果仅存”的手之主人,等他们上完了中学,然后去上大学,万一自己的老师又是张维为之流怎么办?

最近这几天,张维为去了趟香港,又抖起来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张维为这样的先例在,还有多少人会老老实实地做学问,按照师德本分去培养学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所以说,在大学期间,他们可能“废上加废”——此处可参考同济大学男同学见到张维为时候的狂热。

张维为们的学生能够给社会带来进步,还是陈寅恪们的学生能?纵观历史,即使在最压抑的时代,陈寅恪们的学生们也是具有真才实学的。环境稍微一放松,即将迸发出光芒来。比如汪曾祺,他的主要著作,或者说能够让人爱不释手的,都是78年以后写就的。而他真正的成才年代,是在西南联大时期。

不能光去“责怪”孩子,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又有什么作为呢?很多人依旧陷在鲁迅式的“人性论”中,鲜有人认真去读读胡适。因此,循环依旧。

记得二十年前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当中自然没有胡适的文章,历史课本中也仅有一句话: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大意)。而胡适真正的贡献,不是什么白话文,而是……

希望这群孩子们,在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偶然间”发现胡适,读读他的文章与书,将自己锻造成器,一个真正有用于社会的器,以此来推翻定义他们“废了”的论调。不要再像他的前辈那样,还是陷在“人性论”中不可自拔,还是将文化与文明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