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6月28日电 题:打造城市品牌须立足自身找准特色

作者 刘思敏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思敏

今年以来,“国风”“国潮”成为激活旅游市场的重要元素。做香囊、赛龙舟、观看非遗表演、汉服旅拍融合了文化、民俗与国潮元素,成为各大城市、古镇吸引游客的亮点;“西安都市圈”中的咸阳、坐拥三星堆古蜀文明遗址的四川德阳、以陶瓷文化出圈的“瓷都”景德镇等有历史文化元素的城市旅游订单增长明显。如何看待文化元素对旅游的重要作用?为城市品牌建设带来哪些提示?

 旅游的本质是四个对话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一直是必然的、重要的路径。文化要产业化,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往往要通过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方式实现。一般体现在四个对话:

一是与自然的对话。人们走入大自然,能够享受大自然产生的强烈的视觉审美。旅游过程就是与自然对话的过程。

二是与古人的对话。唐朝诗人陈子昂在游古幽州台时,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诗句,这其实也是他在与古人的对话。作为旅游者,在游览长城等古建筑时所成的感悟,其实都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

三是与异乡人的对话。生活方式现在已经成为旅游的重要内容。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人来说就是异乡人,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对于旅游者也是异乡人。人们到一些乡村古镇或著名历史文化城市旅游时,其实就是双方互相观察与了解彼此生活方式的过程。

四是与自己的对话。人们大部分的日常定居生活都有规律可循,而在旅游时会把这种日常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抛开,进入另一种状态,发现另一个自己,这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当前古镇、非遗表演、民俗活动等等成为旅游的重要元素,也正与这些“对话”相关。比如从今年以来火热的古镇游来看,不少江南古镇的建筑风貌依然保留着农耕文明鼎盛时期的状态,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如船娘的摇橹船),其实就提供给旅游者一种古代生活的场景、生活方式,让旅客与古人实现对话、与异乡人对话。

再如非遗表演、剪纸活动、祭祀活动,通过非遗文化与古人生活方式紧密连接。在这些文旅过程中,旅游者远离了已经习惯的近处,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推动下,到别处去寻找异乡人、古人的生活方式,寻找差异。

此外,包括赛龙舟等活动,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民间有强烈的接受度。这些活动蕴含的文化因素,是旅游的永恒吸引物,也成为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

 依据自身文化底蕴塑造城市品牌

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者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的浅层次的旅游,必然要向高层次发展。更多的城市根据自身古镇、民风、民俗等具有文化底蕴内涵的元素开发旅游产品,也在依据历史文化元素塑造城市品牌。对于如何利用文化元素塑造独特的城市品牌,个人有几点看法:

首先,根据自身历史文化特点塑造城市品牌。一些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天然地具备文化基本素质,有文化遗产或涉及城市文化的相关文学作品,在社会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比如西安、北京、南京等城市,今年以来文旅热度持续提升,城市“国风”旅拍等旅游产品备受欢迎;湖南岳阳及湖南其他地方,因为是屈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与龙舟等端午文化紧密相关,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有利于以文旅促进城市品牌建设。

其次,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要“不忘初心”。要利用文化元素塑造城市品牌,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忽略保护城市特点,注重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开发相应依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产品。如成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底蕴,依托武侯祠打造锦里、宽窄巷子休闲街区,再如文殊坊与大慈寺街区类似,是以都市禅林、千年古寺文殊院为依托,显著提升了城市品牌影响力。

再次,持续开发旅游服务业。完善交通服务基础设施,对服务文化元素塑造城市品牌、提高旅游者满意度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上海利用交通便利、航班密集、城市基础设施发达等综合优势,在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上占得先机,让中国城市品牌有了更好向外传达的窗口。

最后,充分、灵活地运用城市文化元素。如历史故事、历史传说、民俗活动、非遗等等。比如北京延庆就利用东湖公园湖泊,以延庆妫水女传说为基础,演绎妫川戏水、鹊桥相会等;西安等城市利用年俗里的非遗技艺,在皮影师傅的唱念做打间演绎千年前的传说与故事。

此外,应当认识到,利用文化元素、“国风”“国潮”打造城市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城市虽然有潜力,但还应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可以调动专家学者等专业团队的研究理论,更重要的是结合市场手段,思考如何能以普通公众、旅游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城市品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试错。(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