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家住重庆万州区的袁和菊满50岁了,她没有等来当兵4年的儿子的电话祝福,而是收到了儿子牺牲的噩耗。袁和菊整个人都崩溃了,她将儿子的遗像抱在怀里,整日以泪洗面,一下子暴瘦了30斤。

袁和菊看儿子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些年,袁和菊就丧女、丧夫,只剩儿子张宜华与自己相依为命,为了儿子,她鼓足勇气面对生活。

1975年,张宜华20岁,从小就崇拜军人的他毅然选择了入伍参军。在部队,张宜华成长很快,他升任了副班长,又升任了班长。袁和菊独自在家以耕种为生,虽说一天下来十分劳累,但心里总是有盼头,便不觉得累了。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张宜华随部队开赴战场,他表现得十分英雄。战争太激烈了,在与敌军激战时,张宜华壮烈牺牲。

消息传到袁和菊那里,她整个人都僵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痛哭失声,继丧女、丧夫后,不得不接受丧子的残忍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和菊一病不起,她将儿子的遗像放在枕头边,醒时又紧紧抱在怀里。村里人自发轮流照顾她,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个姑娘,她拖着行李站在袁和菊床前叫了一声“妈妈”。

听见这声“妈妈”,袁和菊猛然坐起了身,看到眼前的姑娘,她再次哭得撕心裂肺。

原来,姑娘叫袁玉兰,是张宜华的女朋友,儿子还活着时,袁和菊就希望他俩早点结婚,可如今儿子不在了,也就谈不到哪儿去了。

见袁和菊哭,袁玉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她哭着扑过去抱住袁和菊,说道:“妈妈,从今天起我就和你一起生活。”

这句话,让在场的人与袁和菊都惊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玉兰和张宜华是小学同学,从小就对他的家庭比较了解。那个时候,张宜华还有妹妹,还有父亲,可后来都相继离世了,就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而袁玉兰家兄妹六个,父母健在,这让她看到张宜华的家境就眼眶发红。

长大后,在媒人的介绍下,两人又见面了,袁玉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小时候同窗的经历,让两个人无话不谈,感情迅速升温,两颗年轻的心就此认定了彼此。

1975年,当地征兵。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张宜华毅然参了军。袁玉兰虽有诸多的不舍,但善解人意的她还是尊重男友的选择,支持他参军。

临走时,张宜华拉着袁玉兰的手,说道:“这一走,我放心不下妈妈,希望你有空的时候能去看看她。”

袁玉兰一听,紧紧握住张宜华的手,对他说:“放心吧,我会经常去看望阿姨的。”

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在离别之际,不但有了托付,还许下了“退伍荣归之时,便是结婚成家之日”的誓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宜华走后,袁玉兰兑现了她的诺言,隔三差五她就会去看望张宜华的妈妈,还帮袁和菊干农活,这让袁和菊心里很甜,也对这个未来的儿媳妇十分满意,筹划着等儿子回家就把他们的事办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幸就偏偏降临到了他们身上。

1979年2月18日,中越边境的战斗十分激烈,张宜华壮烈牺牲,消息传回家乡,让他的母亲和女友几近崩溃,袁玉兰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几天几夜都不出门。就在家人纠心与着急时,她突然打开房门,对全家宣布了一个决定,她要主动上门“认亲”,将张宜华的母亲供养到老。

彭国政、袁和菊、袁玉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决定显然遭到了全家的反对,父亲更是严厉地说:“你经受得住周围的闲言碎语吗?”袁玉兰听后,只回答道:“他为国捐躯,我代他尽孝,不丢人!”“他的妈妈一生太苦,年轻时不但没了丈夫,还没了女儿,我从小就看着她带着张宜华艰难度日,从没有被困难打倒,如今熬到了该享福的年龄,儿子却牺牲了,这种打击怎么承受?”

听了女儿的话,父亲再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女儿收拾行装,目送她走向张宜华的家。

两个女人的家,袁玉兰成了顶梁柱,她不但要操持家务,还要下地干农活,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硬是没叫过一声累和苦。

袁玉兰给“妈妈”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年后,袁玉兰26岁了。最先看不下去的便是张宜华的亲舅舅,他对姐姐袁和菊说:“玉兰才26岁,不可能就让她在这个家呆到老吧,给她找个好婆家,别将姑娘的大好青春给耽误了。”

舅舅一语惊醒梦中人,袁和菊认为是这么个理儿,便和袁玉兰谈起了这件事。哪知袁玉兰一听,立即表示了反对:“我嫁人了,妈妈你怎么办呢?”

此时的袁和菊生活能够自理,便与自己的弟弟一起劝说袁玉兰成个家。经不住“妈妈”和“舅舅”的软磨硬泡,她最终答应嫁人,但必须有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得带着“妈妈”一起嫁。

如此苛刻又不现实的条件,谁愿意娶她,可就有这么一个人却欣然同意了,那就是万州武陵镇的彭国政。

彭国政、袁和菊、袁玉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国政在镇子上干搬运,是个老实人,年长袁玉兰一岁。他听说姑娘的举止后,颇为感动,打心眼里佩服她,于是立马同意了袁玉兰的条件。后来说起妻子,彭国政总会憨厚地笑着说:“认识她是我的福气。”

彭国政搬到袁和菊家过起了上门女婿的日子,而袁和菊的内心反而打起了鼓,他不知道此后的生活是多了一个女婿,还是多了一个儿子。

然而,一件件事情让袁和菊肯定自己是多了一个儿子。

武陵镇离袁和菊的家隔着好几十里山路,彭国政来回一趟要走上四个多小时,但他从来不抱怨,总是想方设法回家。一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下到田里干农活,他说:“我多做点家里的农活,妈和玉兰才会轻松一些。”

就这样,彭国政在镇上干完搬运的活,立马又回家干农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儿彭燕和儿子彭波出生后,夫妻俩一商量,教着孩子喊袁和菊奶奶,含饴弄孙的温暖渐渐抚平了袁和菊内心的伤痛。

2000年,三峡工程大移民,袁玉兰和彭国政的家搬到了武陵镇将军路。没有了田地,一家人的生活就得靠去外面挣,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让袁玉兰毅然跟随丈夫当起了搬运工。在码头上,100多斤的包裹扛在肩上,袁玉兰从摇摇晃晃硬是给它扛得稳稳当当。

下了工,夫俩又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煮的煮饭,洗的洗衣,他们不想让袁和菊做太多的家务事。

孩子们渐渐大了,袁和菊也上了年纪,为了让一家人生活得更好,袁玉兰和彭国政筹划着在镇上做点小生意。商量后,夫妻俩决定彭国政依然干搬运工,袁玉兰学会了彭家的白糕手艺,卖起了白糕。

转眼,袁和菊90岁了。她牙口不好,喜欢吃鸡蛋,早上要吃水煮蛋,下面条的时候又爱吃煎蛋,夫妻俩不管谁做饭,都得按这个标准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0年如一日照顾,邻居们都看在眼里,袁玉兰和彭国政的孝行影响了整个小镇,不是亲生胜过亲生,这是人间大爱。

冬天,袁和菊怕冷,袁玉兰考虑周到,她准备了两个电热水袋,一个给她白天暖手,另一个就晚上暖脚。

袁和菊爱看戏,没想到在一次上街看戏时摔断了腿,在医院里住了整整20天。袁玉兰就没日没夜地守在病床边,老人腿疼,她就想着法子哄,擦身体、喂饭从不含糊。

彭国政也没闲着,他除了做饭,还负责给老人清洗换下来的衣服。为了能让袁和菊的身体尽快恢复,彭国政每天换着花样地熬汤,老母鸡、鲫鱼、猪蹄不重样。

屏边烈士陵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给袁和菊复腱,彭国政还每天将她背出病房,搀着她一步一步慢慢走,旁人看见了,都羡慕地对袁和菊说:“你儿子真孝顺。”袁和菊听了总是笑得合不拢嘴,说道:“我享福呢!”

没有人知道,他们并没有一点血缘关系。

突然有一天,张宜华的战友找到袁和菊,给她带来了儿子的墓碑照片。到此,她们总算知道了张宜华的归处,从模糊的埋骨地迁到了云南屏边烈士陵园。

第二年春天,袁玉兰站在了张宜华的墓碑前,相隔了40年,袁玉兰泣不成声。调整好情绪,她对着张宜华的照片说:“你为国捐躯,我替你敬孝。她是英雄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她永远是我的亲人,她需要我,我也需要她。”

袁玉兰看望张宜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字承诺,千斤分量。袁玉兰用她瘦弱的双肩温暖了袁和菊孤老的暮年。

山河无恙,一抷热土一抷魂。我们的祖国,总有人在用自己的行动告慰英灵。

分享正能量故事,愿爱暖人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