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磊

按照陈平原在随笔集《花开叶落中文系》序言中所说,“本书的主角,毫无疑问是中文系”,在这本书中,我们领略了吴组缃、林庚、王瑶、严家炎、乐黛云等老一辈北大中文系学人风采,感受到与陈平原同时代北大中文系学人如钱理群、温儒敏、夏晓红等学者的精气神,也见证了陈平原与台湾杨牧、林文月,海外米列娜、夏志清等学者之间的深厚情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开叶落中文系》(增订版)

陈平原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大中文系里的老一辈学人历经岁月的洗礼和世事的变迁,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坚定地投身于学术研究之中,以通达的视野和清新脱俗的风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辈学人。如陈平原怀念自己的博士生导师王瑶,对王瑶先生那铿锵有力的名言——“我们是在做历史研究,不是写表扬信,也不是撰写墓志铭”——充满敬意,提醒我们当下更应深入思考“王瑶的意义”:“相对忽略某书某文的得与失,更加关注其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的一生,理解他的得意与张扬,也明白他的尴尬与失落。”陈平原在书写北大中文系其他老先生时,即便他们并非同一研究领域,也不忘提及他们对年轻学子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在书写著名诗人、学者林庚先生时,他不着重渲染自己与林先生的请益、问学、拜访等私人交往,而是将笔触聚焦于林庚先生晚年所保持的那份珍贵而难得的“诗心”与“童心”,这种精神特质,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来者继续追寻文学的纯粹与真挚。

对于其他不是北大中文系的人物,陈平原也能够关注人物之志趣学风、思想主张,如此行文,便于读者了解陈平原所写人物的主要特征,有助于迅速把握所写人物的风格。如讲述兼顾写作与美食的林文月女士、“有学问又好玩”的汉学家何莫邪先生等众多学人,陈先生都是采用这种写法,娓娓道来,饶有兴味。

细细品味书名“花开叶落中文系”,“花开”是中文系最绚烂的时刻,“叶落”则是中文系老教授、老先生的隐退与逝去,“花开叶落”是一切事物新陈代谢的必然之途,用以形容“中文系”则是无尽的优雅——花开时,欣欣向荣;叶落时,从容平静。

《花开叶落中文系》虽说是记人记事的集子,但作为学者的陈平原,却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将对中国大学中文系及人文学科发展的深刻思考,巧妙地融入了字里行间。作为一位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国大学教育史领域有着独到见解的学者,陈平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的文字中不仅流露出对学术真理的执着追求,更闪动着一位学者坚守学术良心的光辉。

在《花开叶落中文系》中,陈平原的视野不仅局限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更放眼于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中文系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他以一种反思的态度,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中国人喜欢用“薪火相传”来比喻师生之间通过传授、学习,使得某种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这当然是个美好的愿望,但不见得一定能做到。君不见,世人常有“学术断档”或“青黄不接”之类的感叹。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薪火”能否“相传”,而是传什么、怎么传。在另一篇文章中,陈平原进一步探讨了大学人文学科的传承问题,指出:“所谓‘薪火相传’,传的不仅是‘学问’,更是志向、人格、趣味与精神……‘薪火’必须‘相传’,传具体的专业知识,也传对于学问的执着与热情,以及那些‘压在纸背的心情’。”他还引用了钱理群先生关于大学里应有的师生学术自由选择的观点:“学生不担心得罪权威,老师苦恼的是无法说服学生,各自都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不为时势及权威所动。”这种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正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

在书中,陈平原对人文学科近期所面临的问题深感忧虑:“今天的中国学界有很多好题目,但很少有完美的作品。感觉上就是缺一口气,很大原因是时间太紧,需要赶紧发表,方能申课题、评职称、获大奖,于是菜还没完全做好就端上桌了。所以我才会提醒,能不能稍微放慢一点,不争一日之短长……别的专业我不懂,这种不断地快马加鞭,对人文学发展很不利。人文学需要自我涵养,需要沉潜把玩。”

《花开叶落中文系》围绕中文系展开行文,让读者不仅了解了中文系的人与事,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精神与思考,可见陈平原对中文系乃至人文学科建设的深爱和隐忧。本书行文如洞庭秋水,浩渺潋滟,波光粼粼;其中内蕴的思想如天上明月,孤光自照,澄澈静明。其文采与思想的兼美,正是让人难忘的“湖光秋月两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