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遇到有人问:宝玉到底爱不爱宝钗?

其实这是个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书中已经写得很明显:“怀金悼玉”,将钗黛并列写进同一首判词。这都表明,作者对她们的爱是平分秋色,各占一半。

只不过,都是爱,爱的性质却不同,对黛玉是怜爱,怜其病弱;对宝钗,则是敬爱,敬其才华,尤其敬其品德,敬仰之情,已达高山仰止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点,作者在书中多次隐晦地表达了出来,需细读才能发现。

第十八回,因为要迎接元春省亲,贾府从苏州买来十二个女孩子组成戏班,安置在梨香院。

在此之前,梨香院是薛家住着的,于是,书中出现一个细节:

那时,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

这个细节就是“东北”。

曹雪芹喜欢用春秋笔法,而且已经将之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所谓春秋笔法,就是微言大义,用一个不起眼的词语或句子,蕴含丰富的内涵,用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倾向,或褒或贬。

那么,这里说薛家搬到“东北”的房子居住,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东北,说是的方位,东北方,在易经八卦中,属于艮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艮,五行属土,在地理环境中代表山。

土的特性是厚德,所谓厚德载物,这也正是曹公对宝钗的定位:以厚德凝聚人心。

而山的意象就更丰富了。

首先,它代表稳重。

稳定是轻佻的反义,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做人都要稳重不要轻佻,稳重才能踏实。

宝钗进府不久,就因“稳重平和”深爱贾母喜爱,说明稳重正是她一个非常突出的性格特征。

然后,山又代表安静内敛。

要论安静内敛,我能想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王夫人,一个就是宝钗。

王夫人的安静内敛,固然和教养有关,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本性木讷,不会说话。

宝钗则不同,她博览群书,心思敏捷,无论是引经据典谈学术,还是讲段子增添情趣,她都能信手拈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宝钗大多时候是安静的,沉默的,这在热闹的贾府,显得很不合群。

因为贾母爱热闹,贾府便处处是欢声笑语,热闹的时节一个赶一个,然而我们很难在热闹的场合感受到宝钗的存在。

感受不到,不是因为她人不在,而是因为她一直保持着安静。

这就是山的特性,屹立在那里,你一转身就能看到它,但它从来不会以喧闹来博人眼球。

这个特性,带给人安定感和安全感,比如在贾府挣扎的几位缺爱女孩,都在一转身之际,感受到了宝钗的温暖,从而投入到宝钗的怀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山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特性,那就是山与人的关系。

高山耸立,俯瞰人类,将人类的一切尽收眼底。

宝钗正是如此,虽然她看起来从不融入贾府的热闹,但同时也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贾府的一切洞若观火,大事小情,就没有她不知道的,只是她藏着不说而已。

高山俯瞰人类,人类也仰望高山,所谓高山仰止。日久见人心,随着相处日久,宝钗的魅力,就像冷香丸的香气一样,慢慢地予人以熏陶。

我们知道,人类在遇到磨难时,最喜欢躲到山里,宝钗就是一座像庇难所一样的高山:湘云在贾府受冷落,躲进了宝钗的怀抱;黛玉因教养缺失失于检点,开始接受宝钗的教导;岫烟投亲却遇到了“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宝钗为她雪中送炭;王夫人遇急难之时,总是宝钗出手相助。

有理由相信,80回后,随着贾府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宝钗对贾府中人扶危济困的情节也会越来越多。因为书中表明了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的花草,“愈冷愈苍翠”,代表越遇到困境,越能激发宝钗的能量,她天生就是来助人摆脱危难的。

最后,山还代表着仁厚,孔子说过,“仁者乐山”,仁者,有着一颗宽厚仁慈的心,这正是宝钗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宽厚仁慈,不得不说她对黛玉的态度。

黛玉屡屡针对宝钗,冷嘲热讽,宝钗从不计较,反而在黛玉“失于检点”之时,及时伸出援手,拉了她一把,让黛玉如梦方醒。

正是因为宝钗的宽厚仁慈,给予了黛玉无限包容和关爱,才使得黛玉醒悟“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住在贾府东北方的宝钗,其实才是贾府最后的靠山,她扶危济困、收拾残局,给失家的孩子一个心理上的家,这正是作者曹雪芹先生所要表达的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