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言诉陌尘

心言诉陌尘

关注
550粉丝
0关注
6291被推荐
IP属地:四川

娱乐领域创作者

5枚勋章

食人间烟火,饮人生起落

  • 男子假扮太医入后宫,把脉时低声问:太后年轻寡居,不觉孤寂吗?
    2024-10-30
  • 34岁乡村女教师相亲,双方认可后,她总会说道:我带两个人一起嫁
    2024-10-25
    1跟贴
  • 秦海璐拍完《白鹿原》对张嘉译说:以后片酬再高,我也不演你老婆
    2024-10-16
    4跟贴
  • 死刑宣判!让拐卖33个婴儿的喻立香当庭痛哭:我的三个孩子咋办?
    2024-09-27
  •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懂事又不失心计,然而就在贾母给她过15岁生日时,她却露馅儿了......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讲的就是贾母出钱替薜宝钗过15岁生日。在过生日之前,作为长辈的关爱,贾母和蔼地问宝钗喜欢听什么戏?喜爱吃什么东西? 这时,宝钗展现出了一如既往地懂事,同时也不忘耍点小心计来讨好贾母。 她深知老太太平日里的喜好,便依着说:“喜欢热热闹闹的戏文,喜欢吃甜烂的食物。” 贾母一听,喜上眉梢。于是到生日那天,一大桌丰盛的佳肴,甜烂食物就占了一半,点戏的时候,宝钗专门点了热闹的《西游记》。 坐在主座的贾母自然是无限欢喜。 然而,《红楼梦》书中的记载,好多细枝末节表现出贾母却并不喜欢这些。 某个元宵夜,贾府的家宴上全是热闹的戏码,可贾母却说吵得头疼,还特意将家里的戏班叫来,点了些“清淡”的听。 某次中秋赏月,贾母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但随即她又吩咐:“音乐近了有失雅致,让吹笛的远远吹起来则刚好。” 总归来说,这老太太还是偏好清雅。 再说口味,看过《红楼梦》的朋友或许都有映像,在不同的故事空间里,贾母有明确表示过不喜欢的东西。 她不喜欢藕粉桂花糖糕、枣儿熬的粳米粥,太甜了;她不喜欢松瓤鹅油卷、螃蟹馅的饺子,各色奶油炸的小面果子,鸭子肉粥,这些都太腻了。 所以,宝姑娘安排的生日宴方案,那就是跟老祖宗的喜好背道而驰。不得不说,她用了那么点小心思,却错判了贾母的品味。 当然,贾母的喜悦肯定是真的,这是她作为贾府最高长辈的涵养。 由此可见,宝姑娘的懂事也打着自己心里的小九九,可她这马屁却拍到了马脖子上,用一位作家的话说: “这就是一个社交九段的手腕和慈爱长辈的风度,宝钗满以为自己把她哄高兴了,而事实上却是她将宝钗哄高兴了。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煮酒论史
  • “女知青”老照片,她们凭着不施粉黛的自然美,成就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最美的青春,奋斗的足迹,激情燃烧的岁月......
    她们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凭着一腔热血,把生活过得是干劲十足。 而生活本身的苦却都尽在不言中,每一个白天黑夜都是冷暖自知。 那时的他们很简单,不管做什么工作,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想的都是国家。 所以,他们不怕吃苦,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会表现出乐观向上的态度。 所以,每一张照片都很自然,每一个笑容都很清甜,即便最朴素的着装也掩盖不了她们的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岁月,看到现在“内倦”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那个年代的风采:阳光、乐观、自然...... 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近代中国圈
  • 卢桦:家藏价值47亿剧毒,美商送百万悍马,目的只为见她一面
    2024-09-06
    5跟贴
  • 钱学森的童年照是这样的!他依偎在母亲章兰娟身旁,乖巧可爱。有人说,他的成就缘于母亲给的好基因,可钱学森却多次说,他真正感谢母亲的,不只这个。
    章兰娟出生于杭州富商之家,从小上学,聪慧娴静,记忆力极强,还精于计算。 贵为大小姐,她的性格却温和善良,看待穷苦之人,甚至乞丐,与常人平等视之,还常常接济。 出嫁时,章父以杭州的一栋大宅子作为女儿的嫁妆。 因丈夫工作繁忙,照顾培养孩子的责任就落在了章兰娟的身上。 小时候的钱学森很喜欢跟着母亲出门,每次出门,但凡看到乞讨者,章兰娟都会拿出些钱,让钱学森递过去。 久而久之,母亲的纯朴善良,乐善好施就深深印在了钱学森的内心。 除此之外,章兰娟在教育上也有自己的一套。 在钱学森还未上学的年纪,她就制定了每日计划,让儿子照着做,慢慢地,钱学森练就了一手好字,喜欢上了读书。 当章兰娟发现儿子有数学天赋后,她便经常与之做心算游戏,让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母亲的认知不断影响着钱学森......读书,留学,再辗转回国,投身科研,最终成为“两弹一星”功勋。 所以钱学森说,他感谢母亲的不只是基因。 自古以来,家有贤妻,胜过良田万顷。 一个好母亲,为子立德行。 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近代中国圈
  • 这是贺龙与薜明在一起照的最后一张合影,也是薜明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此时他们在成都,相濡以沫已经24个年头了......
    1966年4月,生活在成都的贺龙与薜明拍下了这张合影。 坐在椅子上的贺龙英气豪迈,一脸喜悦的笑容;站在他身旁的薜明更是笑意明媚,目光柔和。 两人的夙愿是白头偕老,所以想着再拍下更多充满回忆的照片。 贺老总说,等我们老了,走不动了,就翻看这些照片,将我们年轻时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然而,1969年,贺老总却因病逝世,留下薜明在世间饱尝相思之苦,于是她将贺帅去世时的一幕写成了文章。 三十年后,在北京东城区北新桥的一座小院里,年过八旬的薜明正在晒太阳。 她头发花白,穿着朴素,脊背挺拔,精神矍铄...... 薜明一边晒着太阳,手里还轻轻地擦拭着相框,相框里装着她和贺帅最后拍的那张照片,上面写满了温馨和幸福。 突然想起苏轼的那句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何止十年!即便30年过去了,薜明依然忘不了。 致敬革命伉俪,他们在革命烈火中绽放的爱情之花,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纯洁 、光明、坚不可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近代中国圈
  • 1942年,贺龙与薜明举行婚礼时的珍贵老照片!当时的贺老总还留着长发,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不乏儒雅,更加文艺。
    1942年,薜明第一次见到比自己大20岁的贺龙元帅时,她愣在了原地,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当她正反思自己的失礼时,贺龙却先一步开口了。 一问一答间,薜明发现贺帅与自己听说的不一样。她本以为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总司令应该是个板正严肃的人,不曾想却是平易近人,热情、随性。 薜明是个利落的人,长相漂亮,说话爽脆,两人算是一见钟情吧。 一听口音,贺龙问道:“你是天津人?” 薜明莞尔一笑:“离天津很近。” 贺龙哈哈笑道:“我有个厨子,会做天津包子,你可以来尝尝。” 他们在延安的窑洞里结婚了,婚礼极简,婚服就是平时穿的军装,但参加婚礼的人却都是人物。 罗洪标、张邦英、张宗逊、林峰、李井泉等,相依左右留下了这张极具纪念意义的合影。 一席旧军装,撑起中华民族魂!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近代中国圈
  • 尘封77年的爱情故事,张淑英想说:不如见一面

    2024-08-17
    图片
    00:23
  • 卢森堡的奥运旗手,为何是一个61岁的上海阿姨?她的故事并不简单
    2024-08-13
  • 于右任赞伟人的《沁园春.雪》写得精妙,伟人说:比不上您那首哟
    2024-08-09
  • 1945年抗战胜利后,闻名于世的铁道游击队最后去了哪儿?在历史上,这支队伍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真实地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1938年3月,枣庄沦陷,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仅仅两个月时间,就有万人无辜丧命,流离失所更是不计其数。 为此,我党领导下的鲁南人民成立了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以打游击战为主,称为“铁道游击队”,在矿区工作的洪振海为总队骨干。 铁道游击队主要依靠人民群众,战斗于临城、枣庄、台儿庄的铁路线上和津浦铁路上,还活动于运河两岸与微山湖区。 他们动用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浴血奋战。 皖南事变后,铁道游击队受领新任务,护送我党重要人员从津浦铁路过境。 经过他们巧妙地部署,相继成功地将陈毅、罗荣桓、陈光、萧华、叶飞、刘少奇等送出了敌占区,成功过境。 1942年到1944年,两年时间里,铁道游击队又先后护送千余名干部往返延安,从未失手。 当时的鲁南军区对这支队伍进行了通令嘉奖。 这支在特殊时期针对日军成立的情报小队,在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就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铁道游击队也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后来他们到底去哪儿了呢? 惊心动魄的日子过久了,队员们自然不适应平淡的生活,他们积极要求继续为国家作贡献。 于是在组织深入考虑后,将他们重新整编,一部分人去了鲁南铁路局,一部分人去了山东军区第八野战军。 近百年过去了,当年的英雄们都相继离开了,但他们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却不断被人称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请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历史老照片
  • 1979年袁和菊儿子壮烈牺牲,她暴瘦30斤后,以特殊的方式安享晚年
    2024-08-08
    6跟贴
  • 特朗普和汉高祖刘邦实在是太像了!前段时间,特朗普和拜登辩论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希望他是一位伟大的总统,因为那样我现在就不会在这里了。我会在我的众多房产中享受生活。我不会被起诉,因为我不会成为他的对手。我希望他是一位伟大的总统,我宁愿那样......但我在这里的唯一原因,是他做为总统太糟糕了,我要让美国再次伟大。” 这段话,有一些许的震撼。 “让美国再次伟大”,是特朗普在任时经常说的一句话。 不禁感叹,年近80岁的特朗普仍然在探寻美国的前途,突然想起曹操的一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从传出的视频看,特朗普在听到枪声后,摸了一下自己的耳朵,看到有血立马蹲了下来。随后,在安保人员的护拥下,他又艰难地探出头,握拳、摆臂、呐喊...... 试想换成另一个人,也许早已吓得不敢站起来,可特朗普做到了。不论是他演技爆发,还是野性激发,起码他的心理是强悍的。 突然想到了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0多年,迟迟不能消灭刘邦,项羽非常焦虑,他不惜向刘邦喊话,要求决斗定胜负。 天下之争,简化为决斗,刘邦深表不屑,他回话道:“吾宁斗智不斗力。” 说完,他给项羽立了10大罪状: 一、矫诏谋杀卿子冠军   二、擅自劫持诸侯兵入关     三、焚烧秦国宫室    四、诛杀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     五、坑杀秦国二十万降兵    六、鼓动大将背叛诸侯     七、无故驱逐义帝      八、谋杀义帝     九、为政不平,天下不容     十、违背“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 如此一气呵成的罪状,颇有“我希望项羽是伟大的王,但他实在是太糟糕了,我要让天下安定”的意思。 听完刘邦的数落,项羽再也沉不住气了,他一箭出去,正中刘邦的胸口,众将士大惊,立马拉弓搭箭,准备反击。 然而,却被刘邦制止了。 只见他手捂伤口,提气说道:“虏中吾指!哈哈哈......”(说项羽只射中了他的脚趾,根本不打紧) 很显然,刘邦掩饰伤情就是策略,他一是要定军心,二是示敌以强,在项羽面前营造天命所归的氛围。 不得不感叹,人类的悲喜,有时候是相通的。 特朗普遇袭后的挥拳呐喊,和刘邦的“虏中吾指”实在是太像了。 这个糟老头子在人生的最后一程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座图腾,不管他能不能当上总统,他都会在美国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请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心言诉陌尘,感谢您的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热点聚焦站
  • 97岁老人被告上法庭,听完法官陈述,他大喊道:我曾消灭10万日军
    2024-07-26
    5跟贴
  • 1388年,8岁的陈子善质问朱元璋:我祖父为救了你,身中九箭,你为何要抄我的家?朱元璋听后平静地留下一句话......
    朱元璋在凤阳招兵买马时,收了陈德做护卫,他便是陈子善的祖父。 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60万精兵和千艘战船一字排开,绵延十余里,根本就没有把朱元璋的20万兵力加小船放在眼里。 几番血战下来,双方都有损兵折将,这对陈友谅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对朱元璋来讲,多少会影响士气。 夜晚刮起了东北风,军师刘伯温眼前一亮,立即报朱元璋谋划火烧敌船。 火势随风愈发猛烈,陈友谅一方顿时军心大乱,朱元璋趁机发号施令,势必一战定乾坤。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 眼见大势不妙,陈友谅立即带着残兵败将朝着鄱阳湖口突围,然而湖口早已被朱元璋派人堵住。 就这样,陈友谅在突围途中,被朱元璋军队前后包抄,乱箭射死在船上。 陈友谅的心腹大将张定边伤心不已,他退至隐蔽处,决定替主报仇。 看到陈友谅在自己面前倒下,朱元璋再次下令继续攻打,俨然没有发现隐藏的危险。 张定边对准朱元璋,“嗖、嗖、嗖”连发九箭,他认为朱元璋肯定死定了。 没想到说时迟,那时快,朱元璋的守护陈德一个闪身上前,让九支箭全部射到了自己身上,他倒在甲板上,昏死过去。 朱元璋大怒,遂下令消灭敌兵。 随后,他抱着陈德泪如雨下:“你今天为我挡箭,我将来定不负你!” 鄱阳湖之战结束,朱元璋以少胜多,得了天下。 大明王朝建立,朱元璋第一个封了陈德临江侯。此后,陈德更是追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1378年,陈德箭伤复发去世,朱元璋停朝三天,以表哀悼,并将临江侯的爵位封给他的儿子陈镛。 或许,唾手可得的功劳让陈镛产生了错觉,他恃宠而骄,竟然卷入了权臣胡维庸谋反案中。 得知消息的朱元璋勃然大怒,他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决定铲除异己。 然而念及陈德当年的救命之恩,他还是网开了一面,下令只对陈家抄家,罢爵,保留其性命。 陈德的孙子,8岁的陈子善目睹了抄家的全过程,他用稚嫩的,充满怨恨的声音质问朱元璋道:“我祖父为救你身中九箭,你为何抄我的家?” 看着懵懂的孩子,朱元璋只是平静地留下一句话:“若不是念及陈德的救命之恩,焉能留下你的性命?”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是有分量的。 当年的胡维庸案,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结束了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借口呢? 从古至今,权力都被人追逐,有些人靠它飞黄腾达,有些人因它万劫不复,终归一点,不忘初心,就不会迷失自己。 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请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心言诉陌尘,感谢您的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煮酒论史
  • 2008年,97岁的钱学森突然跟儿子说:安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
    2024-07-23
    26跟贴
  • 1975年冬天,人们在香港街头发现一个饿死的女乞丐,有胆大的轻轻拨开她脸上的白发,众人不禁惊呼:怎么是她呀!
    那天早晨,香港寒风凛冽,路人都裹紧了衣服行走。突然,一声尖叫传来,人们都打了个寒颤。 大家都朝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有人发现街头的角落里蜷缩着一个女乞丐,她已经饿死了。瞬间,就围了一大圈人,众说纷纭。 突然,有好奇胆大者走上前去,轻轻拨开女乞丐凌乱的白发,想看看她是谁?没想到刚露出脸,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怎么是她呀!” 她叫张织云,曾经可是众人追捧的明星,是那个时代的影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24年,出生广东的张织云来到香港谋生,恰逢大中华电影公司招募演员,她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寄去了自己的照片。 摄影师卜万苍参与了新人筛选,当他翻到张织云的照片时,久久都没有放下。 照片上的女人并非惊艳之流,但她眉宇间透着的淡淡哀愁很是吸引人,于是张织云进入了演艺界。 她出演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名叫《人心》,张织云出色的表演让她一炮而红,她那自带的哀伤气质也为她赢得了“悲剧圣手”的称呼。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摄影师卜万苍的帮助,两人也顺其自然成了恋人,从此,张织云的演艺生涯愈发大红大紫。 可是,随着富商唐季珊的出现,张织云的心就乱了。唐季珊奢华的生活和昂贵的礼物让张织云心动不已,她觉得这才是自己的真爱。 对此,卜万苍痛心不已,他极力劝阻张织云,向她分析利弊,可张织云根本就听不进去,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毅然跟着唐季珊去了美国。 然而,远离祖国后,张织云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唐季珊只是想利用她的名气来扩展自己的茶叶生意,在效果并不理想后竟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她。 张织云悔不当初,回国后只能选择重返影坛,可她再也遇不见像卜万苍那样的人了。 再说电影已经进入了有声时代,不能光靠表情了,几次尝试后,张织云没有被任何影视公司看上。 这个打击让她一蹶不振。 没有生活来源,她就每天混迹八大胡同,被小报记者捕捉,成为笑柄。张织云受不了了,她选择了堕落。 后期的张织云,付不起房租,被房东赶了出来,从此流落街头。 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也将她遗忘了。 直到1975年冬天的清晨,有人发现街头饿死的女乞丐,拨开她的头发,她才又被人们想起来。 不得不说,张织云的最终结局是凄惨的,但这都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她的贪慕虚荣,让她在追求物质享受中失去了尊严,改变了初心,甚至夺去了生命。 如今的时代更是物欲横流,诱惑不断,希望这个故事,能提醒每一个女孩,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要迷失自我。 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请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心言诉陌尘,感谢您的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娱乐八卦阵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