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不仅有呆萌的标签,它还有许多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旅韩回国的大熊猫“福宝”,近日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正式与公众见面。观看大熊猫的直播或小视频,因为“充满治愈感”成为不少人的放松方式。然而,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不仅有呆萌的标签,它还有许多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秘密”。

生存于“过渡地带”免遭灭绝

大熊猫在举手投足间有一种慵懒和松弛感,萌化了众人。然而,它在地球上生存了800万年以上,是不折不扣的活化石。

大熊猫的历史源远流长。巧合的是,中国大地上最早的熊猫和元谋人几乎诞生在同一个地方。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大熊猫成员“始熊猫”,其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可见,大熊猫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强者,许多同时代的动物都已灭绝,它却顽强地存活至今。

现代大熊猫主要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大多为四川、陕西、甘肃等省的山区。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专家看来,大熊猫生活在一个“过渡地带”,助力了它的生存繁衍。

这个过渡地带,就是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往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过渡的地带。它在历史上有许多奇妙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冰期进退的影响。

青藏高原东缘的冰川属于山岳冰川,在冰期时不会像南极一样,其陆地被大量冰雪覆盖,对物种造成毁灭性破坏。大熊猫和一些物种可以随着冰川“同进退”,并不会影响其生存。所以,在四川西部的山地中保留了许多被称为“活化石”的动植物类群,比如大熊猫、金丝猴、红腹锦鸡等动物,以及珙桐、红豆杉、连香树、独叶草等植物,它们都是珍稀物种。

让动植物在冰期免遭灭绝的幸运之地,有个专业名词叫“生物避难所”,这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大熊猫正是在这样的福地中经受住自然考验,生生不息,一代代延续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旅韩归国大熊猫“福宝”于本月12日公开亮相。

从食肉变成了“吃素”

在地球上存在了800万年的大熊猫,为了更好地生存,不断改变自己。其中最大的改变,是从食肉变成了“吃素”,如今,大熊猫99%以上的食物是竹子。

早期的大熊猫有锋利的犬齿和裂齿,但它们不如老虎等其他肉食性动物那么凶猛而矫健,长此以往,肉食来源不够,只能想办法寻觅其他食物,慢慢地演变成了植食性动物。

研究发现,大熊猫在演化过程中丢失了可帮助动物分解肉类中蛋白的消化酶编码基因和味觉受体蛋白质编码基因,这使得它们无法感知肉类氨基酸带来的美味。也就是说,竹子和肉的味道对它们来说没有任何差别。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曾在相关纪录片中介绍,大熊猫变成竹子专食性动物后,在遗传、形态、行为上,有了许多为适应吃竹子而产生的变化。比如,演化出了第六指,也叫伪拇指,这样更加便于抓握和操作。

“懒”也是大熊猫在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生存,大熊猫进化出了超低代谢率,以适应竹子带来的超低能量获取率。大熊猫的能量代谢消耗很低,比考拉还低。相比其他同体型的动物,它的肝脏、大脑、脾脏等器官是缩小的,这样可以节约能量的消耗。

大熊猫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进食竹子,才能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保证机体正常活动。比如,一只体重100千克的成年大熊猫,每天要花12至18小时进食,基本上处于“吃了睡、睡了吃”的状态。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的研究表明,成年大熊猫在摄食竹叶的季节,每天可摄入竹叶10公斤,约为体重的10%;在摄食竹笋的季节,每天摄食量最高可达38公斤,约为体重的40%。熊猫宝宝可谓正宗的“吃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长隆三胞胎大熊猫迎来九岁生日。

罕见的棕色熊猫在秦岭

你知道吗?熊猫的色彩不只有黑白色,还存在比较罕见的棕色熊猫。

今年5月,陕西省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从布设在野外的红外相机中,捕捉到一只健康成年棕色大熊猫在雪地中悠闲踱步的身影。这是该保护区继2018年3月后,时隔6年再次拍摄到的棕色大熊猫,也是秦岭地区第11次发现野生棕色大熊猫的踪迹。

熊猫界为何出现了棕色系熊猫?目前,已知的棕色大熊猫主要出现在中国秦岭山脉地区。这种颜色的熊猫被认为是秦岭大熊猫的一个亚种,与四川大熊猫(黑白相间的大熊猫)不同,秦岭大熊猫的胸斑和腹毛呈现暗棕色和棕色。

专家推测,棕色大熊猫的出现可能与地理条件有关,比如土壤、水源及地理气候条件等。因为影响熊猫毛发色素合成的微量元素在秦岭地区的土壤、水源中含量异常,从而影响了它们毛发中黑色素的合成。也有观点认为,棕色大熊猫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但这种突变在自然界中发生的概率很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仔”是全球唯一一只被圈养的棕色大熊猫。

据记载,我国首只棕色大熊猫于1985年被发现。当时,研究人员在陕西佛坪县海拔1200米的河谷中发现它时,它已奄奄一息。后经诊断,这只熊猫患有肠炎,它的耳朵、眼圈和四肢的毛发是红棕色的。大熊猫研究学者给它取名“丹丹”,“丹”有红色之意,又与“单”谐音,意为独特。

目前,棕色熊猫的“顶流”是秦岭四宝科学公园的“七仔”,它也是全球唯一一只被圈养的棕色大熊猫。2009年11月,七仔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牌坊沟一带被发现,它是一只极其罕见的棕白色大熊猫。有意思的是,七仔的后代“秦华”和“八仔”,均未遗传到父亲七仔的棕白色,它们都是黑白色大熊猫。

熊猫当上“外交使者”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它不仅是珍稀的动物,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早在先秦时期,《山海经》《诗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大熊猫的记载,称之为貔貅、驺虞、白豹等。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白罴走山冈”的诗句,赞美大熊猫的风采。宋代画家刘宋辉绘制的《白罴图》,是现存最早的大熊猫绘画作品。

在中国,大熊猫当“外交使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被作为国礼转赠他国,以增进中外间的友谊和合作。

史料记载,大熊猫的“使者”身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85年。武则天曾将两只大熊猫赠送给日本的天武天皇。新中国成立后,熊猫外交经历了从赠送、租借到合作研究等几个阶段。

然而,随着濒危物种保护需求的提升,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取消了向国外无偿赠送大熊猫的方式,转而采取科研合作模式。大熊猫及其后代虽然身在海外,但所有权仍属于中国。

这种模式下的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不仅在繁殖、生理、疾病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更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重要信息。

比如,旅居海外的大熊猫“托维”,在墨西哥出生并存活下来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的行动中。

(文内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