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涵盖了来自三江源索加—曲麻河地区藏羚羊迁徙的完整路线,这条路线,穿越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是所有已知藏羚羊迁徙路线中保护难度最大、但保护得最为严格的一条路线。通过长期对这里的跟踪调查,科学家们对藏羚羊迁徙有了更多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2020年7月7日在可可西里卓乃湖区域拍摄的两只藏羚羊,后面的山坡上有大群觅食的藏羚羊。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藏羚羊迁徙是世界上最为恢弘壮观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每年5月到8月,来自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雌性藏羚羊会集结成群,前往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卓乃湖、西藏羌塘色吾雪山等产仔地集中产仔,然后再带幼仔原路返回,完成迁徙之旅。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民认为,藏羚羊迁徙是特殊科学问题,它不似鸟类迁徙、昆虫迁徙或者非洲草原动物迁徙,“藏羚羊物种本身的特殊性及生存环境的特殊性使其研究存在很大困难”。

关于藏羚羊远距离迁徙产仔的原因,学界有过很多猜想。比如,有学者认为,迁徙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越冬地的食物资源压力;还有学者提出,藏羚羊异地产仔是为了躲避固态降水相对丰富的地区,从而提升幼仔的存活率。

“上述猜想都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青藏高原上有很多野生动物都和藏羚羊面临相同的环境变化和生存挑战,它们也有非常强的运动能力,为什么只有藏羚羊形成了季节性的迁徙行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5月27日,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五道梁地区迁徙。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从最初作为研究生跟随导师,到如今成为团队负责人,连新明已在青藏高原研究、观测藏羚羊种群23年,他和同事们基于长期的监测和研究结果提出猜想:藏羚羊迁徙是环境变化、行为习性等多因素促成的,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季节性迁徙已经成为部分藏羚羊种群的集体记忆。

连新明说,大约8500年至4000年前,青藏高原存在一个全新世大暖期。当时,森林、灌丛植被由南向北整体推进至可可西里苟鲁措一带,不善爬坡、不喜高郁闭度丛林环境的藏羚羊种群的栖息地就被压缩到青藏高原北部海拔较高的狭长地带,这是迁徙的起源,“我们观察到,除了交配季,藏羚羊的雌雄个体是分开集群活动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雄性藏羚羊没有迁徙的习性”。

截至目前,关于藏羚羊迁徙的原因仍没有定论,但学界对藏羚羊保护成果、种群恢复效果高度认可。

“人为优化迁徙路线是保护措施之一。”吴晓民说,青藏高原藏羚羊迁徙通道已拆除部分可能影响藏羚羊安全通过的网围栏,也有地区实施了藏羚羊栖息地的移民搬迁,青藏铁路为藏羚羊设置动物通道,这些措施都在尽量降低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干扰,使藏羚羊迁徙顺利往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5月27日,藏羚羊在可可西里五道梁地区通过青藏公路。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与此同时,科学家观测到藏羚羊种群对人类活动的适应性也在不断增强。吴晓民说:“十年前观测藏羚羊,它们往往来回徘徊、尝试两三天才能通过青藏公路,而现在,最短十多分钟、长则几个小时就可以顺利通过。”

数据显示,我国藏羚羊野外种群数量,已经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6万到7万只,恢复到现在的30万只左右。连新明说:“毫无疑问,藏羚羊保护是人类参与物种保护最成功的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