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州茶文化源远流长,汉代以来,福州人种茶、制茶、饮茶,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从茶事活动中衍生出来的茶诗茶歌、茶俗茶艺、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遗存至今的茶文化遗址,促进茶叶贸易的茶人茶企、驿站茶港、茶庄会馆,茶与宗教融合发展等,共同形成了根植于中国文化又独具福州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并延伸到文学、艺术等领域。晋安茶文化,是福州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融入福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晋安区是福州传统的茶叶主产区与销售区,茶叶也是晋安区重要的经济收入和地区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宦溪弥高仙茶园

晋安区内平原山区各占一半,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因此,晋安茶文化历史悠久。

唐时,晋安已有柏岩菜茶茶树地方品种,柏岩茶又称半岩茶。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治闽期间,为发展福建经济,鼓励农民和僧人种茶。王审知多次拜名僧为国师,犯人被集中到鼓山种半岩茶,并由涌泉寺僧人负责监管,茶园面积不断扩大。鼓山成为继金鸡山茶园后又一著名茶叶产地,半岩茶也逐渐发展为名茶。清《榕城考古略》载:“相传闽王创寺时,人有罪,谪居于此,使之种茶。”这也使得晋安茶与宗教结下不解之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鼓山半岩茶茶园

王审知还鼓励农民开办制茶厂。据记载,当时官焙有38处,民焙1336处,茶叶产量多,质量高。晋安的茶会地名就是由焙茶场演变而来。宋代每年清明前后,榕城的茶农会把采摘的茶叶挑到城东集中烘制加工制茶再外运,故作为茶叶加工作坊区,俗称“茶焙”。后因福州话“焙”“会”谐音,故称“茶会”。清代大儒叶观国有诗曰:“茶园嫩叶拣春前,官焙场开北苑先。”其地附近仍保留“官前河”“官前桥”“油坊”等地名,足见当年茶事之盛。

晋安自古盛产佳茗,五代毛文锡《茶谱》有“福州柏岩极佳”之句。宋林世程《重修<闽中记>》载:“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明谢肇淛《五杂俎》评论鼓山半岩茶为明朝茶之上品。清《鼓山志》载:“王敬美督学在闽,评鼓山茶为闽第一,武夷、清源不及也。”鼓山半岩茶历宋、元、明、清,千年而不衰,为朝廷贡茶。经过千年积淀,福州成为煎茶胜地。民族英雄林则徐盛赞福州在贡院题词:“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胜地,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才。”

明清以前,福州茶树主要种在江边第一重山及城市周边,即鼓山、金鸡山茶园、北峰、怀安凤岗、五虎山等地,以方便运输。后随人口的聚集、交通的变迁,逐渐改为种植到离城市较远、交通较便利的人口聚集区。从事茶叶种植的人也越来越多,据清《鼓山志》载:鼓山茶园有“居人二十余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寿山优山茶果场

1949年,福州境内有茶园2016亩,总产茶叶265吨,主要分布于600—700米以上的鼓山、鼓岭、北峰山区地带。2010年,晋安区实有茶园面积13150亩,迈入万亩茶园。主要茶园有鼓山半岩茶茶园、九峰寺茶园、鹅峰寺茶园、恩顶茶场、红旗茶场、春伦生态有机茶园、满堂香宦溪茶园、优山茶果场、弥高仙茶场等。在茶树品种方面引种福云6号、福安大白、福鼎大毫、金观音、黄观音、梅占、奇兰等茶树品种。在制茶方面由蜡面茶发展起绿茶、白茶、红茶、茉莉花茶等工艺。

福州作为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是两千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清道光年间(1821—1850),福州开埠对于茉莉花茶热销起到了很大作用,茶叶外销的巨大市场需求,推动了福州茉莉花茶的商品化生产。加上太平天国运动使得福州成为和各产茶区交通的唯一口岸,众多国外洋行和国内商贾来到福州经商,茶叶出口量大增,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清咸丰年间(1851—1861),福州茉莉花茶成为贡茶,身价倍增,声明远播,成为高档消费品。当时长乐李祥春等人用茉莉花窨茶,试制结果很好,后在晋安新店战坂村开始种植茉莉,继而遍及周边地区。清光绪年间(1875—1908),福州茉莉花茶大量远销欧美、南洋等地,福州港成为驰名中外的“世界茶港”。由于来榕外国人难忍福州夏日酷暑,一到夏季,就借避暑之名,与国内众多商贾名流集中到鼓岭从事商务洽谈茶叶贸易等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榕北茉莉花茶

历史上晋安的新店、鼓山等镇为福州茉莉主要种植地,所产茉莉花品质优异,给花农带来过滚滚财源。民国25年(1936年),福州米价8元/担,茉莉花平均价格为33.6元/担,而且民国时期水稻亩产量不及茉莉花亩产量。20世纪80年代初,新店公社占市郊茉莉花总产量的36%。亩产量最高的新店村,1980年50亩产花37吨,亩产平均高达740千克。2014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晋安区的鼓山镇、寿山乡、宦溪镇划入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遗产地范围。2022年11月29日,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名山圣地出名茶”,晋安的佛教寺院与道观,大多建于云雾缭绕、人迹罕至的山川幽谷,这样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茶树的种植和生长。信徒们研习教义、修炼道行之余,植茶、制茶、供茶、饮茶,因此所产茶叶皆为上品。鼓山半岩茶由涌泉寺僧侣所种,它是已知的福州最古老的茶园之一。九峰寺植茶,所产茶叶品质优异,清代诗人魏杰多次称九峰寺所产松制茶最佳。鹅峰寺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的禅门宗风,僧众植茶制茶,制作出“鹅峰禅茶”。芹石翠微寺,僧众利用寺院里的桂花窨制花茶,制作出“翠微寺禅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鹅峰寺茶园

茶叶还通过佛教交流远播日本等域外地区,禅宗的普茶仪式流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20世纪80年代,普雨老和尚还在世时,日本某宗派的主持,还专门在大年三十率领一班僧众到涌泉寺观摩普茶。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对茶叶也表示出了浓厚兴趣,他们是最早把茶叶介绍给西方人的来华人士之一。清同治九年(1870)年,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逊进入北峰鹅峰寺茶场拍摄茶园环境及种植管理,并在西方展示。晋安茶叶成为对外交流的媒介,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

茶与晋安生生相息,共生共荣。茶文化的发展深深烙印在晋安这片土地上,成为晋安区地名印迹的有鼓山镇的“茶会村”和“茶场福境”、茶园街道的“茶园村”和“茶峰胜境”、新店镇的“茶亭口”、宦溪镇的“茶山”、鼓岭的“茶洋山”等,具有独特的乡土韵味。 遗存至今的茶文化遗迹有水晶山茶园遗址、记茶事石碑、鼓山龙头泉等。

1986年,晋安茶园街道发现了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的夫妻合葬墓,出土的漆器颇丰,其中一件黑色光素漆盏托,是饮茶用的茶具,为研究南宋漆器文化和茶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茶园街道出土的南宋黑色光素漆盏托

在晋安从茶事中衍生出来的闽王王延钧与扣冰古佛啜茶对话的故事、涌泉寺普茶活动、喊山祭茶习俗、民间传说茉莉花仙嫁战坂、抗缴茉莉花捐革命运动“红色茉莉”、茶诗词等,亦点缀了晋安茶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

李善旺,福建福州人,福州市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