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悦汉

日前看到一则新闻,自7月起在香港,成都和北京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大学生文化交流与学习活动,参与计划的有京港两地大学生,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和一些专家学者,就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创产业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认为有助大学生对祖国有重新认识。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才知道故宫博物院如何应用数码技术,以创新方式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原来学生内地交流计划,在香港主要是由教育局、民政事务局及政府其他资助(例如优质教育基金)进行,至今已经推行十年。而在教育局多项交流计划当中,“同根同心”及“同行万里”计划最具代表性,该两个计划拥有最高参与人数及获得最多拨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调查机构研究发现,特区政府在过去十年投入了不少资源在内地交流发展上,京港两地交流因此在不同层面上都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就,包括参与人数提升,在资源大幅增加底下,内地交流计划在过去十年成功吸引了超过40万人次参与,从2008/09学年的大约1万人参加,上升到2017/18学年的接近7万人。

除参与学生数字外,学校参与数目亦大幅上升,从2015/16学年的302所,增加至2017/18学年的535所,增幅超过77%,相信这两项数字至今年会再提升。

另外,此计划帮助巩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根,和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身学习中华文化的机会,原真性及完整性比课堂上的学习相对较高,增加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交流地点亦逐渐扩大,从一开始只局限于广东省,到现在已经提供超过22省内外的参访地点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对祖国的了解更全面、更完整。学生透过内地交流提升个人能力,包括在外照顾自己能力、普通话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虽然此项计划和宗旨均佳,但仍有相当多地方有待改革和改善的必要,大致可以归纳为规划、执行、检讨三个层面。规划层面方面,需理顺京港两地政府政策期望;内容需要与时并进、寻求不同切入点,方能吸引更多学生参加或重复参加;执行层面方面,制度上需要引入热心教师,以及内地交流的招标政策以“价低者得”为主要原则,令到水准参差不齐,甚至影响学校及学生再次参加交流的意欲,同时也会降低教师的热忱;要经常检讨和制定完善系统,广纳参与者回馈资讯,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强,则国家强”,相信在占中及黑暴期间,有不少青年和学生,受到教协和黄丝教师煽动和误导,参与狂热暴乱和破坏社会法治安宁,最终受到检控或被判入狱,令人生留下污点。今日教育局及各大学和中小学,积极参与京港两地交流活动,只会增进学生们感情和对国家国情进一步了解,有百利而无一害,希望京港两地政府继续大力支持这类有意义活动。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