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参天合,人行翠幄中。”站在目前世界上存世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中,与这些千年古树对话,仿佛能够穿行历史,也可以见证当下。这里,就是翠云廊。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考察时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在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川视察一周年之际,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推出《“川”越古蜀道,不负青山绿》系列产品。我们重返翠云廊,去寻找千年之间中国人守护生态文明的“变”与“不变”。探索古人智慧,也记录今人作为。今日,推出创意视频,沉浸式演绎连绵千年不断的生态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悠悠古蜀道

书写了一部守护生态文明的史诗

跟着我们的镜头

重返千年之前的翠云廊古蜀道

秦朝

翠云廊古蜀道,始建于秦汉。秦蜀古道险绝崎岖,秦并巴蜀,开启了古蜀全面融入华夏文明之路。

汉朝

翠云廊亦为交流融合的节点。“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史记·货殖列传》有记载,蜀地借由蜀道,成为古代中外文化、商贾往来的重要地带之一。

三国时期

剑门关是魏蜀两国政权之间重要的军事关隘,种植柏树则有避风挡雨、标识道路等功能。翠云廊那些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即蜀汉时期所植“张飞柏”。

唐朝

诗人或被贬、或避乱、或探亲访友,自翠云廊进出蜀地,不少文人墨客都在途中发出缘由不同的感慨。长长蜀道上洒落着许多诗歌中的明珠。

北宋

有知县将栽树纳入官员考核,史书记载“年终栽到数目,批上历子,理为劳绩,免致缓急阻妨人马纲”。文中所谓的“历子”,即一种考核文件。

明朝

于翠云廊广植柏树10万余株,施行“官民相禁剪伐”。剑州(今剑阁)州官离任时,必须清点古柏,向接任者进行移交。翠云廊古蜀道,经历朝五次大规模栽种柏树,最终完备于明朝。

清朝

清康熙年间乔钵在四川任剑州知州期间,曾设禁条保护蜀道古柏,并写下《翠云廊》一诗。由此,这条古蜀道确立了名字。

*视频内容部分为艺术加工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出品策划 张魁勇 陈彦川 饶竹舟 郝燕萍执行策划 王欢 成欣芸 王幸文案 成欣芸视频制作 王欢 罗皓 王幸 常莉娟 彭戈演员 罗皓 王幸 常莉娟 谢夏冬 于谭阳配音 于谭阳 宋丹妮责任编辑 周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