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中间仅仅隔了53年,夹在中间的五代十国乱世,混乱至极,让人感觉恍若隔世。
这期间,中原平均每隔10年就会改朝换代一次,战乱频繁,四分五裂,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五个政权,其他地区共10国互相攻伐。
我把这段混乱的历史梳理出来,其实很容易理解,争取让大家看完此文,就能了然于胸。
处在唐宋之间的这53年,历史上称之为五代十国。
所谓五代十国,总的来说,就是在53年的时间里:
中原地区约每隔10年就更替一个政权,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称之为五代。
而中原以外的其他地区出现了10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称之为10国。
其实五代十国是唐朝的后遗症
五代十国的这些割据政权,多数是昔日唐朝各地节度使、分封王建立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这场叛乱持续时间长达8年之久,唐朝各地节度使在平乱战争中逐渐坐大。
朝廷为了尽快平乱,对各地节度使不得不采取忍让的态度,叛乱平定后,这些已经坐大的节度使开始不服从朝廷的管理调度,叛乱频发。
而朝廷的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唐肃宗出于对武将的猜疑,开始宠信并重用宦官,以制衡武将,自此以后,宦官干政经常发生。
此后,唐朝的后半截是这样一个情况:
朝廷内部疲于应对宦官干政,有三个皇帝被宦官杀死,有七个皇帝是宦官拥立的。
在内部政局不稳的情况下,各地藩镇频繁叛乱,朝廷又得忙着讨伐各路叛乱的军阀。
到了873年,皇位传到唐僖宗手里时,大唐帝国已然是风雨飘摇,时刻面临倾覆的危险。
唐帝国发展到这一步,已经内部腐败不堪,贪腐盛行,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于是爆发了黄巢起义。
黄巢带着起义军势如破竹,一举攻破长安,唐僖宗惊慌之下,效仿当年的唐玄宗,逃到蜀中避难,同时召集各地节度使出兵平乱。
朝廷各地节度使迅速响应,各路大军随即出动,很快就将长安城围困起来,形成暂时的对峙局面。
黄巢手下有个叫朱温的大将,不久后将亲手灭了唐朝。
负责长安东部的防御,驻守在同州(陕西渭南大荔县),此时他和黄巢被唐军分割包围。
朱温在唐军的围困下,感觉快支撑不住了,于是多次写信向黄巢求援。
但是那些信件都被黄巢手下一个叫孟楷的高级官员扣留,没给黄巢看,即使黄巢看了,也没用,因为长安被围得水泄不通,不可能派出援兵。
朱温求救无果后,决定背叛黄巢,向唐军投降。
唐僖宗听说后,十分开心,因为唐军和叛军在对峙中,急难取胜,朱温成了左右战局的第三方力量。
于是册封朱温为左金吾大将军兼河中行营副招讨使,朱温摇身一变,成了唐帝国河中战区的副司令长官,负责对义军作战。
在朱温和各路唐军的打击下,黄巢迅速溃败,逃出长安,转战各地。
这期间沙陀人李克用也率领沙陀骑兵与黄巢多次大战。
但李克用和朱温却发生了矛盾,直接影响了后来五代十国数十年历史!
黄巢在各路唐军的打击下,逐渐陷于颓势,干脆挥师直指朱温的老巢汴州(河南开封),朱温当场大惊,连忙请求李克用救援。
李克用也十分够义气,当即率领沙陀精骑赶来支援,李克用在追击中,趁黄巢大军渡过黄河,正处于半渡状态时,发起进攻,黄巢大败,主力被灭。
不久之后,黄巢终于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最后被外甥所杀,官军赶到后,顺便把黄巢的外甥也了结了,至此叛乱平定。
朱温为了感谢李克用,特意在汴州设宴款待李克用。
但这个李克用似乎情商不在线,他原本就瞧不起朱温,三杯酒下肚后,当面说了朱温以前的很多丑行。
李克用在酒桌上当众折辱朱温的行为,瞬间激怒了朱温。
入夜后,朱温决定干掉李克用,他派人将李克用住的驿馆围住,四周放上柴火、易燃物,计划烧死李克用。
大火燃起后,因醉酒睡得死死的李克用被部下用水泼醒,急忙往外逃。
关键时刻,突然下起大雨,大火被浇灭,李克用在部下的拼死保护下,逃出生天,两人自此结下深仇。
此后十几年里,朱温作为一方军阀,不断扩张,实力大增,李克用割据在山西南部一带,与朱温对峙。
900年,此时是唐昭宗在位,但太监刘季述将唐昭宗软禁,改立太子李裕为帝。
但是宰相崔胤和朱温关系好,他在朱温的武力支持下,杀了刘季述,迎回唐昭宗,朱温因此被封为梁王。
崔胤干掉刘季述后,并不打算罢休,他想把所有宦官一网打尽,一个不留,这引发了宦官集团的恐慌。
于是,宦官们干脆联合长安附近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以武力对抗崔胤。
崔胤惊慌之下,矫诏请朱温带兵进京勤王,这一幕,与当年董卓进京何其相似。
宦官们眼见朱温即将兵临城下,遂将唐昭宗劫持到凤翔,朱温大军抵达后,兵临凤翔城下。
李茂贞实力不行,迫于朱温的武力,被迫交出唐昭宗。
朱温迎回唐昭宗后,剁了所有宦官,仅留下三十个老弱病残,负责伺候皇帝。
因为救驾有功,朱温再次被封赏,唐昭宗封其为诸道兵马副元帅,地位仅次于皇帝。
此后,朱温在朝廷安插自己的嫡系,彻底架空皇帝,不久之后,他把唐昭宗杀掉,改立唐哀宗。
907年,朱温杀掉了李唐宗室众多人物,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五代十国的发展历程大致是这样的:
朱温篡唐后,建立的后梁政权,占据中原,实力强盛,属于五代中的第一代。
其他地方的军阀在朱温篡位后,有些宣布臣服(表面臣服,实际自立),有些宣布自立,纷纷建立大大小小各大割据政权。
这些先后出现的割据政权被称为十国,此时出现的几国分别是:
第一国,前蜀。
907年,被李唐封为蜀王的王建宣布自立为帝,国号为”蜀“,史称后蜀。
第二国,杨吴。
李唐分封杨行密为吴王,他的儿子杨渥继承王位后,大臣徐温发动政变,杀杨渥,改立其子杨隆演为主,史称杨吴(南吴),是十国的第二国。
杨吴属于五代十国前期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其版图囊括今江西全境、湖北东部、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此外还占有淮北一隅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
第三国,吴越。
907年,李唐分封的越王钱镠宣布臣服于朱温,被改封为吴越王,但实际上割据在浙江、福建一带,史称吴越。
第四国,南楚。
907年,武安军节度使马殷臣服于朱温,被后梁封为楚王,但实际上割据一方,史称南楚(马楚)。
南楚的版图大致相当于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
第五国,闽国。
909年,琅邪郡王、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接受朱温的册封,被封为闽王,割据于福建大部,史称闽国。
以上这些割据政权,共同构成了五代十国的第一代版本。
五代十国形成初期,朱温建立的后梁北部还有李克用割据于山西南部,称为前晋,刘仁恭背叛李克用后,割据于山西北部及燕云之地。
李克用和朱温之间的仇恨由来已久,双方经常爆发战争,而且还和北面的刘仁恭也经常互相攻伐。
后来李克用和刘仁恭和解,同时与契丹辽国的开国帝王耶律阿保机结为兄弟,形成李克用、耶律阿保机、刘仁恭三角同盟。
朱温篡唐后,李克用身染重病,于908年去世,其子李存勖继承了他的位置。
李克用临死前,拿出三支箭给李存勖,要他做三件事:
将来想打下黄河以南,就必须先除掉刘仁恭这个反复无常的人,以解后顾之忧。
契丹的耶律阿保机曾与我结为兄弟,发誓要共同匡扶大唐,却背信弃义,和逆党往来,你要把他毒打一顿。
第三件就是和朱温之间的仇恨,李克用要求李存勖领兵灭了朱温。
李存勖后来把这三支箭供于宗庙,每干一件事,请出第一支箭,让贴身将领背着作为前锋。胜利归来之日,带着俘虏将箭送回宗庙。
但李存勖继位之初,国内政局不稳,李克用的养子李存颢、李存实等人有兵权在手,比李存勖年长,认为不应该是李存勖继位。
所以这些反对者试图发动叛乱,干掉李存勖,再投降朱温。
但是李存勖也不是吃素的,他抢先行动,设计杀掉了这些反对者,稳定了政局之后,才开始谋划对外征伐。
李克用去世的这一年(908年),朱温率军进攻潞州,李存勖稳定国内局势后,挥师南下,通过潞州之战、柏乡之战,大败朱温。
尤其是柏乡之战后,朱温在河北的实力大减,前晋与后梁之间攻守易形,朱温逐渐处于守势。
打败朱温后,李存勖便着手解除后顾之忧,于911年举兵讨伐北面的刘仁恭。
此时刘仁恭已经被自己的儿子刘守光囚禁,刘守光继任燕王之位,为了抵抗李存勖,刘守光和朱温结成同盟。
912年,李存勖兵临城下后,刘守光迅速向朱温求援,朱温立即亲率大军北上救援,结果被李存勖的部下打得大败。
不久之后,李存勖一举攻灭刘守光政权,俘虏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夺取了燕云之地。
战败的朱温,回到老巢后羞愤成疾,病入膏肓。
朱温生性残暴,好色成瘾,经常强占大臣的妻女,连自己的儿媳都招来侍寝。
913年,朱温在临死前想传位于养子朱友文,正好亲儿子朱友珪的老婆也在皇宫陪朱温从事娱乐活动,她探听到风声后,立马就把信息传给了朱友珪。
朱友珪对于朱温把皇位传给干儿子这事儿,作为亲生的儿子,他是极度不满的,于是先发制人,发动政变,亲手了结了朱温,登上帝位。
但是朱友珪弑父杀兄的行径招致朝野上下的不满,朱温的第四子朱友贞直接起兵攻入皇宫,废了朱友珪,成为后梁皇帝。
但朱友贞的运气不大好,刚当上皇帝,屁股还没坐热,李存勖的大军就打过来了。
李存勖带着军队和后梁开战后,一直打到916年,攻占了后梁在黄河以北的绝大部分地盘,从此以后,后梁实力大减。
917年,寿州刺史卢文进叛附契丹,引耶律阿保机亲率50万大军南下入侵,李存勖派李嗣源等率7万大军北上增援,大败契丹军。
李嗣源大军在幽州城外把耶律阿保机毒打了一顿,斩俘数以万计,缴获物资无数。
就在李存勖毒打耶律阿保机的这一年,南方发生了变化。
917年,割据在岭南两广一带的刘䶮宣布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这是五代十国的第六国。
视野再回到北方,李存勖解决了契丹入侵问题后,继续挥师南下,计划攻灭后梁政权。
从917年到920年,晋军和后梁军交战无数,互有胜负,正当李存勖加紧往南打时,后院起火了。
921年,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勾结耶律阿保机,引契丹军南下,所以在922年,李存勖不得不亲率五千骑兵北上驰援,在望都大败契丹军。
923年,李存勖解决掉所有的麻烦后,挥师南下,一举攻灭后梁,并在魏州称帝,改国号为“唐”,史称后唐,这是五代十国的第二代。
此时的后唐政权,已经完成了对整个北方的统一,实力强盛,李存勖遂趁势发兵一举攻灭了前蜀。
后唐政权至此占据天下半壁江山,实力冠绝当世,无任何一个割据政权能与之抗衡。
但李存勖整个人开始变得不思进取,沉迷于戏曲,还自己登台唱戏,宠信戏子。
甚至让那些戏子参与朝政,他立的皇后刘氏也不是好鸟,天灾之年还大肆搜刮百姓,甚至连士兵都吃不饱也无人过问,这直接导致后唐政局混乱。
攻灭后蜀后,在戏子和皇后刘氏的谗言和干预下,后唐功臣郭崇韬被杀,其他还有一些大臣被害死,这引发其他将领不满。
于是在926年爆发了魏州兵变,李存勖派出大将李嗣源率军平乱,结果士兵们半路挟持了李嗣源,反叛李存勖,要求李嗣源继承帝位。
随后李存勖亲率大军平叛,结果士兵早就对他不满了,离心离德,李存勖大败后退回洛阳,结果手下将领和士兵不愿意跟着他,发动兵变,射杀了李存勖。
事发后,由于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开国功臣,威望极高,被大家拥立为帝。
李嗣源继位后,采取了与民休息的国策。
后唐帝国从此罢兵休战,轻徭薄赋,致力于内政的治理,五代以来战乱频繁的局面终于有所缓解。
就在后唐发生内乱期间,南平王、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反叛后唐,宣布自立,割据于湖北江陵一带,史称南平政权,这是五代十国中第七国。
值得注意的是,926年,李嗣源登基后,觉得自己不具备帝王之才,因此祈求上天,说自己是个老实人,不懂得治理国家,希望上天派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来主持天下大局。
第二年,也就是927年,赵匡胤就出生在李嗣源所在的洛阳。
李嗣源在位一共7年,在最后的那一年,李嗣源封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为蜀王。
仅仅过了一年,孟知祥宣布自立,改国号为蜀,史称后蜀,这是五代十国中的第八国。
李嗣源临死前,原本对二儿子李从荣比较满意,想传位给他。
结果这个李从荣一听说李嗣源病重,生怕有人抢了那个位置,干脆集结军队,准备进宫抢班夺权。
谁知李嗣源一口气又缓了过来,在收到李从荣试图谋反的消息后,瞬间大怒,当即派干儿子李从珂和李从吉率军杀了李从荣。
事发后第六天,李嗣源病重,不治身亡,这一年是933年,李嗣源的儿子李从厚登基。
但是,李从厚登上帝位后,却日益不安,当时李嗣源的干儿子李从珂以及女婿石敬瑭各自拥兵一方,李从厚认为这是个威胁。
于是下旨将李从珂由凤翔节度使调任河东节度使,节度使一旦离开了老巢,到了新的地方,兵将都不是自己的,那就等于没了兵权,成了菜板上的肉。
所以,李从珂不干,并且立即举兵谋反,率军攻入皇宫,干掉了李从厚,登上后唐帝位。
李从珂也和李从厚一样,认为各地节度使拥兵一方,威胁甚大,也想削了他们兵权。
但是,李从珂太没有脑子,他再次重蹈了李从厚的覆辙,下旨要求石敬瑭从河东节度使调任天平节度使。
石敬瑭显然也是不干的,可他实力不济,举兵反叛的话,怕是干不过李从珂。
于是,石敬瑭十分不要脸地跟契丹人勾搭上,做了一件遗祸千秋的决定!
他认了比自己小十一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干爹,顺便把燕云十六州作为见面礼送给了耶律德光,以换取契丹出兵帮他谋反。
燕云十六州乃是防备关外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此地山川阻隔,险关重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旦丢了燕云之地,中原将不得不以步兵在平原上以血肉之躯和游牧民族的骑兵对抗。
耶律德光被石敬瑭这块馅儿饼砸中之后,自然十分开心,于是亲率五万契丹铁骑南下,和石敬瑭一路,长驱直入,一举攻灭后唐。
石敬瑭遂占领后唐的地盘,于936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同时也是契丹的儿皇帝,史称后晋,这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三代。
石敬瑭称帝后的第二年,南方也出现了变动。
937年,杨吴政权的权臣徐知诰废了吴王杨溥,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
几年后,徐知诰自称是唐朝建王李恪的四世孙,遂恢复本姓,并改名李昪,国号也改为“唐”,史称南唐,这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九国。
石敬瑭登上帝位后,也仅仅做了6年皇帝,便于942年一命呜呼了。
他的儿子石重贵登基后,认为当年石敬瑭跟契丹人之间的协议是契丹人趁人之危签订的,所以想将其撤销。
而且中原帝国后晋向契丹称臣,既没面子,还要给契丹人朝贡,很不划算。
于是派人向契丹宣布,后晋对契丹称孙不称臣。
耶律德光收到消息后,十分震怒,于943年率军南下,经过三年三次大战,直接攻灭后晋政权,石重贵也被俘。
契丹人攻破后晋首都汴梁后,耶律德光于947年宣布称帝,改国号为辽。
他看到中原物产丰富,于是赖着不走了,同时纵兵打劫,四处抢掠。
此举遭到中原百姓的拼死抵抗,契丹人瞬间陷入百姓的汪洋大海之中。
就在契丹人进退维谷、四面楚歌之际,原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称帝自立,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这是五代十国的第四代。
随后,刘知远举起抵抗契丹的大旗,激起百姓的民族情绪后,率军南下,契丹人在百姓的抵抗下,不得不狼狈逃回契丹。
刘知远不费吹灰之力全部占领了后晋的所有地盘。
也在这一年,赵匡胤决定离开家乡,四处闯荡,开启了浪迹天涯的生活。
而后汉皇帝刘知远,仅仅登基一年后便去世了,刘知远的儿子刘承佑登基为帝。
刘承佑登基之初,后汉三个节度使发动叛乱,朝廷便派出托孤大臣郭威带兵平乱。
这时,赵匡胤在四处游荡无果之后,正好碰见正在行军的郭威,于是边去投军,郭威和赵匡胤的父亲有交情,便收下赵匡胤做了亲兵。
郭威平定叛乱,凯旋回朝后不久,又率军北上抵御契丹,但他的后院突然起了火。
刘知远临死前给刘承佑指定了几个托孤大臣,但刘承佑觉得自己作为皇帝,一点自主权都没有,事事都受到辅政大臣的掣肘。
所以,他决定干掉这些所谓的辅政大臣,他先是下旨诛杀了三个重臣的全家。
接着秘密下令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和王峻,但是郭威在军中威望甚高,这些将领害怕引火烧身,干脆把这事故意泄露给了郭威。
郭威不愧是老江湖,他立马召集手下众将,谎称说皇帝秘密下旨要求自己将手下众将全部诛杀,自己下不了手,才召集大家商议对策。
大家一听,皇帝把大家全给干掉,这没活路了,不如举兵杀回京城,找皇帝算账。
于是,郭威一声令下,大军回师杀回京城,刘承佑听说郭威谋反后,当即下令杀光了郭威在京城的所有家眷。
不久之后,郭威攻入皇宫,废了刘承佑。
正当大家以为郭威要自立为帝时,这家伙却假装自己对皇位没兴趣,反而将刘知远的养子,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赟拥立为帝。
此事一出,手下众多将领和士兵纷纷惊掉了下巴,大家拼死拼活,就是要干掉姓刘的皇帝,现在你又立一个姓刘的,将来秋后算账咋办?
郭威立了新皇帝后,立即以抵御契丹的名义率军往北方开进,结果半路上就出了事情。
950年12月20日,郭威的军中不断有人讨论,将来这个姓刘的皇帝秋后算账,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了,一番讨论后,大家开始统一了思想。
不一会儿,大量的士兵突然涌入郭威的营帐中,将一面黄色的旗子披在郭威身上,是为黄袍加身。
大家伙儿一致拥立郭威为皇帝,只有这样,将来才不会遭到清算,大家才有好日子过。
这其实是郭威的计谋,他故意这么做,士兵们害怕将来被姓刘的皇帝清算,只有自发地拥立郭威为帝。
也只有这种士兵们自下而上的拥护,郭威才能彻底掌控军队。
而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赵匡胤的脑海里,10年后,赵匡胤完整地复制了这一幕,颠覆了郭威的后周江山。
951年,郭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这是五代十国的第五代。
与此同时,由于郭威先是拥立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刘赟为帝,接着举兵谋反,杀了刘赟,直接激怒了刘崇。
刘崇便在郭威称帝的同一个月,在太原宣布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这是五代十国中的第十国。
郭威称帝后,励精图治,改革弊政,使得后周国力蒸蒸日上,但他只当了4年皇帝便去世了。
郭威去世后,由于他的全家早就被刘承佑杀光了,只好立自己的内侄柴荣为帝。
柴荣于954年继位,此后五年里,这位雄才伟略的帝王兼工作狂,用仅仅五年的时间,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先后打残了后蜀、南唐、击败北汉。
柴荣在位的五年里,后周国力大涨,实力冠绝当世,周边政权都不是对手。
柴荣在继位的第五年,打残了南方割据政权之后,趁辽国出现暴君,朝政混乱之机,出兵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
可惜的是,柴荣亲率大军连下三关三州后,正当攻取幽州之时,突然病重,没多久就去世了。
柴荣死后,他还未成年的儿子继位,赵匡胤把当年在郭威营帐中看到黄袍加身的那一幕成功复制,夺取了后周江山,建立宋朝。
至此,五代十国宣告结束。
赵匡胤在柴荣的基础上,先后攻灭了南方各大割据政权,完成了基本的统一。
赵匡胤死后,其弟赵光义继位后率军攻灭北汉,完成天下一统。
但是赵光义的军事水平太次,有喜欢瞎指挥,两次北伐契丹,均以失败告终,葬送了不少赵匡胤攒下的精兵。
从此以后,终宋朝三百年,始终无法收复燕云之地,一直到四百多年后,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才将丢失四百多年的燕云之地收复。
后记
五代十国之所以让人感觉恍若隔世,主要是因为战乱实在太频繁,几乎年年都在打仗,皇帝如流水般更换。
频繁地改朝换代,让人感觉这个时代好像有几百年历史一样,实际上仅仅只是53年的军阀混战。
这期间,有两个人是有能力完成天下一统的,一个是李存勖,另一个是柴荣。
李存勖的后唐,地盘比后周还大,实力强大,然而李存勖自甘堕落,宠信戏子,最终自己也死于叛乱。
柴荣是比较可惜的一个,五年,是一个很短暂的时间,对于国家治理、富国强兵来说,五年是做不了很多事的。
但柴荣却用短短的五年,改革了弊端,整顿了朝政,完善了制度,发展了经济,农业也兴盛起来,同时吊打周边各大军阀。
这样的成绩,放眼历史,也是十分厉害的角色,可惜就是短命,不然的话,完成天下一统的不会是赵匡胤。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中国通史》夹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乱世,究竟有多乱?一文便能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