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文博时空 作者 董严

文物摄影|杜广磊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流传着大量关于龙的传说,它也是我们民间一个重要的文化宝藏。上至三皇五帝时代,便有应龙帮助黄帝战蚩尤、黄帝修道有成后乘龙升天的故事;夏禹治水,有神龙相助他开山裂石,疏导河道。在古代,帝王常常被称为“真龙天子”,受天下子民朝拜;在民间,龙王经常为百姓兴云布雨,造福天下。

可见龙的形象已经深入民间,百姓对龙的崇拜也无处不在,经常把龙的形象镌刻在玉器、陶器、瓷器、砖石等器物上,仰观宇宙,苍龙列陈于天,俯察大地,潜龙或跃在渊,五千多年漫长奋斗的俯仰之间,成就了顶天立地、生生不息的龙的传人。中国国家博物馆“龙肇新元”展览选择 200 余件(套)馆藏文物,立体化地展示了龙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刻烙印。

01

玉出东方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许慎《说文解字》)从上古时代至今,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玉的把玩与欣赏。

据记载,最早的玉龙为出土于距今 6000 年~5000 年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红山玉龙,墨绿色釉岩玉被雕刻为长吻修目、体态蜷曲的“C”型龙,龙身光素无纹,身有一中孔,吻部前伸上扬,眼睛呈细细的梭形,鬣鬃向后飘扬,尾部卷曲有力。玉龙虽然没有爪,但却动感十足,好像在水中游弋,又像在云中翻腾。这一无足、无爪、无角、无鳞的玉龙,为我们呈现了早期中华龙的形象,类似的龙形纹样在新时期时代的很多遗址中都有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时期时代红山玉龙

商代时期的玉龙造型开始复杂,形制也更规范严谨,出现了图案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代玉龙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更为精巧的镂雕技法开始应用于龙形配饰,造型灵巧生动,整体庄严肃穆,如战国三龙蟠环透雕玉饰,以及实物展品青玉龙形佩,透过已经褪色的玉质,我们仍可想象战国时期古人对美的追寻与刻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 三龙蟠环透雕玉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 青玉龙形佩

汉代的玉器雕琢更为精细,或写实、或抽象、或繁复、或极简,龙形雕刻注重神态和气势的刻画,给人以大气稳重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代透雕龙凤纹重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 白玉镂雕龙纹饰件

宋元时期,玉器龙纹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和汉唐的威严粗犷相比,龙纹刻画更显立体,并伴有辅助纹样云纹等,看上去矫健清秀,动中有静,图案感较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 龙纹玉嵌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 青玉双龙纹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 青玉亚字形云龙饰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 青玉龙首雕螭带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 碧玉龙首雕螭带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 青玉回纹雕龙双螭耳杯

到了明代,龙作为精神符号,其祥瑞之意更为突出,整体风格凝重端庄,在使用上也开始从单纯的装饰向实用性发展,被用于带板、带钩、水杯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龙纹桃形玉带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青玉龙穿花带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青玉雕龙单耳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青玉雕龙双螭耳杯

至清代,玉已经成为皇室必不可少的器物。清代立国之初便建立了玉册玉宝制度,玉玺、玉罄等礼制用玉更是常见。据传慈禧喜爱翡翠,因而对颜色碧绿的青玉格外青睐,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时,曾下旨寻青玉为自己制作大玉棺,匠人们倾尽心血,终于在昆仑山上找到了一块二十多吨重的和田玉山料,或许是慈禧太过穷奢极侈,玉料刚被运下山,她便驾崩了,这块大玉至今仅余两件碎块,难以得见,但青玉制成的器物之精美,我们在展览中仍可窥见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青玉描金云龙纹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玉“清宣宗成皇帝之宝”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青玉雕龙饰件

02

国之重器

从商周到秦汉时期,青铜器盛行,被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物品。上至帝王,龙代表尊贵与权力;下至百姓,龙代表吉祥。

青铜器上的龙纹,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象鼻形龙纹、花冠龙纹、两头龙纹、双体龙纹等等。

殷商时期是中国青铜器龙纹发展史的早期时代,而蟠龙纹则是该时期一种特色鲜明的龙纹。它属于卷龙纹中的一类,其特点是以龙首为中心,身躯环绕在龙首周围,形成圆盘状,人们经常将这种纹饰刻在盘底,并在周围附上鱼形花纹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妇好墓中出土的蟠龙纹青铜器

除了蟠龙纹,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中,还出现了花冠龙纹和各种龙纹式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种花冠龙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龙纹装饰

展览中的瓶簋即为花冠龙纹的代表。在周时期,簋作为煮食器皿,也是重要的礼器,常常和鼎一起使用,以敬天祭祖、宴请贵族。瓶簋上面为侈口,束颈,两侧有兽首半环耳,下面腹部向外凸出,由三条矮足支撑。盖沿和颈部有“顾首龙纹”(又称回首龙纹)装饰,它是花冠龙纹的一种,盛行于西周时期,龙头作回首状,两两相背、中轴对称,整体线条流畅,集美感与动感于一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周 瓶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首龙纹

商周时期的弓形器是马车上的“挂缰钩”,也使用了对称龙纹,在最中心的地方雕刻着一颗圆球,两条人面龙身生物浮现在圆球两侧,让原本实用的器物有了更多美学色彩。弓形器横缚在驾车者腰间,马缰绳拴在弓形器两段的弧形臂上,驾车者因此可以腾出双手,便于参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 人面蝉龙纹弓形器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多,在秦汉时期,尤其是进入东汉以后,逐渐退出了生活用具之列。此次展览中展出的龙柄立鸟熏炉,成为汉代较为少见的青铜器生活用具。熏炉是古代焚香的用具,多为铜质,炉顶立一凤鸟,炉体沿中腰分为上下两部分,柄端为龙首形状,上有镂孔圆球状炉体,以盛放香料。当初它的主人早已随风而逝,而它却依然保留着最初的姿态,跨越时空与我们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 龙柄立鸟熏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 鎏金龙形铜带钩,通长 12 厘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 龙首铜魁(盛羹的食器)

03

剔红雕漆

剔红,又叫“雕红漆”,是大漆工艺中雕漆的一种,其做法是用天然漆料在木质或铜制胎体上髹饰百余遍。当大漆累积到一定厚度,匠人们便用刀开始进行花纹镂雕,以妙手巧思将古人的审美意趣封存在漆器中。

剔红出现于唐代,其诞生更多是源于生存的无奈。一方面瓷器在唐代大放异彩,挤压了漆器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唐代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动乱之后,由于漆器原料昂贵、工艺繁杂,因此被视为足以亡国的奢靡之物,故而推出了“限漆令”,抑制漆器发展。工匠们为求生存,摸索出了新的漆器品类——剔红。黄成的《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曾有描述:“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自唐至宋元以后,剔红手法开始变得“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

由于剔红漆器珍贵华美,多为皇室贵族所用,龙纹装饰也便成了剔红漆器的常见纹样。精密的髹漆与雕镂搭配,成就了漆器磅礴大气的表达方式,跨越时代,从雍容的盛唐,流转到雅静的宋元、清丽的明代和大气的清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雕填夔龙凤纹寿字葵口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雕填戗金云龙纹鼓式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乾隆款剔红云龙宝盒

04

盘龙聚气

龙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陶瓷之上,随时间的推移,其造型和意涵不断发生变化。由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彩陶瓶开始,早期的龙纹从带着浓重的宗教色彩逐渐具象,到南北朝时期已被广泛使用,呈现一种艺术化和世俗化的趋势,在世俗权力体系中,龙代表帝王,是权力的象征。在隋唐五代时,陶瓷上的龙多以雕塑形式出现,造型挺拔庄重,宋代龙纹随着制瓷业的发展而丰富多彩,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日渐成熟,龙纹便以描绘为主,更加生动传神,也是自元代开始,朝廷禁止民间使用特定的龙纹,直到明中期以后才开始松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 龙泉窑青釉贴塑龙纹折沿盘

明清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瓷器以景德镇的青花瓷为代表,历经洪武-建文、永乐-宣德、正统-天顺等时期,烧制工艺已达顶峰,色泽由灰蓝逐渐鲜亮,追求精致纤巧的审美情趣。除了青花瓷,明代还创烧了青花五彩、斗彩等瓷器,到了清代还出现了珐琅彩、粉彩,发展了颜色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体和殿款黄地粉彩花果团龙纹捧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体和殿款绿地粉彩花果团龙纹捧盒

在纹饰上,龙的元素占了很大比重,是皇家最常见的瓷器纹饰。明代的龙多呈蛇形,双鬓、双脚,鬃发齐全,身有鳞,背有鳍,身上两三处出飘带,爪分三、四、五趾,官窑多以五趾为主。明初期的龙整体风格张牙舞爪,雄猛威武,粗犷更胜清代,在明代还出现了团龙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洪武、正德、成化时期 穿花龙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宣德及嘉靖时期 云龙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弘治时期 莲塘游龙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隆庆时期 双龙戏珠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万历时期 龙凤穿花纹

明代的龙纹瓷器展出了万历款青花双龙戏珠纹委角长方盒、嘉靖款黄地绿彩暗花龙纹方斗杯、宣德款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都是明代各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万历款青花双龙戏珠纹委角长方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嘉靖款黄地绿彩暗花龙纹方斗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宣德款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清代龙纹的演变与明代相似,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势有不少关联。清朝经济最为鼎盛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也是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龙纹不仅代表了皇权的威严,也寄寓了盛世之下人们的美好心愿,如龙凤呈祥纹、双龙戏珠纹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康熙时期 龙凤呈祥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雍正时期 翼龙穿花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晚期 双龙戏珠纹

清三代瓷器上的龙纹,风格深受帝王审美的影响。康熙时期淡雅为主,雍正时期大气,到了乾隆时期发展了彩色釉,龙纹瓷器更显绚丽多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仿嘉靖款青花双龙戏珠纹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款青花龙凤纹葵口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款松石绿地胭脂彩云龙纹螭耳扁瓶

05

龙佑民安

中国古代以龙纹作为建筑装饰之风由来已久。西汉刘向《新序•杂事》曾记载“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由汉到明清,龙被广泛应用在古代建筑上,飞腾舞动于殿堂楼阁之间。

屋脊、门楣、雀替、斗拱等建筑部位的龙形装饰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古人通过石雕、木雕、窑冶、彩绘等表现手法来表达对龙的喜爱与敬畏,如屋宇上的龙吻、屋脊的龙舌、建筑的龙柱等。

01.屋脊上的龙——鸱吻与走兽

鸱吻,又被称为“蚩吻”,是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建筑构件,一般用在屋脊的正脊两端。中唐至晚唐时期,鸱尾的形象表现为有短尾的兽头,口大张,状似要吞下屋脊,尾部上翘而卷起。龙生于水,飞于天,将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装饰,又有兴雨防火的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 绿釉陶鸱吻

走兽,又被称为小兽,是置于屋顶垂脊、戗脊前端、仙人之后的一组兽形饰件。在宫殿中所用神兽的数量和样式按照建筑等级有固定的成规,其顺序分别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福临四方——四神瓦当

四神是中国古代传统装饰题材之一,由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种灵兽的形象构成,本为指示四方的星辰:东方象木,其星苍龙;西方象金,其星白虎;南方象火,其星朱雀;北方象水,其星玄武。后常用四神指代春夏秋冬四季、蓝白红黑四色或左右前后四个方位。秦汉之时四神被尊奉为辟邪求福的神灵,逐渐出现在了檐际瓦当、铜镜、砖瓦、印章等装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神瓦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 青龙瓦当

瓦当是建筑构件的筒瓦之头,位于房檐的椽头部分,有遮风挡雨、阻止瓦片下滑的作用。后来逐渐出现了带有图案、图像或文字的瓦当,增添了其审美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瓦当结构图

在这次展览中,还有一件极为精致的展品,让人颇为惊艳。这便是清代的象牙镂雕龙舟,此龙船为广州象牙作坊中的牙匠奉命制作,采用了镂刻、浮雕、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技法,每层均雕梁画栋,舟身鳞片密结,楼阁灵秀华丽,舟中王母、众天女、八仙、福禄寿三星以及船夫、乐手等共 42 人,勾莲、宝相、瓜果等花纹装饰其间,繁复多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镌刻着古老中华民族的信仰,对于龙的形态表达,也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与精神特征,流连于展览中,既是窥见中华龙文化的窗口,也是一次跨越古今的对话。

06

【更多龙形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周 双龙回纹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秋 龙纹铜编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 龙鹿纹子母砖。子母砖是用来发券砌筑墓顶的建筑构件,砖的一端凹入,一端凸出,可彼此相连。此砖饰有龙纹和鹿纹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 巩义窑白釉贴宝相花纹双龙耳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 龙凤献瑞金扁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 菱花形龙纹带链金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 云龙纹葵花形铜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 盘龙纹铜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 至元四年双龙纹铜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洪武龙纹铜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剔彩双龙捧寿图圆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 青玉云龙饰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青玉雕龙插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雕龙水晶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黑漆嵌螺钿云龙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德化窑贴花双龙耳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琥珀透雕双龙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青花龙凤纹双狮耳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青龙玉凤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乾隆红漆描金云龙排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 红漆描金云龙埙

图片 | 杜广磊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