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闵行区“媒体+”成员“天袁地访”
沪说·第151期
众所周知,上海的许多道路名称以中国各地地名命名,但其中经历了至少三个重要阶段。第一是在英租界时期的首先采用,英国人在其租界内首先采用了这种路名命名方式,随后在美租界和法租界内也先后效法,只是后来因为外国人的中国地理知识有限,新路名也大量混用外国侨民的名字,世界名人名称,外国地名等。
因此,在1943年汪伪政府时期,为了彰显其与日本侵略者为伍,支持其所谓“东亚共荣”,去欧美化的政策,上海租界内大量的欧美式路名被集体改名。具体可见于“上海特别市政府训令 中华民国32年10月8日(沪市四字第12468号)”(全文可在《上海地名志》附录中读到。)
虽然这次改名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且动机需要加以严厉批判,但不得不说这次改名恰恰取得了局部意义上的成功,许多所改路名保留至今。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次1943年路名大改变中,究竟有多少保留至今。因所涉及马路较多,我们将分几期。
伪市府的12468号训令主文:
查本市一、八两区及以前越界筑路路名多用西文,兹者租界收回,亟应更正,以肃视听,现经制定更正路名表,着自本年十月十日起一律改用新名。
注:在汪伪政府时期,第一区对应原公共租界,第八区对应原法租界。
以下按照附文 原名:拟改名 格式,以附文的顺序一一梳理当年的改名是否保留至今。因本批次改名较多,将分多期回顾。
1. 阿拉白司脱路:拟改名:曲阜路。改名保留至今。
位于北静安区。这条路以英国人Sir. Chaloner Alabaster命名,以纪念他在上海公共租界建立起了独特的合审公廨,将英美法系与中国传统皇权法系结合到了一起。他也曾担任英国驻上海和广州的总领事。道路修筑于19世纪末,当时此君刚刚安息主怀。
以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改名之。改名效果颇彰,保留至今;其西接的库伦路(以外蒙古乌利雅苏台的首府命名),于1947年甚至改名为曲阜西路。
2. 爱尔考克路:拟改名:安国路。改名保留至今。
位于虹口区。以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Sir Rutherford Alcock 命名。安国路至今也是一条小马路,位于提篮桥监狱附近,曾经在日本侵占上海时期是一条哀嚎遍野的酷刑中心。
安国为河北地名,为保定市所辖。安邦定国,寓意吉利,因此保留至今。
3. 安和寺路:拟改名:察哈尔路。又改名新华路。
位于长宁区。以1832年为东印度公司运货至上海的阿美士德勋爵号(Lord Amherst)命名。恰巧也和嘉庆年间访问中国的英国外交家同名。而且,中文名字也没有使用已有的阿美士德而是另取了颇有点古刹味道的安和寺路。
安和寺路经过的是上海西郊法华镇,我们已经在之前的文章说过不少了。1943年以北境察哈尔省命名,但显然与安和寺路的气质不太相符,1947年就以所在地改名法华路,1950年因纪念建国一周年,改名新华路至今(除文革期间曾遭改名)。
4. 亚德路:拟改名:旅顺路。保留至今。
位于虹口区。亚德路和旅顺路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改名。因为在19世纪,旅顺港被英国人发现之后就取了个英文名字为Port Arthur(中国汉代就在此有建置,明代正式取名旅顺口),而亚德路即以旅顺港的英文名字命名。1943年的改名,就是将其中文名称取代了英文名称。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就包括旅顺,因为它长期为日俄两强轮番占领。但这近一百年的时间,行政级别上旅顺已经降级为大连的一个区了。
5. 礼查路:拟改名:金山路。保留至今
位于虹口区。礼查路其实对应Astor Road,命名即来自附近著名的礼查饭店,Astor House Hotel。而叫礼查饭店的原因,或许是这家饭店的创始人是苏格兰人Peter Felix Richards。而这家饭店最初确实叫过一段时间的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
在礼查路叫礼查路之前,这条路曾叫Hongkew Road,也就是虹口路。虹口路--》礼查路--》金山路,难怪虹口区没有虹口路,连全上海都没有了。
改名时,按照虹口一带的路名以上海周围名镇名乡命名道路的习惯如乍浦、昆山、崇明等。金山在1940年代仍然是上海的周边地区。
6.爱文义路:拟改名:大同路。后改名北京西路。
爱文义路大概是最没有想象力的路名,Avenue Road。既然这条路很重要,我们叫它“路”吧。End of the Story.
汪伪政府给它找来山西大同取名大同路,而且大同与小康都是《礼记》之中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孙中山的政治理念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如ROC国歌第二句“以建民国 以进大同”的大同,在礼记中的解释,第一句便是孙中山平生最爱之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然后一番陈词,最后“是谓大同。”
有意思的是,1943年改名过程中但凡装了这种小心思的路名,在1945年光复之后几乎都被改了,只有大多数没有政治外延的路名得以保存,最懂老汪的人可能就是老蒋了。
北京路是英租界时代就有的老路名,爱文义路东接北京路,就变成了北京西路。北京路也就变成了北京东路。可惜,中间少了条北京中路。
7. 倍开尔路:拟改名:惠民路。保留至今
位于虹口区。倍开尔Baikal其实就是苏武牧羊的北海,今天的贝加尔湖的旧译,也就是以此命名。倍开尔路是二战期间犹太人上海隔都的一条重要马路。1943年以山东省惠民县改命名为惠民路。
8. 白保罗路(地名志误作自保罗路):拟改名:新乡路。现状:新乡路已实质性消亡。
位于虹口区。白保罗路Barchet Road是以德国出生的美国浸信会牧师、美国领馆,会审公廨的翻译、医务工作人员Stephen Paul Barchet命名的。白保罗应该是他的中国名字,只不过叫白保罗的人不止他一个。
遗憾的是,以河南新乡改名的新乡路已经在都市更新中几乎湮灭,只有门牌号和以新乡路命名的机构,但道路已经无法在电子地图中查询到,原有道路现存部分已经沦为居民区通道。
9. 文监师路:拟改名:塘沽路。保留至今
位于虹口区。文惠廉是虹口美租界及后来租界北区初建时期的重要人物,监师为当时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称呼,而文惠廉只是William Jones Boone 的中文名字,因此Boone Road和文监师路这两个名字看似殊途,实则同归。
塘沽路乍浦路口
文惠廉与他的儿子小文惠廉在上海为他们的教会和普通人民和教众工作,奉献了他们的余生,他们都是在上海终老的。
塘沽路是今天虹口区一条重要的马路,连接了北静安和虹口,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惠廉初来上海时的岁月,有近一百八十年历史了。
10. 界路:拟改名:天目路。今天目东路。
位于今北静安区。上海的界路其实有两条,一条叫Barrier Road,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北路,很早就改名了。一条叫Boundary Road,一直到1943年才正式改名为天目路。界路顾名思义就是边界路,是公共租界和华界路,一般不太会直接以边界命名,但创造出Avenue Road的工部局还是交出了Boundary Road这样要被打零分的命名。
因为是边界,20世纪初清政府便贴着界路造了上海火车站,也就是后来被侵华日军炸烂的上海北站。在1987年新客站投入运营之前,上海北站一直是上海的铁路客运枢纽站。
天目路兄弟们其实原来都有各自的名称,天目中路原名南川虹路,后改名新民路,天目西路则原为广肇山庄附近的广肇路,记得我们公众号初创时期曾经在冬至写过一篇广肇山庄。这三条路是在1963年终于贯通以天目西、中、东三段连续命名之。
不过今天的天目西路和一段天目中路与海宁路连成了北横通道,而东段的天目中路和天目东路,却变得冷清了。
11. 白利南路:拟改名:长宁路。保留至今
位于长宁区。白利南路,Brenan Road,均为音译。因此不存在白利北路或白利路。该路名命名是纪念1899年担任英国驻上海总领事的Byron Brenan,在三十多年后,他的晚辈Sir John Brenan也担任过这个职务。Byron Brenan最大的功绩就是在任上将公共租界大幅度扩大,并且继续向西、北、东三个方向拓展直至1920年中国民族主义觉醒的浪潮使得租界再也无法扩大。这也就是在他1901年卸任之际,一条在越界筑路区的东西向马路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1943年,汪伪政府以四川长宁这一地名为白利南路改名。在汪伪政府垮台之前,沪西一带划为第九区,又以长宁路命名为长宁区,1948年至解放前恢复成抗战之前的名称叫法曹区,为法华镇和曹家渡两个大镇取首字。但或许法曹区名字实在不好听,解放后又改回了长宁区。
四川长宁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因此常常让人忘了长宁路命名的由来。因此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的时候,看着长宁地震四个字,上海人是有些“不敢置信”的。
12. 百老汇路:拟改名:大名路。保留至今
位于虹口区。这里其实牵涉到两条路,百老汇路和东百老汇路,分别对应大名路和东大名路。虹口区的马路大多将方位词前置,这或许是当时的道路命名习惯,而后来因为城市辖区统一规划后认定的带方位的路名,方位词几乎都后置了。
百老汇路南端连着外白渡桥,百老汇Broadway其实是一款非常常见的路名,但在初建时也是一条非常窄小的行人通道。不过在19世纪末道路两侧的建筑已经纷纷矗立起来了,当然最高潮还是留到了1930年代中期,百老汇大厦的拔地而起,这座公和洋行设计的78米高楼,雄踞苏州河北岸,与国际饭店遥相辉映,他们所构成的天际线四十多年不曾被突破。
因篇幅所限,我们将分多期介绍1943年路名大改造后保留至今和改动的路名,敬请期待。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