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虹口区瑞虹新城铭庭小区,处处可见令人耳目一新的巧思设计。小区大门前的空地被改造成了口袋篮球场;昔日的核酸亭如今成为了公共休息站;5、6号连体楼栋大堂的公共休息区域成为了精致的“一米会客厅”……这些更新项目都是社区居民自己策划、筹备并实现的。在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的带动下,居民们积极成为“社区合伙人”,主动参与社区事务,一步步将心中的美丽家园变成现实。

一米会客厅

瑞虹四期铭庭社区5、6号联体楼栋一楼大堂原有一片休憩空间,但因老化等原因存在天花板漏水、灯光昏暗、实用功能缺失、居民使用率低等问题。

该楼的居民常琦是一位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的博士,同时也是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的负责人,出于“职业病”对这一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感到非常可惜。于是在他的牵头下,居民们自发形成一份社区空间改造方案,提交到了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的手中。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件事我们肯定不如居民们专业,能做到的就是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打造好实现想法的平台。”雷国兴告诉记者,该社区的特点就是“三高”,学历高、收入高、要求高像常琦这样的毕业于名校专家不在少数,倾听他们的想法、诉求,并鼓励他们参与共治,成为了社区治理事半功倍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常琦介绍一米会客厅 李一能 摄

经过楼组内党员群众商议后,他们决定打造一块全新的社区公共空间,并命名为“一米会客厅”,意为党群组织服务居民的“第一米”空间、居民邻里之间议事的“第一米”空间、居民走出家门活动的“第一米”空间、居民足不出楼会客的“第一米”空间。

实现方案,需要居民与居民区干部的通力协作。雷国兴主要负责统筹项目资源,出面协调各种事务。而常琦则把雷国兴当成了“项目经理”来培训,在他手把手的教导下,雷国兴的“内行话”已经说得有模有样,可以独当一面把控项目,甚至与供应商讨价还价。与此同时,楼组内的“智库”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份吃不准报价单,丢给群里的专家过一眼就知道靠不靠谱;每每施工遇到问题,在群里振臂一呼,一支“顶级设计师”团队很快就会出现在楼下现场开会协商。

今年一月,“一米会客厅”落成,居民像对待自己家一样尽心维护。他们和共建单位搬来了闲置家具;楼组青年居民代表自发担任志愿者,编写了《“一米会客厅”空间维护居民公约》;家长们拿来了孩子们闲置的书籍设立图书角互相交换。在这里,经常可以看见孩子们一起做功课,邻居们喝茶聊天,社区工作人员们倾听群众意见,许多社区治理创意也在这里诞生。激活原本相对封闭的邻里社交体系,这正是会客厅最初设想中的样子。

智能垃圾房

引导居民共治决策社区事务的实践,也出现在瑞虹二期小区。有年轻人提出,要将社区改造为零碳社区把垃圾临时点位升级为更智慧、智能的垃圾厢房,包括光伏太阳能板、可回收物回收兑换积分、可回收物精细分类投递亲子洗手池等,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居民的“智慧大脑”作用。

在改建的过程中,畅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邀请有专业背景的居民志愿者参与“安丘居民区居民设计师团队”,设计垃圾厢房草图,后在全小区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居民参与率达到98%。经过不下7版的修改,垃圾厢房从设计“蓝图”终于变成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雷国兴讲解垃圾厢房使用方法 李一能 摄影

在垃圾房边,记者看到一个小桌子,设计方案的提供者是社区里的小朋友,他们说把这里打造成咖啡角。开始雷国兴不太理解,谁会在垃圾房边上喝咖啡休息?但小朋友的下一句话令她茅塞顿开:“如果在这里都能坐下喝杯咖啡,说明这里有多干净啊。”

如今,这一智能垃圾房已经成为了体现上海垃圾分类成果的典范。白天专人看护打扫清理、垃圾及时转运,确保干净、无异味;垃圾分类被进一步细化,面积大、投放多的可回收物被分为废织物、废金属、废纸品等5个细分窗口。在废塑料投放窗口上,不仅贴有空瓶图案,还注明“清洁的塑料餐盒是良好再生资源”,规范了塑料品的投放,从源头做好分类。

社区重视垃圾分类,居民们也会大力配合,从“不愿分、不会分”变成“主动分、智慧分”的新时尚好习惯。而瑞虹四期小区的智能垃圾厢房也在建设中,居民们正在努力复制二期垃圾厢房的成功经验。

社区合伙人

居民有诉求,居委会认真倾听,建议得到回应,问题得以解决。雷国兴告诉记者,她从不怕居民在群里发牢骚,这说明他们对于社区问题是真的关心,反而要重视这些建议。一位居民曾经告诉她,以前觉得进了家门才是家,但现在觉得整个社区都是家,对于这样对于社区事务充满热情与动力的居民,雷国兴称之为“社区合伙人”。

一旦民智被发动,产生的惊喜将源源不断。社区本来有一个篮球场深受欢迎却年久失修。社区内的“微更新居民设计师顾问团”自发设计改造方案,制作效果图并在群中公示,获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社区合伙人”们白天在各行各业忙碌,晚上一下班就进入施工现场,拿着电脑和设计图纸,和工人们边现场讨论方案边丈量场地,跟踪施工进度,及时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一番努力后,篮球场改造完成,效果非常经验,社区里的老老少少对新球场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居民们在“民亭”开展志愿服务 李一能 摄

在社区内,还有一个停用的核酸检测亭,关于它的去留居民们各抒己见,最终决定对其进行改造,成为一个全新概念的社区公共空间。这一被成为“民亭”的小亭子,可以成为居民暂时休息的场所,例如楼上装修想找个地方清静一下,就可以在“民亭”休息消遣。“民亭”内还有居民捐赠的咖啡机等设备,还有志愿者担任“主理人”。在忙碌了一天回家后路过“民亭”,很可能会得到一声热情的问候,以及一杯免费的香浓咖啡,这样温暖的体验,在别的社区并不多见,正是居民们“脑洞大开”的创意得以实现。

“我的工作就是为居民们托底,只要他们敢想,我们就敢帮助他们把想象变成现实。”雷国兴说,越来越多的社区微更新项目正在出现,是基层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社区里的能人达人、党员先锋、热心群众是社区治理的新生能量,要通过搭建平台,统筹资源,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群众的“愿景”变为“社区创新场景”,确保改造工程让群众参与、由群众做主、使群众受益、为群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