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在日照市岚山区岚山头街道的一间朴素的工坊内,船模匠人张宗华正在专注地打磨一艘木质船模。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工具和船模半成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阳光透过窗户洒向工坊,细小的木屑在光柱中舞动。

今年60岁的张宗华是岚山区木质船模制作匠人之一。他制作的船模是岚山地区特有的风力木帆船——黄花船。因当地人用这种船出海捕捞黄花鱼,且船体狭长精美,形似“黄花鱼”而得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到苏北,北至大连,岚山黄花船建造盛行。“黄花船有四桅四篷,也有五桅五篷的船型。制作一艘船需要经过画图样、取木料、拼龙骨、剖船档、钉船板、竖桅杆、挂风篷等细分下来100多道工序。”张宗华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花船船模。

自小在大海边长大的张宗华,对船有着深厚的感情。1978年,年轻的他成为了一名船员,常年航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工作闲暇时,他开始尝试做一些小工具,逐渐对木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跟船上的老师傅和船长学习技艺和船体结构。虽然当船员很辛苦,但每当拿起工具雕刻时,心中总能找到一份宁静和满足。”张宗华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技艺越来越娴熟,对木工的热爱也与日俱增。

后来,传统的木质风船逐渐被机械动力船取代。张宗华眼看着那些曾经与自己共度风雨的老船逐渐被淘汰,被遗忘,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不忍心看到这些承载着自己青春记忆的船只就此消失,张宗华萌生了一个想法:把大船变小船,让它们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1999年,张宗华开始了他的船模制作之路,把对木工的热爱和航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到每一艘船模中。他制作的风船船模结构复杂,从船体的比例到甲板的布局,从船帆的角度到船桅的高度,每一处都精雕细琢。

“你看,每个船舱都是可以打开的,桅杆也可以像大船一样收起来,这里是船上的灯架。我做的船模,装上电机就能在水中航行,跟真船没有区别。”张宗华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严格按照比例进行缩放,还仔细研究了风船的历史资料和老照片,力求做到细致入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船模细节图。

张宗华特别注重传统工艺,坚持使用传统的木工工具和技法,以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特别在材料选择上也绝不含糊,力求最优。

“墙角这些木材都是我从江苏收的老船木,这些铆钉都是纯钢的。”因为对细节的把控,每一艘船模的制作过程都需要数月时间,“制作船模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一个船模平均要做58天,每天做10个小时。前期光画图纸就得10天时间,一年能做个5、6艘船就不错了。”张宗华说,“看到一块普通的木头在我手中变成一艘栩栩如生的风船,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做出来自己先看上三天。”讲到这里他开心地搓起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作船模前绘制的图纸。

“这条船制作的时候用了7300个铆钉,图纸咨询了6个老船长。”在张宗华众多的船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艘长1.5米四桅四篷的黄花船。它的原型是张宗华工作过的一艘船,“过去我们去浙江、福建时,经常遇到船太多靠不了岸的情况。我们就边唱岚山号子边往前挤。其他地方的船听见岚山号子还真就给我们让出位置来。”张宗华谈起在船上生活,眼睛里闪着光。“之前有个家具厂的老板想出15万买断这艘船的图纸做成商品量产,我拒绝了,给多少钱也不卖。这艘船陪伴了我很多年,它不仅是一艘船,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看到他我就能回忆起过去的日子。”他做出的船模大多送给朋友或自己留念,也有几艘卖给了船模爱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宗华正在讲解船模的结构。

谈到未来,张宗华表示,他会继续坚守这份热爱。“让以后的小朋友和年轻人都看看,这是我们岚山渔民出海捕鱼的工具,是渔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年轻匠人,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儿子也想跟我学习这门手艺,但是年轻人还有些心浮气躁,这样是做不好的。”

张宗华有着对技艺的执着,对细节的苛求,对文化的敬畏。“做船模很辛苦,如果没有很强烈的爱好和天赋很难坚持下去。我希望能传承给真正有信念做下去的人,不想看到有人半途而废。”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丹阳 通讯员 王飞达 丁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