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简况

我国著名的海上花园——厦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国家五大经济特区之一。作为厦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的思明区,不仅拥有鼓浪屿、厦门大学等人文经济风貌,更涵养了思明教育这张“烫金名片”:以占全市约5%的面积,容纳了全市约22%的义务教育在校生。思明区是首批福建省教育强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近年来,因户籍政策调整、二孩政策放开、优质教育资源吸引等因素影响,思明区适龄儿童数量始终处于高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年均4000人的速度持续增长。这让思明这个教育“优等生”面临新挑战:当下,要破解老城区用地少、老校多,新城区学校新、期望高,全区新生源连年涨、百姓急等难题;未来,要不负数代特区先行者、教育追光人的汗水与期望,让思明教育高位起跑再出发。

提笔观全局,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

写好“新长卷”,起笔见格局。2022年,经过近百场教育专题调研及协调会议,思明区出台《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涉及扩学位、优师资、强根基等“二十二项工程”。

教育排前位,经费保障须到位。近3年,思明区教育投入累计112亿元,确保发展源头活水足。这些钱首先投向扩学位,区委、区政府决定建新校、扩老校两手抓。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思明区想方设法协调老城区土地资源,排除万难转化部分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为教育用地,优先保障学校建设。位于核心区的深田小学、金榜小学均是代表。新校园项目建设不仅要快还要好,2023年,为了应对入学高峰,思明区引入科技预制、全程绿色等前沿施工方式,仅用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滨东小学七星校区等3所高颜值、高品质的绿色高科技预制校建设,并邀请环保专家、家长代表一起入校“验收”,让社会放心、百姓满意。

同年,思明区一下子出现了近20个“空中运动场”。这是思明区优化老校办学空间的新尝试:一年投入1.5亿元,加速“百校焕新”工程,聘任顶尖校园空间设计师,立体化重构校园空间。此举让50多所学校新增并优化了体美劳活动空间,还“腾出”了更多新学位。眼下,思明区扩学位工程继续开足马力加速干,已完成13个义务教育新扩项目、新增学位14090个,2024年至2025年将完成新改扩建18所学校、再增学位16530个。

行笔步步健,让每家门口皆有好学堂

起笔有格局,行笔要稳健。这章节,思明区教育分两步——

第一步,高位嫁接品牌校。近几年,思明区在原本“星光稍黯淡”的东部区域,借力厦门一中、双十中学等市属名校开办区属新分校,这些分校“一办一个准”,均在三五年内获得百姓高度认可,催生东部区域教育“星光灿烂”新局面。同时,思明区进一步发挥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大同小学等区属名校的示范作用,组建13个教育共同体,覆盖50余所校园,联动形成资源同享、携手同优的发展新格局。近两年新开办的小学,均以共同体核心校新校区或分校的方式呈现,提振了百姓对新办校的信心。在共同体推进中,思明区坚决防范削峰填谷,从机制、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督导,教育共同体催生了全区教育事业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第二步,以人为本兴教育。避免削峰填谷不能光谈贡献不支持,而最好的支持就是激活干部提升能量源,打造教师成长新高地。近年来,思明区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聘请知名专家担任教育发展顾问,带领校(园)长们持续开展项目研究、各地访学、入校问诊等。同时,全区每年举办一届青年干部领导力提升班。

教师不可只当“孺子牛”,也要志向“大先生”。目前,思明区已形成完整的教师发展“五级平台”,由区教师进修学校领衔,全区教师“一盘棋”,一路从青年教师成长共生体护送到名师工作室。再往后,还有名师发展“七级台阶”,支持教师走向卓越。该机制培育了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5人,教育部基础教育小学学科专家库专家2人,省级名师200余人。

收笔“透纸背”,让每个少年均可向光行

培养什么人?“立德树人”是根本。思明区全力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大平台,让“大思政”教育鲜活起来。携手厦门大学等高校落地9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项目,辐射50余所中小学;牵线各校签约市博物馆等137个校外实践基地,做到区属学校全覆盖;设计开发了15条“思政实践大课堂”研学线路,串起厦门岛内各类红色教育基地。

怎样培养人?“五育”并举是路径。思明区基础教育起步早、起点高,“五育”并举底子深厚,“体教融合”体育模式、“宫校合作”美育模式耕耘多年,为国家输送了多名亚运会冠军,思明“美少年”更是“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等大型美育赛事的“常胜军”。

为谁培养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答案。思明区委、区政府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稳步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培育党建品牌,两所学校党建品牌入选市教育系统十佳党建品牌。

近两年,思明区更是聚力培优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等品牌。本学期,科学首次纳入小学毕业考查学科,正式聘任60余位来自高校、研究所、高新企业等机构的科学“大咖”为科学副校长,做到区属学校全覆盖,其中不乏国家高层次人才。往后数年,副校长将通过定期入校开课、参与教学研讨、带学生研学等,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早期基础。劳动教育方面,已建设8316平方米校内劳动基地,在全省率先发布《区中小幼劳动教育清单》,打造多学科融合、多场景实践、项目式推进的区域劳动课程品牌。投入3.5亿元打造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生活技能类、生产技能类、信息技术类、职业体验类”四大系列劳动研学课程,基地投用两年来,共接待3.5万名学生参加了80期实践。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8日第9版

作者:王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