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庆余年2》揭秘,古代公务员的“高考”内幕,明白范仲淹中举为何癫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懂《庆余年2》春闱放榜,那一刻的含金量啊,教育的长期性和滞后性,就像一个闭环,在千年后的今天猛然意识到,不管是千年前还是如今,教育永远是最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庆余年2》中的春闱,实际上就是我国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制大体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6个级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剧中所说的春闱,其实就是会试阶段,会试通常在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办,因在春天举行,故也称春闱,又因多为礼部主持,故也称礼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试同样分三场举行,每三日一场,分别在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举行,与乡试一样,同样是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场考试内容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考试完成后便是等着四月份放榜,因时值杏花绽放,因而也称“杏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成功通过会试,便可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会元,虽然说会试之后还有殿试,但到了明清时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那么殿试仅做排名,而一律不黜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只要考中了贡生,那么基本已经成为了进士的一员,然而不管哪种制度,在农业社会都有自己的缺陷。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几乎就是为世家大族量身定做的,能被选中的几乎都是各大家族的子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制度完善后,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农业社会生产力太低,读书对普通人来说一项极为昂贵的投资

并且古代的官员里,由科举考试选拔的只有19%,有人白发不第、有人少年登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科举考试的作用被夸大了,其作用就是给了读书人一个希望,在皓首穷经中消耗一生,但为了改变命运,穷苦人还是会努力一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庆余年2》中,我们可以看大把学子,为了进京赶考熬夜苦读,没有钱买烛火便借光看书,还有为了弄点盘缠,一边洗碗一边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在路上,看到一堆人都在专心看书,特别像那些考公务员时考场外的景象,大家都拿着笔记在复习,真的挺有感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那些年迈的人,一直没有放弃,因为在他们看来,科举就是最公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怀疑过自己的学识,怀疑过是不是自己不努力,唯独没有怀疑过科举的营私舞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范闲被委任为居中郎,担任春闱科考的重要职位,随即他也感受到,原来这些学子自以为的公平,竟然全是一场笑话

科举考场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上面的人都已经内定学子成为自己的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闲深受打击,他明白自己没办法彻底改变,但哪怕就这一次,他想要给所有学子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

看到他为了这些考生,做出的那些努力真的感动到,这一次有小范大人护法,总算让有才学的人得以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榜时那些考生兴奋的目光,让人觉得一切都值得,在看到有个老头中举,高兴的差点抽过去,才明白当初范仲淹中举有多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十年的落选,是他们不够努力嘛,是他们没有想要放弃吗,只不过是心有不甘,想要求得一个拨云见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