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省报名捐献志愿者达15万人,近三年半捐献量猛涨

新快报讯 温热的血液从一个人的手臂缓缓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过滤”后,一部分再缓缓地流入到人体内;另一部分则过滤出“造血干细胞”——一份能延续血液疾病患者生命的“种子”。

6月26日上午,广州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三名广东志愿者成功完成了这样的采集过程,捐献出广东的第1998份、第1999份、第2000份非亲缘造血干细胞,为三位血液病患者延续生命。

据了解,从2001年至昨日,广东造血干细胞捐献数量累计突破2000例。中华骨髓库广东造血干细胞库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救助。

“希望我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能够帮助到受捐助的病人,希望受捐者康复后能回归正常生活,继续把爱传下去。”第2000例捐献者、广州医生戴振源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6日三位志愿者实现捐献造血干细胞义举。他们分别为戴振源(左)、文萍(中)、陈浩(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位的同事探望戴医生。

闪亮的人

等待多年终于迎来“被需要”时刻

“从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那天起,就时刻准备着,为采集保养好自己的身体。”第2000例捐献者是31岁的戴振源,他是中山三院的儿科医生。他诊治的对象是罹患血液病的儿童患者。“小患儿造血功能异常,当医生的都了解他们的痛苦,更知道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要性。”在戴医生身边,医院同样有许多同事都登记了资料,成为“广东库”(以下用此代替中华骨髓库广东分库)志愿者。

“我最幸运,配型成功了!”那是今年4月某天的上午8点。戴医生刚下夜班,就收到广东库工作人员通知:“一位患者成功匹配到您的高分辨配型血样。”那一刻,戴医生瞬间忘却疲惫,兴奋了起来。

实际上,戴医生2022年登记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这一年,他和同事希望鼓励病区的白血病小患者勇敢打针、吃药、做骨穿,成立了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叫“勇气勋章颁奖礼”。“我们一边为宝贝们盖‘勇气章’、集章换礼物。同时也在讨论:除了救治、鼓励和安抚,还能怎样为孩子们做点事?于是大家就想到,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戴医生所指的“登记”,程序其实很简单。“当一个人去献血小屋捐血,填写志愿者表格,该次献血,就会多抽8毫升血样,就入库了。”

从血样“入库”,到实现捐献,戴医生等了大约1年半,而匹配成功的一刻,则随时到来。他为了这一刻,不断调整身体状态:“入库时,我比较瘦,血站工作人员提醒我,体重过低可能会影响采集质量。于是我为了提升自己体质,也为了未来顺利采集干细胞,日常经常摄入膳食纤维和蛋白质,体重从86斤增重到102斤。”

三名捐献者中,还有22岁年轻女士文萍。她除了经历同样“入库”流程,还专门为本次采集捐献,从惠州赶到广州。“既然说好要捐献,地域距离不是问题。哪怕下大暴雨,我一样会准时‘赴约’。”

他们所捐的造血干细胞,将往何处去?三位志愿者亦充满期待。“因为供体和受体之间有‘双盲’原则,我大约知道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会送去川渝地区,用到一名重型血液病孩子身上。”文萍一脸期待,这颗“种子”能顺利开花。

闪亮的数据

近三年半达成“第二个”千例

“一份成功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不仅能拯救一名患者的生命,更能拯救一个绝望的家庭。从1到2000,2000份爱心的汇聚,为2000个家庭送去希望。”中华骨髓库广东管理中心主任吴梦晴介绍说。她昨日与广东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史先东、广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张青蕾等一同到采集点慰问志愿者,见证“爱心节点”。

众所周知,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临床上根治白血病、重症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要成功进行移植,关键在于捐献者和患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必须相合。仅有少数患者能在同胞兄弟姐妹中找到相合的配型,大多数患者需要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寻找配型相合的捐献者。”

吴梦晴介绍,2001年8月广东省实现第1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2020年12月实现第1000例捐献,2024年6月实现第2000例捐献。“从数字呈现的情况来看,广东用20年实现了第一个1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二个1000例却在近3年半内飞速达成。”背后的原因是近年群众奉献大爱意识提高,越来越多像戴振源一样的登记者“入库”。同时,他们的单位、家庭亦十分支持这份宝贵的捐献意愿。

据统计,截至目前,广东省报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达15万人,捐献造血干细胞2000例,库容使用率1.3%,年度捐献量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捐献总数及库容使用率均居全国第一。

同时,省红十字会着力加强捐献服务体系的建设,省一级成立管理中心,21个地级市依托当地红会和血站建立工作站,设有176个报名采样点,形成无偿献血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协同共进、联动共推的工作模式;在广州、深圳、东莞、汕头等地认定了七家定点合作采集医院,为捐献者就近捐献、奉献爱心提供便利。

闪耀的新生

感恩“无名英雄”,加入爱心接力

新快报天天公益报道的大病求助个案,亦印证了近3年半捐献量“提速”达成的现象。有为数不少的受助对象通过实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摆脱了重型地中海贫血、白血病、重型再生性障碍贫血等血液疾病。

1个月前在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入仓”移植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小振锋便是近期的一员。由于家境属于低保户,为他治愈重型地中海贫血,切断输血依赖的心愿,父母这一盼就等了10年。“等了10年了,2024年终于等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孩子移植的当天,正是广东库工作人员亲自送造血干细胞到医院的。他们还给孩子带去一只小黄鸭,鼓励他:‘加油鸭’!”

回忆移植过程的种种,振锋妈妈感慨万千。今年6月20日,振锋体内那份“生命种子”成功开启造血功能。由于各项指标情况不错,他已经离开移植仓回到出租屋,接受进一步抗排斥治疗。

“最感激的,便是那位捐献者。但只用‘谢谢’二字,已经不足以表达感恩。”小振锋在移植仓也一直追问,那位“英雄”是谁,还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志愿者,传递爱心。

长年在广州开展血液病儿童家庭大病救助志愿服务的“广东好人”黄明贵告诉新快报记者:“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无论成功捐献的,还是已登记未捐献的,都投身到无偿献血、无偿造血干细胞捐献以及无偿人体器官捐献等‘三献’倡导行动,有着许多模范故事。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许多经历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康复者及其家庭,亦投身到志愿服务中,不断传递爱。”

[链接]

登记“库容”仍需继续扩增

据广东省红十字会数据,目前全国中华骨髓库库容量超过345万人份,有17800多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患者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爱心树。

广东是重症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区,白血病的发病率也高,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需求量大。“虽然广东省分库已拥有15万人份志愿捐献者资料,但还满足不了临床患者的移植需求。为了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救助,还必须继续扩大库容量。”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虽然不少市民认同造血干细胞捐献,但对于采集过程会否影响健康、疼不疼有着种种疑问。

戴医生、文萍和陈浩三位捐献者一边“亲测”一边不约而同表示:“很轻松,完全不是大家想象的‘抽骨髓’。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即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6月26日中午时分,三位志愿者相继完成了4小时的采集流程。“两个陌生人之间来之不易的缘分,希望病友们能坚强治病,并相信未来一定能等到为他们点亮生命烛光的人。”文萍感触地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粤红 周晋安 甄晓洲

■图片:受访机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