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否承认,莫言都是中国文坛的一张王牌,是当下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作家,仿章子怡的前例称呼一声“国际莫”毫不为过。记得2012年,莫言夺得诺奖,圈内顶刊《文艺报》13天后发文质疑,“很奇怪,中国有很多好作家,莫言为什么能得呢?”——实际当然多此一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言与库切:擦肩而过的中西文坛两大佬

因为,压根不用怀疑,莫言的海外影响力始终都是一骑绝尘的,国内同行无人可及的。早在1988年电影《红高粱》摘得金熊奖时,莫言就已经在西方世界声名鹊起;而到了1995年前后,美国出版界就已经在押宝莫言必中诺奖。随后几年,日本文化圈主力队伍也随即跟进,大捧莫言,从文坛到学术界都是罕有的“众望所归”。这是莫言长期在“墙外开花”的盛况。他之获奖,不是突如其来的惊喜,而是早有征兆。一句话,他真正的知音在海外,至少不可能是在头条。在头条,司马北们反倒都是攻击他的大本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外“押宝”中了

莫言在获奖之前,其作品日译本封面口号,就是对方文坛大佬们的笃定预测,“莫言必然是亚洲下一个诺文奖得主”,赌咒发誓一般坚决,很不合日本人含蓄的国民特征。

2

说到这,大家都可能不大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莫言的作品,虽然在海外颇受关注,目前至少已经有英文法文等20多种译本,但在中国本土以外的国家,莫言作品最受欢迎的,其实是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言与译者吉田富夫在日本

早在1980年代后期,莫言在本土都还算是个“文坛新秀”的时候,日本方面就已经“春江水暖鸭先知”,妥妥“识英雄于微时,料结局于事先”,在一众耀眼的“文学新星”里,尤其看好他,不仅率先翻译出版了他的文集,此后还至少有7部是一翻再翻,宠遇逾恒。而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译作即大名鼎鼎的葛浩文译本,反倒要迟到1993年才慢悠悠出现,整整晚了5年以上。这是很奇怪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起:莫言、葛浩文学生陈颖、葛浩文

而且,此后30多年,莫言真正的海外知音,一直都在日本。那那里,莫言是独一二无地吃香的:不仅近60部作品的日文版纷纷出炉,日本文化界集体也是迎之不迭,日本大报《朝日新闻》《每日新闻》长期“免费”给他捧场,日本大学里相关研究论文也是络绎不绝,藤井省三、大江健三郎等大佬更是与之分外投缘,结成莫逆之交,交情匪浅。甚至,自1990年代以后,由于莫言名字的高频率出现,一般日本国民都对他不陌生,大众知名度仅次于鲁迅。历史就是各种因缘巧合:当年最早译介鲁迅的国家,正是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最敬爱的恩师恰是日本人

毫无疑问,自鲁迅以后,莫言是日本人最为钟爱的中国作家。2014年日本一份“读者问卷调查”显示,日本读者阅读最多的现当代中国作家,第一是鲁迅,第二就是莫言,而且50%以上听说过“莫言”,25%的人读过他的作品,这是国内任一同行都没有的殊荣。“莫言在日本”,也已然是学术研究热点。甚至,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莫言能够走向世界舞台,能够得奖,最“有力推手”,就是“日本文艺界与学术界”(见《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第6期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著协发布年度最受欢迎10大作家,莫言不在其列

那么,问题来了:当代日本人,当今的日本文坛,及其知识分子圈子,为何会格外偏爱莫言,而不是其他中国作家,例如余华王蒙这些本土更推重的同行?

3

当代中国作家,最受日本读者追捧的,有两位。莫言是当之无愧的NO.1,此外则是残雪。日本有一批小众读者,大概三四百人(在日本纯文学界这人数也不算太寒碜了),是残雪的拥趸。他们喜欢的理由是:残雪作品那种无比拧巴的精神世界,很有法国文学味道,也很切合他们的口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残雪

而作为“日本读者广泛”的莫言呢,又是以何魅力吸引对方的呢?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他们老早就认定,莫言是“同时代中国大陆文学的代表”,认为要深切了解眼下中国,尤其是晚近裂变时代的中国,就必须读懂莫言。可以说,莫言作品是他们透视当代中国的一个窗口。日本文学评论家们在1980年末就敏锐发现,莫言集中写农民,可他笔下的农民与长期以来中文作品中的农民很不一样,可能是最真实的。他们眼中的“莫氏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不仅可资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对于探索日本战后之路也是一种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0年代山东某地拾荒少年

而且,无可讳言,日本文化界如此看重莫言,也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上的认同与利用。比如,莫言代表作《丰乳肥臀》一书,日译本由大佬吉田富夫亲自操刀,而在此书“译者后记”中,吉田富夫就很明确地说,读莫言作品,需要格外注意字里行间里的现实“投影”,提醒读者莫忘“作为小说背景的中国历史”。稍后,另一位学界大咖藤井省三翻译出版《酒国》,其译后记中更是明目张胆地地揭示,这本书近乎一部“批判集”,而批判对象正是我们不堪回首的岁月,莫言则是“深意满满”的隐微写作,意在从时政出发解读莫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藤井省三,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特聘专家

虽然但是,莫言本人也对此很不满,认为“外文版在宣传时”有“误解”,总拿他一些隐喻描写做“噱头”,比如对作品里“红烧婴儿”的大做文章(2005.与大江健三郎对谈)。

4

只不过,也无法否认莫言主动“迎合”的事实。比如说他的作品日译本,和国内通行版本有很大不同。日译本的很多内容与细节,都是做过手脚的,而且全都经过了莫言的首肯,绝大多数还是莫言的示意,他自己称之为“复原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学界大佬的莫言研讨会

在这些日文的“重写本”里,很明显的一点,特定的时代背景因素被强化了。《怀抱鲜花的女人》、《酒国》这些名作的日译本都有应合性的改写,可说是另一类“归化翻译处理”(日本汉学界对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普遍就不满意,认为是归化式改写)。更别说,日译者往往“别有怀抱”,喜欢借译注包藏“私货”,比如藤井省三译本里,就特备添加了大量的“译注”,正如研究者含蓄批评的那样,掺杂有大量“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评价,有轻视的语感”,这种做法固然是有助于异国读者理解文本,但也显然有投日本国民趣味所好的目的。据吉田富夫说法,莫言作品在日本基本可以卖到五六千部(此外中国作家最多只能卖出1000部),已经超越了日本人偏爱的绝大多数法国顶级作者,可说不为无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田富夫

通读下来,我的一大感觉,在这些日本人眼中,莫言似乎就是个隐藏很深的“腹黑专家”。莫言之所以在日本流行,不可否认的关键,那就是他最符合“日本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期待”(朱芬《莫言作品在日本》,页66),即“现代中国落后观”,这是日本方面自己都心知肚明,且不讳言的要素。当然,也不能遽然定性为恶意,这主要是一种惯性思维。即便对当代中国最友善的那批汉学家,依然不免脱不下“有色眼镜”,总习惯性要从汉语作品里挖掘到他们所需要的,或者能印证他们观点或偏见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上海,老街巷围观老外的人群.法国摄影师Marie Mathelin

这一点,2009年8月7日,日本最顶尖的5位学者召开“中国现代文学漫谈”座谈会,其中的会谈纪要就很能看出这个“意图”。在这个会上,东京大学著名教授铃木将久就直白谈到,“最近日本的中国研究”,反倒越来越趋向美国冷战时期的研究特色,是以“敌国”心态研究中国,充斥着反对思维,着眼点在于“揭露”压迫叙事云云。而莫言成为日本学者的宠儿,自然与此微妙心态与研究氛围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铃木将久,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

还有一点,说来不免滑稽,日本人如此热衷翻译莫言作品,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莫言的文字比较粗浅直白,更好翻译。实际上,1980年代中后期,日本文化界抛橄榄枝给莫言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贾平凹。但是,贾平凹的文笔偏古典,情致也是满满明清文人调调,那种韵味日语几乎不大可能复现出来,只要作罢。

5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甭管它是文坛还是地坛,是在华夏还是在扶桑。莫言能在日本大放异彩,显然也跟他的人脉网络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2年,到莫言老家村庄拜访的大江健三郎

据旅日著名学者毛丹青介绍,莫言作品能纷纷引进日本,分明和他的“日本知己”吉田富夫教授有关。吉田富夫1935年出生,在日本是重量级学者,30年多年前他就跟莫言相识,并且私底下也有密切来往,莫言几乎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是由他亲自操刀译成日文的。吉田富夫的厉害在于,他桃李满天下,麾下弟子遍布日本各大新闻机构及出版社,所以他要推广莫言,振臂高呼,云合影从。莫言在1999年、2003年、2006年、2011年数度访问日本,并且受邀在各大场合公开演讲,与各界名流觥筹交错,风光无限,都是吉田富夫在幕后策划一切。吉田富夫年长莫言20岁,是忘年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言的这种高规格待遇,还惹得对方一些人士拈酸吃醋。日本余华专家、《活着》的日文译者饭塚荣,就是踢翻了醋瓶子了,曾经对外公开阴阳怪气,说自己一生最大遗憾,在于无法像吉田富夫一样,培养出能出入出版机构和大媒体的“铁杆弟子”,以至于他要宣传中国作家余华,举步维艰。这是莫言的绝对优势,不仅凭借作品撬开了日本文坛,也在各种机缘凑泊下,与一批日本文化界大佬结为挚友,二三十年的深厚交情,日积月累,相看两不厌。这是当今任何中国同行,都无法望及的强大“人际关系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别说,莫言与日本文坛顶级大佬、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那亦师亦友的铁关系了。近30年前,他们互相就认识,大江最看重的中国同行就是莫言。从1994年开始,大江就利用各种机会不遗余力推广莫言,每每不吝最高等级的礼赞。当莫言日译本出版时,大江不仅慷慨为之“背书”,还大胆预测他是“亚洲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作家”,令日本读者为之震动。而且,他绝非口惠实不至,他是用实际行动力推莫言的。2023年03月23日《中华读书报》有一篇文章就提到,据掌握诺奖“生死簿”的瑞典学院诺贝尔委员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透露,在2012年正式获奖之前,大江曾连续5年提名莫言,可谓誓不罢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佩尔·韦斯特伯格(Per Wastberg),瑞典学院院士,诺文奖评委会主

也正是在大江健三郎们的鼎力扶持下,日本文坛即刻掀起了一阵阵“莫言热”,让莫言跻身日本读者最喜爱的中国当代作家。

6

可实际上,“福兮祸倚,祸兮福伏”,莫言在国内的饱受争议,很大一部分恰恰就来源于他在海外无与伦比的殊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高粱》

莫言得奖后,李建军这些批评家就认为,这是“翻译获奖”而非“莫言文学”获奖,德国汉学家顾彬也直言若非这些翻译“巧妙”的功劳,莫言不可能获奖。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当代作家里头,莫言的成就绝非是最好的,他之所以胜出,不仅仅是幸运,更是“文学名声的操纵”的结果,意指他强大的“海外人脉”左右了诺奖的价值判断。这里的“海外人脉”,当然包括日本文化界的全力匡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文坛:由著名AV女优成为著名作家的铃木凉美

这些杂音,都是“酸言酸语”么?不尽然。莫言的英译者葛浩文,是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头号功臣,他就曾经直白指出莫言在海外受欢迎的最关键原因。他说,“美国读者更注重眼前的、当代的、变革中的现实中国,除了看新闻刷网络,他们更希望知道文学家是如何看中国社会的。而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是那种讽刺的、批机制的、唱反调的作家与作品”,而莫言这种恰如其分,简直量身定做,可谓一针见血。葛浩文这段“真诚的告白”里头,”“美国读者”四字置换成“日本读者”也是完全不违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一点看,近些年的莫言,在国内备受部分网民攻讦,似乎也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话是万万不能说的,一种是假话,另一种则是真话——假话伤人,真话刺耳,一样都是冒犯。而莫言呢,似乎把这两种话都说尽了,不仅在本土自居“乌鸦”聒噪个不停,甚至还“抖露”到了全世界,你说他不被骂,难道是我被骂么?

2024.7.18

(参考资料:朱芬《莫言作品在日本:文本旅行与文化越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宁明《海外莫言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陈晓明编《莫言研究(2004-2012)》,华夏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