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胰岛素适量分泌并正常发挥效应是机体维持血糖稳态的保障,包括基础胰岛素分泌(24小时持续性脉冲式分泌微量胰岛素)和餐后胰岛素分泌(葡萄糖刺激的反应性胰岛素分泌)两种状态,前者与空腹和餐前血糖有关,后者则与餐后血糖密切相关。而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即是针对餐后胰岛素分泌而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体在进餐后,其胰岛素分泌呈“双相反应”,响应于血糖水平升高而迅速触发,3-5分钟后即出现峰值,持续5-10分钟后逐渐回落至基线水平,持续时间较短,此过程也被称为“第一时相”,这一时相呈尖而高的分泌峰,主要来源于胰岛β细胞贮存的胰岛素释放,以迅速抑制内源性葡萄糖产生和餐后血糖的升高,并为第二时相分泌做好准备。

当第一时相的“预备释放池”胰岛素分泌完成后,动员“储备池”胰岛素即开始释放,也就是胰岛β细胞受葡萄糖刺激后,不断大量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这时胰岛素分泌再次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30分钟到1小时达到高峰,浓度为空腹浓度的5-10倍,直到刺激消失或血浆葡萄糖回落至基线水平,称为“第二时相”。

2型糖尿病首先表现为失去对葡萄糖刺激的敏感性,即第一时相的消失(没有胰岛素的急尖峰分泌);其次为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即胰岛素分泌没有像正常人一样在30分钟到1小时到达峰值,大多数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出现于餐后2-3小时,由此导致葡萄糖吸收高峰和胰岛素分泌高峰不能同步,造成餐后30分钟和1小时血糖失控,餐后2小时和3小时血糖又会迅速下降,以至出现低血糖,或反应性高血糖。

一些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的糖友,会选择服用促泌剂来改善胰岛素分泌问题,但临床疗效欠佳。我院糖尿病逆转中心长期临床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胰岛β细胞受损或活性下降、胰岛β细胞受体数目减少、胰岛β细胞休眠、胰岛素抵抗等原因导致的胰岛功能障碍,是引起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的关键因素。而促泌剂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前提,是患者的胰岛功能尚可,能够具备一定的分泌胰岛素能力,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一味依赖促泌剂,不仅会加速胰岛功能衰退,还可强化这种血糖调控不平衡问题。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问题,广州科大中医医院糖尿病逆转中心在临床中,多采用国家医药发明专利《仙鹤参芪中药系列配方》为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增加胰岛β细胞生物活性和敏感性,激活休眠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细胞受体数目增多,同时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恢复胰岛功能,缓解或消除胰岛素抵抗,由此改善C肽/胰岛素释放曲线,提前达峰时间,从根本上解决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问题。

最后,我们提醒已经出现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的糖友,在日常饮食方面应多加注意,为了让饮食适应自己餐后胰岛素分泌模式,可采用“汤、菜、肉、主食”顺序进餐,让碳水化合物吸收慢一些,同时采用多餐饮食,即3-4小时就可吃点东西,避免胰岛素分泌延迟导致血糖过低或诱发反应性高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