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被后人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结束了“文革”后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场史无前例的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彻底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这场伟大转折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层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1977年,当时还是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首次提出了“抓纲治国”的政治纲领,并得到了刚刚复出的邓小平的坚定支持。然而,仅仅一年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抓纲治国”却遭到彻底抛弃,被新的发展战略所取代。

那么这当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1976年10月,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华国锋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他肩负着重振中国、带领国家走向复兴的重任。华国锋意识到,“文革”的十年浩劫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何带领国家走出困境,成为他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结束后,华国锋开始着手制定新的政治纲领,试图带领中国走向新的发展道路。他提出“抓纲治国”的理念,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华国锋首先在1977年1月1日发表的元旦社论《乘胜前进》中,首次提到了“抓纲治国”的概念,他在社论中号召全体中国人民:“在新的一年里,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努力作战,去夺取更大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在同年2月7日两报一刊重要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抓纲治国”正式成型。社论中,华国锋将“抓纲治国”的理论基础追溯到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的论述。他认为,“深入揭批‘四人帮’,这就是当前的主题,就是当前的纲”。

“抓纲治国”的理念在当时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包括刚刚复出的邓小平。邓小平在1977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于华国锋提出的“抓纲治国”表示了坚定支持。当时,华国锋提出了一项名为“四三方案”的经济发展计划,计划在未来八年时间内,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中国的工业生产。邓小平对这个计划表示了高度赞赏,并建议将引进规模从最初的65亿美元扩大到150亿美元,甚至认为“再过两三年,也许可以再多些”。

华国锋和邓小平的合作,似乎预示着中国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历史往往充满戏剧性,华国锋和邓小平对于“抓纲治国”的理解和应用,在实践中却逐渐显露出不可调和的矛盾。

华老口中所说的“抓纲治国”中的“纲”,看似是要搞类似伟人那样的阶级斗争,但实际上这里的“纲”并不是泛指,而是特指“揭批‘四人帮”。1977年2月8日的《人民日报》对此就很明确地作了解释和定义,称:“我们当前的主题,当前的纲,就是深入揭批‘四人帮’。”

也就是说,在华老看来,“抓纲”就是对四人集团的批判和肃清。因为当时的王张江姚四人虽然已经全部归案,但在长达十年的经营里,他们麾下的小将不可胜数,甚至有不少人都已经渗透到了党政军系统,真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树倒猢狲并未散,这是当时的现状,所以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华老将矛头继续对准了余下的这些人,也就是他所说的“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天下大治。

而邓小平则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发展,只有进行快速的发展,所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所以不必纠结于此。

在这种情况之下,以邓为代表的老同志则认为:“抓纲治国”成了阻碍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因此在1978年,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人们开始质疑“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呼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紧接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与会代表们便对“抓纲治国”的理念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他们认为“抓纲治国”的理念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最终,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全新任务。

“抓纲治国”最终被历史抛弃,改革开放成为了中国发展的新的方向。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欢迎大家关注公号:历史侦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