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以“回望40载·共赴蜀汉千年之约”为主题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建馆40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幕。“我与武侯祠”主题分享会暨《工整的华章》新书发布活动,在悠扬的乐声中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0年前——1984年6月28日,成都武侯祠正式成为博物馆。在那之前,这处全国现存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成都武侯祠文物保管所成立。在成为博物馆之后,2008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如今,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分为文物区、西区、锦里三大功能区,占地230亩,已经发展成为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示、社会教育、文创产业、古典园林为一体的三国文化专题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建义在活动现场致辞

28日上午的活动现场,新上任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党总支书记蒋建义在致辞中表示:40年来,武侯祠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守护文化遗产,打造三国文化研究展示、传承推广中心,今后也将紧随当代博物馆和文旅事业发展的新趋势,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80岁高龄的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谭良啸也来到了上午的活动现场,深情回忆起1974年自己来到当时的武侯祠文物保管所工作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良啸在活动现场

谭良啸说,武侯祠有三重身份:“第一,它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要首先保护好馆内珍贵文物;第二,它是一家博物馆,有着收藏、研究、展示的功能;第三,它还是一个著名旅游景点,要服务好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如何将这三个特色融合好、功能发挥好,是个长期的重要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中关于著名的“明良千古”匾额之详解

作为武侯祠博物馆建馆40周年的特别献礼,一部关于武侯祠楹联和匾额的主题新书《工整的华章》,也在上午的活动现场与观众们见面。

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保管研究部副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陈芳介绍:该书收录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园区内匾额37块、楹联37副,以及清《昭烈忠武陵庙志》所录今已佚匾额15块、楹联18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观众全景式呈现成都武侯祠匾联文化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大三国——守望与发现》纪录片的先导视频。该纪录片以三国时期的蜀汉代表人物为样本,打破历史时空隔阂,用现代年轻人的视角、喜闻乐见的创新方式讲述他们的“三国”故事。该纪录片预计将在暑期正式上线。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建馆40周年特别文创“绝版老门票金印纪念版”也在当天正式发售。该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源自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建馆以来的门票票根,每一张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文创馆内,不少游客兴致勃勃地挑选着不同款式的“老门票”,留作珍贵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着红色封套的“绝版老门票金印纪念版”文创

据悉,6月-8月期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还将通过名家讲座、精品展览、纪录片等众多方式,向公众呈现一场场鲜活生动的三国文化之旅。

6月29日下午,首期讲座就将在博物馆西区的武侯书院拉开帷幕。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霍巍将以《天马的飞翔:丝绸之路上的神灵动物》为题,对“天马”这一来自西域的神灵动物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其精神内涵,进行阐释与分析,为观众再现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的繁荣景象。

此外,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还将于暑期推出新展“英雄风流 华彩绚曜——蜀道上的大三国文化精选展”。该展览将通过展示金牛道、阴平道、米仓道等40余处蜀道上现存三国文化遗存的相关图片、文献、实地调查报告、当代艺术品等,为观众还原蜀道上的大三国文化。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