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萍究竟是犯了什么“罪”,值得一群人和媒体,被持续炒作,甚至恶意中伤?以质疑之名行私下审判之罪,以举报之名行网爆之实际?

一切疑问,一切猜测,其实到了决赛成绩公布的时候,都会有确切答案,哪怕是姜萍交了白卷,我相信大家也能清晰地看到实事求是的报道。

可为什么,偏偏这么多人等不及了,到处举报,到处恶意中伤,甚至侵犯个人隐私,威胁她的家庭生活安全呢?

等到8月出结果不行吗?

姜萍的数学天赋是否得到了公正评价,这个问题在公众和网络上存在较大分歧。一方面,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授姚一隽公开表示,95%的数学专业学生写不出姜萍那样的答卷,这表明从专业角度来看,姜萍的数学能力得到了高度认可。这为她的天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学术背书,表明在数学专业领域内,她的表现是值得赞赏的。

另一方面,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质疑声,这些质疑主要围绕在她的自学能力、竞赛的开卷性质、以及她过去的成绩和背景。一些网友认为,姜萍的成绩可能有水分,怀疑她是否独立完成比赛,甚至质疑她的数学知识深度。这些质疑往往基于对比赛规则的解读、她以往数学成绩的普通、以及她使用LaTeX排版的不寻常之处。

北大教授袁新意等人的评论也引发了公众对姜萍数学水平的讨论。尽管这些数学界的专家、教授、学者是出于各自考虑评论此事,但是存不存在“蹭流量”的嫌疑呢?确实有的出于关心,有的毫不客气地说就是为了“博流量”。

然而,这些质疑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演变成了一场网络风波。然而,这些质疑并未提供确凿的证据来否定姜萍的成就。

数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出于多种目的的介入,实际上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本来这些事情在决赛成绩公布后,都可以有一个完整的答案,可是偏偏很多人不愿意等。因为到了8月份,就有可能没有流量了,就可能没有造谣的余地了。
要知道,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姜萍的成绩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但是在网上她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其实,她的自学能力和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在数学竞赛中的表现,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和鼓励,认为这体现了个人努力和天赋的结合。

公正评价的缺失可能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公众对教育公平性的敏感。一方面,缺乏透明的官方回应和深入的独立评估,使得公众难以形成统一的判断。另一方面,社会对于中专生逆袭的怀疑,以及对女性在数学领域成就的固有偏见,也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

姜萍事件中,恶意造谣和中伤主要来源于一些自媒体和网络传言。这些传言包括但不限于将姜萍参加决赛的情况描述为直播答题,以及未经证实的关于她被多所大学破格录取的消息。这些信息被证实是假的,但它们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加剧了公众对姜萍成绩真实性的质疑。

等不了8月决赛结果的心态,这反映了网络环境中部分人群的急躁情绪和对即时满足的追求,他们可能更愿意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而不是等待官方的最终结果。这种情绪和行为在社交媒体上较为常见,有时会演变成对个体的不公正对待。

个人建议,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不要陷入“自证陷阱”之中,务必报警立案,揪出造谣中伤或者涉嫌侵犯个人隐私的不法人员。

网络不是不法之地,法不能向不法行为让步。合理的讨论可以,随便的质疑变成是实质的“网爆”必须打击,否则网上再无“清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