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的兴衰沉浮总是引人深思,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杰出的军事家、统帅,被誉为“杀神”或“人屠”,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最终却落得个赐死的下场,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为何秦昭王非要赐死白起?史学家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换成你,你也会赐死白起。
白起与秦昭王的辉煌与裂痕
白起,作为秦国的杰出将领,其军事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秦昭襄王的时代,从伊阙之战的初露锋芒,到长平之战的巅峰时刻,白起以其超凡的指挥才能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战绩不仅让敌人闻风丧胆,也让秦国的国威远播四方。
都说英雄惜英雄,白起能有如此高的成就,自然离不开秦昭王的重用,明君和贤臣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最初的白起和秦昭王就是这样的关系。
秦昭王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因秦武王无子,秦国国内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最终,在赵武灵王的坚持下,秦昭王被立为秦王。
秦昭襄王即位初期,由于之前一直在当人质,由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年满二十二岁,开始亲自处理国事。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彼时的秦国正处在实力的上升期和大量扩充国土的时期,秦昭王还是一直继承商鞅的变法国策,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后来因为出身平民的白起在伊阙之战中表现非常的突出,他发掘了白起,任用白起为将军。
根据记载在伊阙之战中白起以左更的身份统兵,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俘虏魏将犀武,攻占伊阙,一战成名,得到重用后他并没有辜负秦昭王的期待,之后依旧连战连胜,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他都表现出了极其强大的军事才能。
然而,随着白起声望的日益高涨,他与秦昭襄王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出现了裂痕,这种裂痕的根源,在于白起对君命的违抗和对权力的淡漠。在秦昭襄王看来,白起虽然功勋卓著,但却难以驾驭,甚至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这种猜忌和不安,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58年,当秦昭襄王决定再次出兵攻打赵国时,他本希望白起能够再次披挂上阵,为秦国再立新功,然而,白起却以邯郸难攻为由,拒绝了秦昭襄王的命令,这一举动,无疑是对秦昭襄王权威的严重挑战。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的命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王的权力可是绝对的,尤其是对于秦昭王这样的君王,任何违抗都是对君权的蔑视和背叛,秦昭襄王无奈之下,改派王龁接替王陵继续攻打邯郸,但同样未能取得胜利,在邯郸城岌岌可危之时,信陵君前来援救,战争局势逆转,秦军大败。
白起的这一行为,无疑触怒了秦昭襄王,使得两人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更为严重的是,白起在拒绝出征后,还多次在私下里表达了对秦昭襄王决策的不满和嘲讽,他幸灾乐祸:看看吧,当初不听我的话,非要出征,现在失败了吧。
这种言辞上的不敬,更是加剧了秦昭襄王对他的不满和猜忌,在秦昭襄王看来,白起已经不再是那个忠诚可靠的将领,而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和敌人。
功高震主: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除了违抗君令外,白起功高震主也是导致他被赐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秦国军中,白起的威望和影响力无人能及,他的每一次胜利,都让他在军中的威望进一步提升,同时也让秦昭王感到越来越难以驾驭,秦昭襄王深知,如果白起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他不得不考虑如何削弱白起的权力,甚至将其除掉。
在这个过程中,丞相范雎成为了秦昭襄王的重要盟友,范雎与白起之间一直存在着政治分歧和矛盾冲突,他们在针对赵国的问题上产生了重大的分歧,白起主张灭掉赵国,但是范雎主张讲和。
他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在秦昭襄王面前不断诋毁白起,加剧了秦昭襄王对白起的猜忌和不满,加上晚年的秦昭王非常的在意君王的集权,担心新任的秦王无法控制白起,最终,在范雎的推波助澜下,秦昭襄王下定了赐死白起的决心。
稳定政治局势的必然选择
秦昭襄王赐死白起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在秦昭襄王看来,白起的存在已经对秦国的政治局势构成了潜在威胁,如果任由白起继续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引发内乱或外部干涉,从而破坏秦国的稳定和发展,为了维护秦国的政治稳定和国家利益,秦昭襄王不得不做出牺牲白起的艰难决定。
此外,秦昭襄王还考虑到了白起在军中的影响力,如果白起不死,那么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很可能会继续扩大,甚至形成一股独立于君主之外的军事力量,这对于任何一个君主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因此,为了消除这一隐患,秦昭襄王决定赐死白起,以绝后患。
史学家视角:换成你也会赐死白起
站在史学家的角度来看,秦昭襄王赐死白起虽然残酷无情,但却是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任何挑战君权的行为都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
白起虽然功勋卓著,但他对君命的违抗和对权力的淡漠已经触及了秦昭襄王的底线,在这种情况下,秦昭襄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秦国的政治稳定,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将白起除掉。
结语
如果换成是其他人处于秦昭襄王的位置上,面对同样的情况和抉择,恐怕也会做出类似的决定,因为在这个充满权谋和斗争的时代里,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生死存亡,秦昭襄王赐死白起虽然令人痛惜,但却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