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两岸垂柳依依,荷叶覆盖河面,四周野草恣肆,偶有飞鸟越过。如果不是历史为此背书,谁也无法知道,这如此波澜不惊的水面,竟可以让我们一眼望穿三千年,演绎着朝代的兴替和兴衰的轮回。

“襟带河济,屏蔽淮徐”,商丘,古称宋州、睢阳,一直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肩负着南北物资运输的重任。唐宋时期更是成为中原乃至北方前往南方的重要通道,和汴州(今开封)一样同处汴河交通要道,水陆要冲,运路咽喉,十分繁华。至今,在商丘夏邑县济阳镇西街,还有一段残存的运河通济渠河道,这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以东唯一一处保留有水面的故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夏邑县济阳镇街西的省道北侧,一块“隋唐大运河遗址”的石碑后,一段荷叶覆盖下的碧绿古运河兀自流淌,河上面的省道上是川流不息的汽车,让人们在历史与现实中闪回穿越。

作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特殊一段,这处东西长约2000米、最宽处约30米的水域,是郑州以东唯一保留有水面的运河故道。

站在运河故道的水岸之上远眺,完全没有领会到大运河应有的那种磅礴和喧闹,更没有“隋堤烟柳”的诗情画意。让人感受最直接的,只是一汪绿水,而非运河。

中国大运河商丘段,原称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商丘段,主要是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以洛阳为起点,在黄河南岸流经郑州、开封、商丘,然后进入安徽。自西北到东南贯穿商丘境内,全长约200公里。通济渠开凿于隋代,废于北宋末,在清代早期大部分淤埋于地下。通济渠商丘夏邑济阳镇段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的重点考古发掘点段,也是河南省境内大运河7个遗产点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运河在夏邑境内长27公里,贯穿济阳、罗庄、会亭3个乡镇。”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王良田说,大运河通航后,过往商旅甚多,不少商旅沿河两岸驻留,由此逐步形成集镇;因此地段位于运河北岸,以“水之北为阳”而得名“济阳”,唐初置济阳镇。

古代没有火车、汽车,大宗商品的运输都要靠水运。王良田认为,运河在古代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唐人杜宝著《大业杂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唐代一步约合今150厘米,四十步折合为60米,另据商丘市文物管理局2007年的考证,夏邑县济阳镇河段最宽处约150米。

也就是说,当年商丘进入安徽的一大截运河河道,正是如今连通两省的公路,路基下,就是当年的河床,几乎完全重叠。(赵檬刘远)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