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第四十八回写道,薛蟠因调戏柳湘莲被打了之后,装病在家,愧见亲友。后来想了个法子,便出门做生意避风头去了。他一走,香菱一人便也无事可做,宝钗便要香菱和自己作伴,顺便做针线活。

香菱本就羡慕园子里的姑娘,如今有了机会进到园子里来,可高兴坏了。她对宝钗说:

“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 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菱本出身书香人家,虽然从小被拐卖,但她本性没改变对诗书的喜欢和欣赏。往日她也羡慕各位姑娘可以作诗,只是她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如今有一点点机会,她马上便想学习作诗,这是香菱的好学之心,也说明她本质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可是宝钗却直接就回绝了她,说她得陇望蜀,根本没有教她作诗的想法,只让香菱去处理好与园中各人的关系。这就是宝钗,她完全就是的个性,不管什么时候就不会改变。她一向八面玲珑,最擅长收买和拉拢人心,所以对香菱也是这样的要求。

那么她为何不愿意教香菱学诗呢?很简单,在宝钗的认知里,读书明理上进是男人的事情,女孩子就该恪守妇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女孩子最好不读书,不识字最好,以免被移了性情。在四十五回,她对黛玉尚且是如此说的,更何况如今说要学诗的人是香菱。这断不可能了。

香菱虽然是薛蟠的小妾,名义上算是宝钗的嫂子,但实际上香菱在薛家还在干着丫头的活。现在宝钗带她在身边,也是当丫头使唤的。宝钗的阶级观念分明,丫头在她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如今金钏儿。香菱是小妾也是半个丫头,身份也是低下的,这样的香菱和宝钗不是同一阶层的。别说宝钗本就不支持女子读书作诗的,就算支持,香菱这样的身份也是配不上她的。

你看她拒绝香菱,就是很直接的一句话,不要“得陇望蜀”,根本不做多余的解释,因为香菱的身份比不上,她不屑于和她解释,更不屑于教她。

宝钗好为人师,是为了自己的脸面,时时卖弄一番大道理,让人看到她的见识与才华。但教香菱这样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学诗,她觉得无法体现出的她自己的才华,在她看来香菱想学会作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她绝对不花时间去做对自己无益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宝钗不愿意教香菱,黛玉却非常乐意教香菱。

书中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香菱得了空便往潇湘馆中来。黛玉见香菱也进园来住,很是欢喜。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香菱一说想学诗,黛玉马上就说自己可以当她的老师。黛玉不怕香菱学不好,带累自己的名声,也不顾自己的身体刚好些,便不遗余力的指点香菱。

黛玉和香菱非亲非故,她为什么要如此尽力的帮助香菱呢?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黛玉感念于香菱的身世,同情她。黛玉自己父母不在了,寄人篱下,但至少还是外祖母家。而香菱呢,却是从小被拐卖,连自己的原籍在哪里都不知道,更别说家人呢。相比之下,香菱比黛玉更为可怜。所以黛玉由己及人,她对香菱是同情的,她希望在情感上可以给予香菱一些支持和安慰。

二是黛玉的心性和宝玉一样,欣赏美好的东西和人物。其中第六十二回中,香菱因和丫头们斗草玩,不料大家大闹中被推倒,弄湿了新穿上的红石榴裙。香菱非常懊恼和担心,宝玉却适时的出现,并让袭人拿了自己一样的裙子给香菱换下,解决了香菱的为难。

因为这件事,宝玉觉得很欣慰,因为宝玉一直很为香菱可惜,他说,“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 因而今日之举,宝玉觉得是意外的欢喜,就像他当初帮平儿理妆一样,都是一种自己终于能尽到了一份心的那份喜悦。

黛玉和宝玉心意相通,在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观点也是一样的。宝玉怜惜香菱,黛玉也一样。宝玉欣赏香菱,以自己能为她尽一点心感到欢喜,想来黛玉也是这样的。

黛玉并不是喜欢当老师,她只是很高兴自己能帮到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香菱的人品是她欣赏的,所以她非常乐意能给香菱提供一点帮助,学诗这事对黛玉本来又不难,举手之劳可以带给香菱一份安慰和欢喜,黛玉又怎么会拒绝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黛玉是个最真最纯的人,香菱其实也是这样人。她一心学诗,都快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而黛玉也是有求必应,不辞劳苦给予指点。后来香菱果然学会了作诗,也能和园子里的姐妹们一起联诗,在大观园拥有了一段幸福的时光,这些有黛玉的功劳。香菱纵然薄命,但有过这一段美好,也算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