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行稳致远十八载,奋辑创新赢未来。“2024年第十八届CSCO长白肿瘤年会”于2024年7月18日-21日在长春成功召开。百余位在肿瘤研究领域造诣深厚的顶级专家汇聚一堂,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诊疗理念、临床和转化前沿的研究及转化成果,分享宝贵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推动肿瘤诊疗事业的进步。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分享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国原创研究的新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吴一龙教授 -

  •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

  • 中国医师协会(CMDA)副会长

  • 广东省医师协会(GDMDA)会长

  • 广东省人民医院(GDPH)首席专家

  •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GLCI)名誉所长

  •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

  • 2018-2023年临床医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任理事长,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脉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不断参与NSCLC的多中心研究。在您看来,中国NSCLC临床研究与药物研发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吴一龙教授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者正积极投身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之中,其中不乏担任全球PI的杰出人才。中国的研究者,尤其是肺癌领域的专家,已成为国际科研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深入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历经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研究者在临床试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益于庞大的患者群体,当临床试验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时,我们对诸多临床问题形成了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在试验设计、给药方案及终点评估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样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工业界的创新活力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层出不穷,涵盖了小分子靶点药物、生物大分子药物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研发速度与品种多样性甚至已超越众多国际大型制药企业。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国内科研水平,也促使更多中国研究者参与到全球科研合作中,成为推动国际医学进步的重要力量。

最后,中国研究者从临床实践出发,勇于提出未解决的难题,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地引领我们牵头开展相关研究。正是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模式,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研究者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地位。

综上所述,这三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肺癌领域研究者成为全球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其影响力和贡献度与日俱增。

医脉通:您牵头开展了多项国际多中心重磅临床研究,不断革新NSCLC的临床实践。从您的经验来看,中国NSCLC原创研究在研究设计及研究思路等方面应如何创新?

吴一龙教授

近二十年来,我们见证了肺癌领域的飞速发展,尤以免疫治疗为甚,其触角已从肺癌晚期逐步延伸至局部晚期乃至早期,实现了对疾病全病程的广泛覆盖。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更应前瞻性地审视并规划未来的探索蓝图。在我看来,精准医疗的深化将是推动肺癌治疗进步的核心引擎。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精细地筛选患者,深入剖析其个体差异,识别出携带特定生物标志物或临床特征的人群,进而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临床实践中的一个具体场景为例,对于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传统上我们根据其是否可手术切除来制定治疗方案:可手术患者采用围术期免疫治疗,而不可手术者则选择同步放化疗。然而,随着新型药物的涌现,这一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我们开始质疑这一分类标准的绝对性,是否应继续简单地将患者分为可手术和不可手术两类?为此,我们开展了一项探索性的概念性验证试验,对所有入组的III期患者(包括传统上被视为不可手术的患者)进行三个周期的免疫诱导治疗。令人惊喜的是,约25%~27%的患者接受诱导治疗后从不可手术转变为可手术状态,且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仅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

若这一发现能够得到进一步验证,将彻底改变现有的肺癌治疗格局。未来,对于所有III期肺癌患者,我们或许可以先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再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评估其手术可能性。这种治疗路径的创新,将为无数肺癌患者点亮生命的灯塔,开启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因此,作为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更应勇于担当,加大在这些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领域的研究投入,力求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为全球肺癌治疗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引领这一领域迈向新的高度。

编辑:Faline

审校:吴一龙教授

排版:Faline

执行:Faline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