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姜萍的争议,我真是完全没料到会持续这么久这么激烈,颇有点全民探案的意思了……

这几天不断有读者在后台私信让我评论姜萍事件,言外之意,就是让我来断一断真假。天地良心,这事我真的办不到啊!没有新增的信息出来,仅凭一段视频采访和一些难辨真假的截图,真的没办法判断姜萍是否具备在数学竞赛中拿到第12名的真实水平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质疑姜萍的分析我看了很多,大部分还是基于达摩院的采访视频来寻找蛛丝马迹,试图论证姜萍根本不认识求导符号,不会写希腊字母,不懂得余元公示,简而言之,说姜萍根本不懂高等数学。

这些分析不是没有依据,肯定也不算无理取闹,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没搞懂:

阿里达摩院根本没有参与造假的动机啊!

首先要承认,达摩院的确有捧出一个反差型数学天才的动机。达摩院的数学竞赛其实本质上是阿里的一个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公益项目,各个互联网大厂都在从不同角度做类似项目。企业做公益当然是要追求名声的,会希望大家都知道他们做了好事,最好还能认为他们做得漂亮,所以讲好故事很重要。

之前达摩院就宣传过快递小哥参赛的故事,也获得了一些热度。今年出了个姜萍,达摩院给她拍个视频,反差这么大又这么励志的故事,堪称绝好的企业公关传播素材。

然后大家要清楚,阿里达摩院要想从参赛选手里挖掘故事是非常非常容易的。上千位参赛选手,找几个有故事的出来宣传,对于大厂公关来说简直是送分题。

比如这次竞赛的决赛入围名单,除了姜萍这个中专生扎眼以外,还有上海民办华育中学、博才实验中学两位反差型选手,还有名校的外籍选手参加中国数学竞赛,要找出故事来讲,都不要太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个基础出发大家就能明白,达摩院和阿里公关部没有任何动机去参与配合选手的造假,把一个完全不懂高等数学的“演员”捧成爆冷逆袭的“数学天才”。这种分分钟会露馅成为惊天丑闻的事情,在大厂公关部是完全没可能通过提案的。

不是说阿里公关的人多么正直,底线多高,而是人家不蠢……一个有众多真实素材替代方案的传播项目,为什么要冒着重大舆情危机的风险非要去搞一个假的呢?

所以,从动机和互联网大厂运营规律也能判断,阿里达摩院和阿里公关不可能在明知姜萍有猫腻的情况下还把她作为传播素材推出去宣传。

进而可以推断,如果在达摩院拍视频的过程中,姜萍真的表现出完全不懂高等数学,抄写公式屡屡出错,那么这个视频达摩院根本就不可能放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正常的项目操作,阿里如果在公布成绩之前发现第12名的某位选手涉嫌造假,肯定是把她移除名单,如果是在公布成绩之后发现造假,大概率会选择低调处理,既不宣布造假,也不拿她作为典型去做传播。绝对不可能是阿里已经发现她不懂高等数学还非要捧成数学天才的情况,那不符合公关逻辑,不符合企业利益。

所以,凡是从视频出发推断姜萍是“数学白痴”,认为“一眼假”的,相关分析就没必要看了。

那么,姜萍是不是真的具备在达摩院数学竞赛中取得第12名的实力呢?

我目前的观点是,说不好,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证实或证伪。

存在一种可能是姜萍的老师王闰秋主导了造假,例如利用开卷考试的漏洞代替姜萍完成了初试,王闰秋也的确可能有这种造假的动机。但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目前没有任何实证表明存在造假的。

而且,即便是王闰秋主导造假的情况属实,姜萍也不可能是不认识西格玛符号,不认识求导符号的高等数学白痴,她至少是具备大学本科数学系学生水平的。王闰秋也不蠢啊!即便要造假,也不可能随便找个学生来配合啊。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人,但是在这个事件里,无论是达摩院的专家、阿里公关的员工,还是数学系硕士毕业的王闰秋,都不是蠢人,也不是可以不顾及基本脸面的底层。

说得直白点,即便是找群众演员,人家也有经济实力挑一个台词基础好点的。

这个事要分辨真假,只能等待后续新的可信的信息流传出来。例如姜萍和王闰秋初试的答卷,复试的监控视频和答卷,又比如第三方数学专家与姜萍的对谈,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姜萍的真实数学能力。

但在目前,断定为真和断定为假的,都是陷入了某种自负的魔怔。

我说完了。

一点建设性意见: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把质疑和否定分清楚。有一分嫌疑证据的时候完全可以质疑,但证据强度都没到及格的六分你就断定人家造假,那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