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三兄弟:树人、作人、建人,在写作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树人和作人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文学上各有自己的成就,建人的学术成就则主要在生物学的科普写作上。我因为所习是文学专业,在鲁迅研究上曾花过一些功夫,周作人的书,也读过不少。但对周建人的作品,却不曾关心。1960年暑假,与两位学生一起进行鲁迅研究访问,曾经访问过周建人,但所谈全是鲁迅的事,关于他自己,只问到鲁迅散文诗《风筝》中所提到的小兄弟之事,别的则一概未曾问及。后来看到写周氏三兄弟的书,内容也是以鲁迅为多,周作人次之,写到周建人,就没有多少笔墨了,与我所知差不了多少。直到最近读到周慧梅女士的大作《热风之外——周建人的生平与志业》,才对周建人有较全面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建人没有大哥二哥那样的留学经历,也没有他们在五四时期的文学业绩。他是个“留守儿童”——不是被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在家乡的儿童,而是被送走老大老二外出读书的母亲留在身边看守家园的幼儿。不过,他没有沉没自己,除了应付旧家族的礼尚往来以外,还自学英语,并选定生物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很早就开始写作。本地的《绍兴县教育会月刊》、上海的《东方杂志》和北京的《新青年》杂志等处,都有他的文章发表。不过他大量写作,还是1921年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他开始进馆时,是协助章锡琛编辑《妇女杂志》,宣传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因“新性道德”专号引起一番讨论,后转任《自然界》杂志主编,他的兴趣也转向科普方面,写了许多科学小品及生物学教科书,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热风之外》的作者周慧梅女士,曾受传主家属委托,负责搜集整理《周建人全集》,因而对于传主的写作情况非常清楚。据她的统计,周建人发表的文字有数百万字之多,书后所列《周建人著述年谱》,就有52页,成绩不可谓不丰。但为什么他的文名不彰呢?或者以为被他两兄长的声名盖住了。其实,两位兄长倒是很提携小弟的,鲁迅还为他的文集《进化和退化》写过《小引》,而且他所从事的科普写作与兄长的文学写作不在同一领域。倒是书中所提到的另一条材料,或者能够说明问题,那就是中央大学一批教授,以“中国科学运动协会”为基地而进行的活动。因为周建人不是“中大派”,而只是一个书店的编辑,所以他的作品不能引起重视。这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年夏天,与赵景深先生一起批改高考卷子,休息闲聊时,我问赵先生,你那时做了北新书局的总编辑,自己出了许多著作,已是个知名作家,为什么还要老远跑到复旦来兼课,那时还没有公交车,我看到你在一篇散文中写到等校车回市区之事,辛苦得很。赵先生笑嘻嘻地说:你们小青年,不晓得那时候的事。那个时候,作家、编辑的社会地位都没有教授高,我老远跑到复旦来,每周上两节课,拿不了几个钱,要的是教授这个名义,有没有这个头衔,社会地位是不一样的。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不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习,就无法理解当时的事情。

好在周建人不尚虚名,而且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后,即弃文从政,文名的大小,对他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吴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