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随着文旅市场的逐步回暖,云南各大旅行社企业迎来了全面重启的机遇。根据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显示,今年开年以来,云南旅游市场各方数据向好,元旦假期和春节假期均实现了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的显著增长,并且五一期间,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035.14万人次,比去年“五一”假期增长27.20%。其中,45家重点监测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37.42万人次,比去年“五一”假期增长32.46%。

数据固然好看,但云南旅行社真的过得好吗?

我们不妨看看云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36%。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仍为负数,亏损31.68万元。龙头企业都亏成这样,想必下面的小企业,日子也不太好过,更何况经过疫情的洗礼,剩下的旅行社本来也就不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边是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持续增长,一边是旅行社持续亏损,到这里,不难得有疑惑:怎么人越来越多,旅行社却越亏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先新闻,是不是经常出现地方城投债有暴雷啦、哪里哪里又大规模裁员了,消费降级将持续X年等等诸如此类的新闻,这其实说明了在如今经济大环境整体遇冷的情况下,疫情的创伤还未平复、互联网神话破灭、失业率高涨,导致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悲观,更趋向于多存钱少花钱,大众少花钱,商家自然就少赚钱,而如何刺激大众消费,如何赚到消费者存着的钱,成了每一个商家面临的难题,而旅行社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一招早已用烂的招数——低价游。

旅行社就这么一边做着美梦,一边开始施行自己的计划。一方面要刺激大众的旅行情绪,一方面又要保证自己的价格足够低,以此来争取被大众选择的机率。既然要刺激旅行情绪,那市场推广和广告投入要做的吧,疫情开放了,那业务要扩宽的吧,总不能拿着疫情前那套东西做吧,一来二去更多的资源被投入其中,运营成本也更高了,换来的却是大众并不买账,并且就连早年间被宰够的大爷大妈们都学会了反过来薅商家的羊毛,什么购物中心统统打死不买,就盯着当初为了吸引大众加入低价游时,抛出的各种小礼品诱惑(鸡蛋、杯子等生活用品),这样下来,低价游本来就利润不高,购物返点也拿不到,反而还倒贴进去了,能不亏么。

其实这是消费者成熟的表现,互联网化几十年了,移动终端人手一部,大众对于旅游概念的认知差距已经非常扁平化,信息差已经没法变现,跨界打劫的OTA已经非常强大,再加上近些年的团购模式+爆款冲击,旅游业也在不断进化,传统的团队游、赌购物和本地+异地的批零体系全都默默地沉入了行业的水底。因此,在这样经济和消费都下行的环境下,旅行社还妄想“逆版本,上大分”,这显然不太现实。那么回到标题,云南旅行社现状:除了低价游,旅行社还能做什么?

为了得到这个答案,我们采访了多家旅行社协会,得到的答案总结一点就是:旅行社应该去做自己这个行业最擅长的事情,以专业性来形成行业壁垒,除了低价游还有出境游和定制服务等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还可以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旅行社真正的强项在于批发与零售之间的差额,以及目的地服务的专业性,毕竟是术业有专攻,能够为游客提供高于一般标准的服务。

但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以“国内旅游,你会选择报旅行社还是自由行?那国外呢?”这个问题又采访了50多位旅友:

大学生王同学说:“国内很方便,自由行是最好选择,国外的话妥妥选旅行社,有一系列的流程那些不想整,想跟着旅行社整就行,并且国外不太熟悉,还是跟团好点。”

工程师熊先生说:“国内的话那一定是自由行了,国外的话如果是我,第一次我会选旅行社,看一下是什么流程复不复杂,下一次再去国外旅游的话我可能就会选择自由行了。”

会计师刘女士说:“我都会选择自由行,因为现在的旅行社坑比较多,怕被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多位旅友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总结下来,绝大多数年轻人在国内旅游更倾向于自由行,少部分给出的理由是懒得去思考去哪里玩,不如跟着旅行社。国外旅游则呈对半态势,理由也参差不齐;而年龄稍长的旅友,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外旅游都更倾向旅行社。

通过这些旅友的真实反映,这确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如今的旅行社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服务不专业,产品水分大,并且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冲击,所有产业链环节都过于透明,差价越来越难获取,我在手机上就能很轻松的订个机票,随便查一下就能知道旅游目的地哪里有好玩的,哪里有好吃的,所以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为专业导游或服务买单。也就是旅行社以前的优势被新兴的OTA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冲击得无影无踪。

毕竟现在上网一搜云南旅游社,紧跟着出来的关键词就是“黑榜”“套路”等字眼,所以除了低价游还能够有什么呢,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