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轻而易举就黄袍加身,柴荣就没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防范吗?
知否否知
2024-11-07 10:52山西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皇权易主。后周世宗柴荣在位六年,雄才大略,志在统一天下,却英年早逝。继位者柴宗训年仅七岁,赵匡胤这个禁军统帅趁机夺取皇权,轻而易举建立了宋朝。柴荣临终之际,虽然撤换了张永德,但赵匡胤最终还是背叛了他。难道柴荣就没有留下心腹忠臣来辅佐幼主,防范赵匡胤的篡位吗?这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柴荣雄心万丈
后周世宗柴荣可谓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神武雄略的一位皇帝。他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对武艺亦有涉猎。公元951年,柴荣被郭威册封为相国,随后不久即被郭威册立为太子。
公元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成为后周第二代皇帝。继位之初,柴荣便着手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顿吏治,重振军纪。他亲自率军征讨四方,先后平定了陈佃、李存勖等割据势力,将后周的版图一步步扩大。
柴荣雄心万丈,志在统一天下。他曾立下誓言:"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这无疑彰显了他的远大抱负和决心。为实现这一目标,柴荣采取了先易后难的策略,分阶段逐步扩张疆土。
在位六年间,柴荣发动了四次重大战役,战果累累。他先后平定了陈佃、李存勖等割据势力,将后周疆土扩展至黄河以北。随后,柴荣又亲率大军北伐辽国,仅22天就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战绩赫赫。
可以说,柴荣继位后励精图治,对内大刀阔斧改革,对外南征北战,雄心勃勃,志在统一天下。他的这一系列施政,无疑为后周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倘若柴荣有足够的时日,定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开创一个新的太平盛世。
柴荣英年早逝
尽管柴荣雄心万丈,志在统一天下,但命运却没有给他足够的时日。公元959年,柴荣亲率大军北伐辽国,此次北伐异常顺利,仅22天就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本来柴荣是想乘胜追击,直捣幽州。但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袭击了柴荣,他不得不终止了北伐的进程,班师回朝。
回朝后,柴荣的病情一直未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当年冬天,柴荣的病情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宫中上下为柴荣焦虑万分,各种权衡都在进行。毕竟柴荣的继承人柴宗训年仅七岁,若柴荣有什么闪失,后周的江山定将岌岌可危。
柴荣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他着手为后周未来作最后的部署安排。在一次审阅文书时,柴荣发现了一个看似无甚的木板,板上刻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大字,这无疑是对皇权的直接挑衅。柴荣当机立断,立即撤换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改由心腹大将赵匡胤接任。
然而,这已是柴荣临终前能做的最后一件事了。公元960年正月十五日,柴荣就在39岁的高龄与世长辞,英年早逝,遗憾万分。柴荣去世时,后周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他曾立下的"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也就此付之东流。
柴荣英年早逝,实在是后周的一大悲剧。倘若他有足够的时日,定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开创一个新的太平盛世。可惜天不假年,柴荣的宏图大计就此搁浅,后周的前景也就此陷入迷雾重重。
柴荣作为一代英明神武的君主,自然深知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的根源所在——武将拥兵自重,节度使割据。这一切可追溯至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问题就已经初现端倪。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一问题更是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谁的拳头硬,谁就能说了算。
身处这样的环境,柴荣自然也深知武将势大的弊端。他希望能够先完成统一大业,再来解决这一顽疾。因此,在继位之初,柴荣虽然大刀阔斧改革,但并未对武将拥兵自重的问题下手。相反,他更多是在整顿吏治、重振军纪,为未来统一大业打下基础。
可惜命运没有给柴荣足够的时日。公元959年,柴荣准备攻打幽州时突发疾病,不得不终止北伐。回朝后,柴荣的病情一直未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临终之际,柴荣只来得及撤换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改由心腹大将赵匡胤接任。
对于赵匡胤,柴荣曾抱有一些侥幸的心理。毕竟,赵匡胤是柴荣的心腹大将,曾经对柴荣忠心耿耿。柴荣希望,即便赵匡胤日后反叛,也不至于杀光自己的后代。然而,事与愿违,赵匡胤最终还是走上了武将的老路,背叛了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