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怎么样算宜居的城市?有哪些评价的标准和参考维度呢?
从大的范畴而言,这座城市的就业面,生活弹性,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底层人民,也就是社会层面的良心。
一座城市有吸引力,能包容万象,有极高的包容度,会促使很多人愿意生活在这座城市,愿意在这座城市扎根落脚,这是最直观的体现,用脚来投票。
人口在过去被认为是负担,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导致需要计划,如果乐观的看,人口是资源,人口是城市的基本盘,人口是城市的能级。
一般而言,一线城市的人口会远远大于二线城市的人口,二线城市的人口会大于县城的人口,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人口的流入和流出,以及净增涨人群,不仅关乎到这座城市的兴衰,更关乎到这座城市的未来,每年吸纳沉淀下来的人才越多,说明这座城市越有魅力,人口净增长的城市,说明这座城市有魅力。
城市的人口增长算增量市场,城市目前生活的人群算存量市场,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定居人群,算作这座城市的基本盘。
一座城市的基本面,是基本盘的最直观展示,城市的基本面该如何体现?
在城市的基本面貌,城市的建筑密度,城市的各种业态的分布格局,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以及相关配套的完善性和高效性。
一座城市基本盘最直接的代表和象征就是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一座城市的烟火气,该如何体现?
体现在这座城市居民休闲时间,最接地气的商业业态和生活形态,这是商业最常规的展示,也最原始的生态闭环,包括地摊,夜市,乃至底商门面,接地气是烟火气的另外一种表述。
在曾经,武汉的烟火气体现在那些走街串巷的买卖人,以及在家附近的小卖部做买卖。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武汉的面积大幅度扩容,走街串巷因为信任问题以及城市的扩容,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摆地摊,人们在固定的地方,展现自己的商品,由于是在临街或者天桥交易,使得这样的交易非常亲民,商品的价格也非常亲民。
随着文明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地摊退出历史舞台,旧城改造的不断进行,我们的城市界面不断被刷新,曾经的地摊经济,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门店经营,相比较地摊而言,门店的租金在逐年上涨,人工的成本在逐年上涨,传导的是商品的价格上涨。
价格因为上涨,而变得不那么亲民,而由于门店经营,服务态度和购买流程更多像流水线一样,成为规范化的商品,服务和商业更接近现代化。
那么,在2024年的今天,武汉的城市烟火气在哪里?
在清晨,武汉的烟火气体现在那些做早点的门店,或许他们的门店位置不是那么高端,很多人一边走路一边吃热干面,在路边摆上塑料板凳上吃热干面,武汉早点吃热干面,是诸多武汉人民的共性,虽然每家店面的味道不那么一样,不像流水线生产的产品。
热干面是我们一脉传承下来的,热干面的手艺和味道虽然有差别,但是流程相差无几,但热干面与芝麻酱的融合,再配上葱花,无论岁月怎么变迁,热干面的传承,让我们看到最原始的食物形态,在吃热干面的过程中,中老年人的闲聊,年轻人的风驰电掣,展现了不同时代人对待生活的差异。
在傍晚,武汉的烟火气,在各大公园,以及各社区活动中心,中老年人散着步,下着象棋,或者带着孩子散步。
很多夜市或者地摊,也是在傍晚开始出摊,不多久能聚集众多人群的观光或者购买,将武汉的烟火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后,就是直播的开启,全民希望自己成为“郭有才”,新时代的烟火气,通过最原始的形态展示,展示出不同的班烟火气。
在晚上,武汉的夜市,特别是夏天的烧烤,在室外与几个朋友面对面宵夜,喝着啤酒,唠嗑,还不惬意,再谈论一些工作或者生活的轨迹,其乐融融。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高的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商圈消费的价格越来越高,服务态度越来越差,有的时候,返璞归真,我们曾经的地摊和夜市,或许能承载更多的人情味,以及交流的流畅感。
我们不知道,为何我们的烟火气与城市的发展不能等同,和谐发展,共同进步,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