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4年的一个深夜,南通三余镇日军据点的监狱里,一位年轻的地下党员正在昏睡。突然,牢房的铁门被悄悄打开,看守轻声说道:"赶紧起来走,记住往东逃。"这句简单的话语,不仅救了一条生命,更暗藏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地下营救网络。这个由伪乡长、花行掌柜、翻译官、伪军班长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秘密营救行动,究竟是如何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地完成这次惊险的营救?而这些表面上效忠日军的人物,又为何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地下党员?

一、营救行动的导火索

1944年7月10日清晨,南通三余镇的街道上格外安静。王刚和陈德沛两人刚完成护送新兵的任务,正准备返回海南区。这次任务本该在前一天夜里完成,但由于途中遇到日军的临时检查站,两人不得不在附近的农户家中躲藏了一夜。

当他们路过三余镇南市的一处面摊时,突然迎面撞上了日军的巡逻队。这支巡逻队由一名日军军曹带队,六名日军士兵和四名伪军组成。王刚和陈德沛转身欲逃,却被巡逻队当场拦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军曹命令搜查两人的随身物品。陈德沛身上只有一些碎银和铜板,倒也平安无事。可王刚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因为刚完成护送新兵的任务,身上还带着一张海南区政府签发的新兵接收证。这张证件立即引起了日军的警觉。

当天下午,日军便将两人押送到三余镇据点内审讯。据点的翻译官高木(化名)在审讯时发现,这张新兵接收证上盖有海南区政府的公章,而海南区正是新四军活动频繁的地区之一。

就在日军准备向南通县日军司令部汇报这一重要发现时,一名交通员匆匆赶到三余区抗日民主政府,向区长汇报了这一紧急情况。

区长立即召集了一次秘密会议。会议得知,南通县日军大队长三本正在外出巡查,预计三天后返回。如果在三本返回前不能将两人救出,他们很可能会遭到严刑拷打,进而暴露更多地下组织的秘密。

更为棘手的是,王刚和陈德沛此前曾参与过运送军火的任务。一旦日军查出这一线索,不仅两人性命堪忧,整个三余区的地下工作网络都可能遭到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区长当即决定启动应急预案。通过地下交通员,他们分别联系了潜伏在敌占区的几个关键人物:伪乡长龚廷楷、三余镇施祥丰花行的账房先生龚九龄,以及在日军据点任职的高翻译。这几人都是组织在当地经营多年的地下工作者。

营救的第一步,便是要设法打探清楚日军据点内部的具体情况。龚廷楷接到任务后,立即以查访地方治安为由,前往三余镇,暗中打探两名同志的关押情况。

二、地下关系网的mobilization

营救行动的第一步棋落在了龚廷楷与龚九龄这对堂兄弟身上。7月11日下午,龚廷楷特意挑选了一个不起眼的时间,来到三余镇施祥丰花行。表面上,这是一家普通的花店,实则是地下党重要的联络点之一。

龚九龄作为花行的账房先生,与当地各界都有着广泛的往来。他平日里不仅与日军据点的翻译官高木有着生意上的往来,还与三余镇上的几位商户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些商户中,有不少是暗中支持抗日工作的地下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一番密谈后,龚九龄决定先从高木入手。高木是日军据点里一个特殊的人物,他虽然担任翻译官一职,但实际上与地下党有着某种程度的默契。这种默契源于他的家庭背景——他的妻子是南通本地人,岳父曾经暗中资助过地方抗日力量。

为了不引起怀疑,龚九龄特意选在第二天的早市时分,借着采购花材的机会,在街角的一家茶馆里与高木"偶遇"。两人谈话时,龚九龄提到了一批稀缺的香料生意,这是他们之间约定俗成的暗号。

高木随后透露,日军已经开始严密审讯王刚和陈德沛。但由于陈德沛身上没有任何可疑物品,且据点的伪军班长认识他的家人,因此他的处境相对较好。而王刚的情况则十分危急,那张新兵接收证已经引起了日军的高度重视。

就在营救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时,一个意外的访客出现在了三余镇——倪少山。这位看似平凡的老者,实际上是三余区的地下党副区长。他的到来,为营救行动带来了转机。

倪少山带来了组织的新指示:必须在三天之内完成营救,因为据可靠情报,日军大队长三本此行不仅是例行巡查,还带来了一支专门的特务队。这支特务队擅长审讯,一旦他们介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倪少山的联络,两位意想不到的人物加入了这个地下关系网——伪政府的正副区长储杰和张志清。这两人虽然在明面上效力于日伪政权,但他们的家族都在新四军控制区内,这成为了确保他们配合的重要保证。

龚廷楷随即与储杰、张志清在南市的一家杂货店后院秘密会面。会面期间,张志清提供了一个关键信息:据点里负责看守的伪军班长仇长盛是本地人,而且与陈德沛的家族有些沾亲带故。这个消息为营救计划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这个复杂的地下关系网中,每个人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龚廷楷负责统筹全局,龚九龄运用商业关系打探消息,高木在据点内部传递信息,而储杰和张志清则利用其伪职身份提供掩护。这张精心编织的关系网,正在悄然发挥着作用。

三、出人意料的转机

7月12日傍晚,储杰和张志清以例行检查为由,来到日军据点。两人借着查看押犯记录的机会,暗中观察了监狱的布局。据点的监狱位于西侧,共有四间牢房,王刚和陈德沛被分别关押在不同的牢房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储杰和张志清查看押犯记录时,伪军班长仇长盛正好当值。仇长盛是本地人,祖上曾与陈德沛的家族有过姻亲关系。在得知陈德沛被捕后,仇长盛便一直在寻找机会营救。

张志清借机与仇长盛攀谈,话题从家长里短逐渐引到了陈德沛的身世。仇长盛提到,陈德沛的祖父曾在十年前资助过他家渡过一次困境。这个看似随意的对话,实际上为接下来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同一天晚上,当地几户农家突然向日军据点报案,称有可疑人员在附近活动。这些报案都是地下党事先安排好的,目的是分散日军的注意力。日军不得不抽调部分守备力量去巡查,使据点的防守出现了薄弱环节。

7月13日凌晨,高木借着给犯人送饭的机会,悄悄将一张纸条塞给了陈德沛。纸条上写着:"今晚有行动,请做好准备。"这个消息随后通过打扫卫生的工役传到了王刚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中午,三余镇突然传出一个消息:镇上最大的粮商张福源家遭到了劫匪光顾。这个消息迅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因为张福源一直是给日军据点供应粮食的重要商人。据点立即派出了一支人马前往张福源家调查。

这起"劫案"其实是储杰精心安排的。张福源早已是地下党的秘密支持者,他配合演出了这场戏,目的就是调动日军的兵力。

下午,龚九龄通过高木向日军据点送去了一篮水果,声称是感谢他们维护地方治安。这些水果中暗藏了给王刚和陈德沛的绳索和药品。

傍晚时分,当地百姓突然在据点东北方向发现了"新四军游击队"的踪迹。这个消息让日军高度紧张,随即又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前往增援。这些"百姓"实际上都是地下党事先安排好的,他们的报案为营救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了深夜,据点内只剩下最基本的警戒力量。仇长盛利用值班的机会,按照事先商定的计划,以查房为由进入了监区。他趁着换岗的空挡,将准备好的工具和地图交给了两名囚犯。

这一系列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上都是精心策划的结果。储杰和张志清的试探、当地百姓的配合、粮商张福源的"劫案",以及"游击队"的虚假情报,每一个环节都为最终的营救行动创造了条件。而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都有着地下党组织的周密安排。

四、惊险的黎明时分

7月14日凌晨两点,三余镇的街道上一片寂静。日军据点内,除了必要的警戒人员外,大部分士兵都在休息。这个时候,营救行动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