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写的美国档案中关于朝鲜战争的小故事没想到看的人还挺多,看到大家对这个感兴趣,就再说点关于长津湖的内容吧。在评论中看到有人说“美国的记录不能信,都是灭中国人威风,长美国人志气的。”那在写这篇时又相对应的查了下国内官方的资料。

先要说下,长津湖战役在美国也是被大肆宣传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纪念馆有长津湖战役纪念碑,几乎是韩国总统访美的固定打卡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美国电影界更是在朝鲜战争还没结束的1952年,就拍摄了描写美军陆战一师在长津湖的电影:“从地狱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美国会大肆宣扬这次战役,因为美国人认为这是一场伟大胜利。

原因是当时东线陆战1师在长津湖一带被志愿军9兵团分割包围,陆路后撤已经不可能了,而短时间内没有任何有能力的部队能赶过去援救该师,包括日本和美国本土,所以形势万分危急,美国的新闻媒体都认为该师可能要完蛋了。

杜鲁门总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甚至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出了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狠话。那时候全美国人每天看听广播、看报纸,关注着遥远东方冰天雪地中深陷重围的陆战1师的命运。

当陆战1师成建制地突破志愿军9兵团16万人的围追堵截,成功抵达东海岸的兴南港,接着又顺手撤走了近10万朝鲜难民时,对美国人来讲算是松了一口气,对美军特别是陆战队来说,认为这是其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是一个值得铭记的伟大胜利。

所以美军方为长津湖战役共颁发了17枚荣誉勋章,70枚海军十字勋章,是美国战史上为一次战役颁发勋章最多的一次。

相对于朝鲜战场二次战役时美国第八集团军在朝鲜西部的溃退,美国人在提及的二次战役时反而更多地宣传长津湖的战斗,认为陆战一师在已经被分割包围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最终成建制的突围成功,还带回了大部分重装备,是一场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美国军史中是这么评价长津湖战役的:“陆战1师从包围圈中后退,带着可以使用的全部装备,后送了伤员,保持着建制突围出去了。⋯⋯而志愿军9兵团的3个军都因参加长津湖作战受到损失而失去了作战能力,为了补充装备和整顿组织,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由此,“联合国军”在朝鲜能保持立足点还是必须放弃的危急时刻,避免了中国军队的12个师增援到第8集团军正面。”,美军司令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提到:他们是在绝对优势之敌的不断进攻之下实施了一次了不起的撤退。”

接下来再详细说说九兵团和美陆战一师的实力对比和最关注的第九兵团入朝时的装备和补给问题。

第九兵团当年是计划用来解放台湾的,所以其兵力配置和装备在当时的志愿军乃至整个解放军中都算最强的。

下属的3个军均为4师制。其中20军50569人,装备步枪13285支,冲锋枪3227支、轻机枪1021挺、重机枪152挺、迫击炮311门、火箭筒47具;26军48894人,装备步枪13504支、冲锋枪4353支、轻机枪932挺、重机枪209挺、迫击炮435门、火箭筒42具;27军50501人,装备步枪13448支,冲锋枪4413支、轻机枪1210挺、重机枪212挺、迫击炮494门、火箭筒68具;全兵团总兵力约15万人。

九兵团的主力27军那会儿更是傲的不行,入朝前的口号是:

“一条干粮带,从北打到南,一双解放鞋,解放全朝鲜”

但由于该军团是华东调来紧急赴朝,装备在军、师两级的野炮和榴弹炮运输不及,大多未能随同部队一块入朝,这让该兵团与美军在重火力上差距很大。

关于服装问题,国内电影里的宣传是因为紧急开赴朝鲜,还未换冬装,所以火车站的士兵把身上的棉大衣脱下来扔到军列上,实际上如果一个军队的后勤搞成这样是不可能也是不负责的。

真实情况是第9兵团北上时,全军已经按华东地区御寒标准换装了新棉衣。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率一些将领先行北上,途经北京时曾向在东北战斗过3年的萧华请教严寒情况下的保暖问题,并就冬装问题多次与上级电报沟通。

按原先计划,第9兵团应该在沈阳、梅河口作短暂停留,以补给东北标准的御寒衣物。但朝鲜东线战场形势变化,迫使该兵团不得不提前从辑安、临江入朝,致使诸多物资转运不及。为解燃眉之急,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于11月5日紧急动员军区机关干部和直属队,捐出641件棉大衣送给先期抵达的20军。11月8日,东北军区将准备发放给西线第13兵团的35090件棉大衣转交给第9兵团,后又紧急协调财政部,调来了10万件新旧棉大衣,各地也纷纷运来棉大衣应急。根据统计,到11月底,第9兵团后勤部签收的新旧棉大衣总计226661件。

因为对9兵团给予厚望,所以当时对九兵团的补给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抓的,从账面上看,总人数约15万人的第9兵团已经接收到了足够的冬季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从客观上看,首先是朝鲜1950年冬天遭遇到最低可达零下40余度的极度严寒天气,根据美军的记录,在当时的气温条件下,仅有棉大衣远远不够,必须有绒衣绒裤、特别是手套、棉帽和棉鞋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在室外手脚和头部非常容易冻伤。

其次虽然棉大衣在11月底已经顺利交割给9兵团的后勤部门,但20军、27军、26军已分别于11月7日、12日、19日跨过鸭绿江,向前线开拨。而当时美空军的封锁让9兵团后勤部未能将领到的棉大衣全部及时下发到前线指战员们手中。

而从主观上讲,当时为了能迅速包围美军不影响行军速度,许多已经领到棉大衣的指战员为了多带弹药和干粮,竟将棉大衣留在了留守处。

如20军60师在跨过鸭绿江前,因为将全师的大衣、背包留在了辑安,结果出动第1天仅1个团就冻伤了700余人。

从临江入朝的27军基本人人发到了棉大衣、棉鞋、绒帽,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寒区标准的冬装。但该军过江前将其中的绝大部分留在临江留守处,结果出国首日就冻死2人,冻伤500余人。此后,部队白天黑夜均在野外行军、宿营,沿途几乎每晚都下雪,衣物经常透湿,难以烤干,冻伤者与日俱增。

更重要的是粮食和副食供应的严重不足,让前线将士无法摄入足够的热量御寒,加剧了冻伤所带来的伤害。

按战前后勤部门测算,仅仅保障1个军的粮食供给就至少需要150辆汽车。志愿军后勤第1、第2、第3分部入朝时的735辆汽车,至11月12日就有315辆被敌机炸毁,另有20余辆因车祸损毁。运力的严重不足,导致第9兵团各部队只能时断时续地收到不到需求量46%的给养,大部分时间只能靠随身携带的,以炒面、炒米、炒黄豆为主的干粮维持生命。在长津湖之战中,许多部队都出现过断粮现象,最长的完全断粮间隔长达3天之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不得不靠挖取路边田地里无人收获的土豆充饥,而不是电影里描述的后方送来的补给食物是土豆。

再回过来看9兵团的对手美国陆战一师的情况。

美陆战1师编制人数约2.5万。长津湖之战时,因其师属第1海岸营、第1水陆两栖车运输营、以及陆战第11炮团所属的1个114毫米多联装火箭炮连留在兴南港,以及在此前战斗中遭到的伤亡尚未得到补充,该师实际参战人数约1.8万人。

虽然从人数看,最开始交手的9兵团第20军、27军对美陆战1师就有将近5倍的人数优势,但美陆战1师的火力却强于整个第9兵团。

其师属陆战炮兵第11团下辖4个炮兵营。第1、2、3营各装备18门105毫米榴弹炮,第4营装备18门155毫米榴弹炮。师属第1坦克营装备63辆M26重型坦克,6辆M4中型坦克,2辆M24轻型坦克2辆,合计71辆。

每个陆战团下辖3个步兵营和1个重迫击炮连(装备12门107毫米迫击炮)、1个反坦克连(12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5辆 M4A3E8型坦克)。每个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和1个火力连(装备4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12挺12.7毫米M2HB重机枪)。每个步兵连下辖3个步兵排和1个火力排(装备4具89毫米火箭筒、2门81毫米迫击炮、6挺12.7毫米M2HB重机枪)。每个步兵排下辖3个步兵班和1个火力班(装备2具89毫米火箭筒、3挺BAR勃朗宁轻机枪和1挺12.7毫米M2HB重机枪)。每个步兵班配备10支M1“伽兰德”自动步枪和2挺BAR勃郎宁轻机枪。班、排长配备M1卡宾枪,连长以上军官配备M1911A1型自动手枪。

陆战1师还有一个和其他美军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全部是志愿兵,没有一个征召兵,所以几乎全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战斗力比其他美军部队要高出一个档次。

而从9兵团当时的进攻部署看,显然是轻敌了。最初计划是一次出动第20军、27军2个军的兵力把美陆军第一师分割成三段加以围歼,第26军做为预备队在后方待命。但真正交手后才发现,即使不考虑美军的空中支援,仅美陆战一师的地面火力强度就远超了整个9兵团的火力。

下面就是双方战史中关于长津湖之战的一些细节内容,因为和国内许多媒体宣传的不同,我特意花了很长时间去核对国内相对应的资料。

首先说整个长津湖之战,惨烈而艰苦,对战场上双方人员的精神压力都极大,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

根据美国记录,至少有两个战场上士兵精神失常的案例。

一例是美陆战一师7团1营当时曾在志愿军身后打了一次穿插,在穿插过程中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和被对手发现的压力,再加上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其中一名士兵精神崩溃了,大家不得不把他绑在担架上,次日清晨大家发现在担架上悄无声息的死去。

陆战7团E连的一位军医则是在被58师围攻下竭隅里时,精神崩溃疯掉了,大喊大叫并把自己关在一个帐篷里,向任何靠近的人开枪,最后不得不将其击毙。

这里说下前面提及的那个在志愿军身后搞穿插的事情。

美国人认为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斗中最凶险的时刻当属长津湖畔的死鹰岭激战。

该战斗爆发于11月27日夜晚,也是志愿军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向美军发起全面进攻的时间。当时美陆7团F连(加强连)负责守卫德洞山口——美军后撤必经公路上的一个制高点。

德洞山口(Toktong Pass),当地朝鲜人称之为死鹰岭,据说因为高海拔和极度严寒,老鹰飞跃山岭时都会冻死,故得此名。志愿军59师11月27日当夜派175团占领死鹰岭以西公路沿线各高地,177团2营占领死鹰岭以东西兴里附近阵地,177团1营和3营占领公路以南死鹰岭1519和1563高地,但1营和3营的攻击却失利了。

把守关口的陆1师F连在这里硬怼志愿军两个营6倍于己兵力的强攻。从11月27日夜起,一直打到12月2日与陆7团1营汇合,F连寸土未丢。后来根据这五天五夜的战斗细节,美国人出了部专著 "The Last Stand of Fox Company" 讲述F连这五天五夜的战斗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战志愿军虽兵力占优,但火力落后,仅有迫击炮的支援。而F连除了本身火力强大外,还有数公里外下竭隅里的一个105榴炮连提供重炮火力。此外,白天还有航空火力支援。美军弹药补给均通过空投进行。

经过此战,防守的F连伤亡180多人,其中阵亡32人,7名军官有6人负伤。下面是美军战后统计的阵亡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美军为了支持坚守的F连,还兵行险着,安排陆7团1营用志愿军惯用的战术穿插打了志愿军进攻部队一个措手不及。虽然奔袭距离并不远仅十来公里,但却是雪夜酷寒中的山地越野,突入到志愿军阵地后方发动攻击打垮了志愿军的进攻,这一战不但打出了两枚代表美军最高荣誉的国会荣誉勋章,更是把志愿军的一名营级指挥官打得彻底崩溃,畏战逃离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战斗的结果是陆7团1营营长Davis中校表现耀眼,用志愿军拿手的战术击败对手,在战役还未结束的12月7日,就擢升为陆7团副团长,不久获得了代表美军最高荣誉的国会荣誉勋章。此后仕途畅通,一路做到了陆战队四星上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进攻死鹰岭的失败,让美陆战一师军可以顺利从下竭隅里撤出。而宋时轮对此火冒三丈,在战后团以上干部战役总结会上当众把那个逃离的营长枪毙。

除了这个情况,27军243团3连也出了问题。

当时243团的任务是沿路阻击陆战1师的撤离,其中先赶到的243团1连在道路北侧打的不错,甚至摧毁了数门美军的门155榴弹炮,但自身伤亡也很大。而随后赶到道路南侧的3 连在这种情况下,连长指导员竟然消极畏战,在前线开起了民主生活会,经商议后竟然没有对撤退中的美军发起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悲惨的还是26军88师263团的遭遇,当263团按计划赶到预定的阻击地点后,发现公路积雪上有清晰的车辙印,263团团长误以为美军已经提前通过,于是团长决定下山沿公路追击。 就在部队下山过公路的时候,遇见了美军殿后冲出来的M26潘兴坦克。而在长途奔袭行军的情况下,263团的迫击炮和重机枪等重武器是拆开运输的,结果是轻装步兵遭到美军坦克的碾压和射击而没有反击的能力,部队伤亡惨重,一个主力团还未与美军实际接触就失去了战斗力,战后团长被撤职。

最严重的一个事件,是根据美国档案记录,在1950年12月6日美军开始撤出下竭隅里时,负责殿后的陆一师5团为了扫清后撤时的威胁,在空军的配合下集中火力攻击下竭隅里东山地区,而守卫东山的一只志愿军部队约一百多人竟然杀死了他们的军官后主动向陆5团2营投降。更为悲惨的是这些投降的志愿军战俘,并没能活着走出长津湖地区。根据美军记录,在12月6日夜里,后撤部队在行进中同另一只志愿军部队发生激烈交火,双方激战时,进攻的志愿军向公路上押送的战俘喊话。于是战俘们开始四散逃跑,接着两方的火力都射向了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美军提及的投降事件,未从我能找到的国内史料中查到直接佐证,但查到的资料中也有提到在五次战役时,出现过志愿军连长带部队主动投降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怎么说,长津湖战役后9兵团伤亡惨重,也未能完成原定的歼灭美陆军一师的任务,所以战后第9兵团向军委作出了检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双方的伤亡情况,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总结》中记载:20军牺牲2963人,战伤5539人,冻伤11468人;26军牺牲1674人,战伤4488人,冻伤7945人;27军牺牲2667人,战伤4035人,冻伤11319人。战前总计15万人的第9兵团减员52098人,减员率34.7%。其中有30732冻伤,占该兵团战前人数的20%,占第9兵团减员总数的5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军承认陆战1师在长津湖战役期间共计阵亡604人,伤重而亡114人,失踪192人,战斗负伤3508人,另有7313人冻伤,共计减员了11731人。以该师实际1.8万余人的参战人数计算,减员率高达65.2%。其中冻伤占陆战1师参战人数的40.6%,占该师减员总数的62.4%。

除了陆战1师的伤亡,美军承认美7师中在新兴里伤亡超过了2670人,编入该师中的韩国兵战斗伤亡1602人,其中第31团战斗群基本被歼。美3师、美海军航空兵、英军以及在咸兴地区掩护美10军上船撤退的韩军第1军团共计伤亡、被俘1805人。

此战后两方的最高指挥官都退出一线,说明两国高层都认为高级指挥官的指挥上问题比较大。东线的美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在长津湖后被安排去军校教书,然后就退役了。陆1师师长则认为表现出色在战后晋升为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