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城之路的大门打开了。国务院批准了知青办的一个包括“六条”办法的请示报告,于1979年1月下旬下达各省市自治区。这个“六条”,使得农场知青回乡有望。“六条”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积极办好农场,尽可能地把知青稳定在农场中。这是前提,但也是一条不现实的前提,几乎等于虚设;

其二,需要商调回城的,可以参照已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

其三,城镇职工退职退休后,可以招收其在农场的子女;

其四,从国营农场参军的知识青年,从1979年起,退伍复员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分配工作;

其五,城市招工时,允许到农场商调本市下乡知青;

其六,上海郊区去云南农场的青年,本人愿意回原籍社队,可以允许。

以上六条,实际上为知青回城打开了一扇畅通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2月上旬,云南召集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昆明等市有关领导商讨如何落实国务院“六条”精神。此消息很快便在云南垦区各农场传播开了,知青们闻风而动,从此一个返城旋风就在云南各地蓦然而起。

自云南垦区掀起的返城风很快便蔓延到全国。在云南大闹罢工、游行、卧轨、绝食等运动时,全国几十个省市,除个别省区外,相继发生了下乡知青和支边青年要求回城的集会请愿活动,

至1979年2月,已在全国形成了一股声势很大的“回城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回城风”大兴时,许多地方出现了与云南相似的越轨行动,如四处串联,成立各种形式的请愿组织,先是发传单,出小报,贴标语,集体上访,请愿游行,而后发展到任意罢工,绝食,甚至发生冲击领导,殴打干部,砸坏公物,抢劫商店,破坏交通。

例如新疆阿克苏地区几个国营农场的上海支边青年,先是成群结队集会游行,筹集资金,要求回上海,不久涉及阿克苏垦区的十几个团场和城区工交建企业单位。一些上海支边青年组织赴京上访团,签写万民书,围攻殴打干部,拦截车辆,多次罢工停产,影响很大,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好在除了云南与新疆的阿克苏等局部地区外,一些地处边陲地区的如内蒙古、海南还有黑龙江建设兵团都没发生大乱子。但是在知青大返城后,由于知青离去太快太急,就不可避免地打乱了正常的生产与工作秩序。

黑龙江兵团在1979年的上半年几个月里,共有15万名知青集中地办理回城手续,如建三江农管局所属农场职工中,知青占相当比例,忽然一下大多数知青返城了,便出现了“机车没人开,账目没人算,学生没人教,病号没人管”的现象。

而在返城风暴中影响最大的还是云南垦区。到1979年末,上海到云南各农场的4.76万人,走得只剩下3000人,四川去的4.1万人,只剩下500人。在邓贤所写的《中国知青梦》 一书中有如下描写:“学校停课,教室关门,医院门可罗雀。在连队,到处人去屋空,乌鸦与长虫迁居新居。在机耕队,生锈的铁牛们整整齐齐地趴在窝里,昔日粗声大嗓的驭手全部星散,一去不复返。”

大返城,还有一幕最可悲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事经过十几年后,才让一位作家轻轻地揭开了掩饰多年的面纱。在大西南当过多年知青的作家叶辛写了一部题为《孽债》的小说,拍成了电视剧,一下就把那段上海知青不堪重新提起的往事勾了起来。那便是上海知青返城时的遗弃儿。

西双版纳垦区原有知青6万余人,经过10年漫长岁月的患难与共,男女知青建立婚姻关系或事实婚姻(同居)者多达百分之六七十,有的农场高达百分之八九十,其中不少男女已生下了孩子。当大返城来临,他们这些“同林鸟”是双双携手,带着孩子一起飞回老家,还是作别样处理了呢?

回答是后者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