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进入6月中旬以来,气温骤升,最高气温连续到达38℃,宣告了北京高温天气的到来。这个时候,对人体伤害最大的是什么?是高温中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如其来的高温天气,预示着每年的酷暑天气即将来临。在烈日炎炎下,有工人冒着酷暑辛苦工作,挥洒汗水;也有利用假期到处旅游的家长和孩子们。对这些在户外工作或旅游的人来说,预防高温中暑,是最重要的问题,否则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2023年曾报道过北京某导游中暑不幸离世的消息,引起人们对高温中暑的广泛关注。现在高温天气即将来临,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什么是中暑,它有哪些分类?

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简而言之,就是身体不能耐受高温及湿度较大,体内产生的热量多于散去的热量,从而造成身体热量蓄积,体温上升,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如不及时处置,可能发展为昏迷、四肢抽搐,甚至多器官衰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暑的主要人群有哪些呢?

1.婴幼儿及65岁以上老人

2.超重或肥胖人群

3.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人群

4.高温天气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活动的人群,例如户外体育运动、军事活动、户外旅游、户外工作(环卫工人、工地工人)

5.高温天气饮酒者

6.高温天气服用影响散热功能、减少出汗的药物的人群,例如抗组胺药物、抗胆碱药物等

中暑的症状有哪些?

先兆中暑,表现为在高温下,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眼花、恶心、耳鸣等,或伴有体温升高。如转移至阴凉地方,及时通风补充水分降温,短时间可以恢复。

轻度中暑则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持续加重,体温可以上升到38℃以上,并出现面色潮红或脱水症状,皮肤灼烧。及时处理,数小时可以恢复。

重症中暑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热痉挛、热衰竭及热射病。

热痉挛,多见于青壮年,多表现在高温下运动、训练时,或过后出现间歇性、短暂性肌肉抽搐,一般3分钟左右。与大量出汗后,只补充水,未及时补充盐分,体内大量缺纳有关,此时常常无体温升高。

热衰竭,多见于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多出现多汗、疲惫、乏力、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血容量不足等一系列症状。此时体温升高,但是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热射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

它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 ( 如谵妄、惊厥、昏迷 ) 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

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非劳力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等)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而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参训指战员、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旅游者等。

患热射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人群普遍易感,易感因素[1]有以下情况:

1.经典型热射病(非劳力型热射病)的易感因素包括:

①基础疾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少汗症、严重皮肤疾病等;

②年龄:如老年人、婴幼儿;

③防暑意识不足:如因节俭选择不开空调、泡温泉或蒸桑拿时间过久等;

④脱水:老年人体内水分含量低,易脱水;

⑤超重或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或<18.5;

⑥户外劳作:如外出干农活等;

⑦药物影响: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如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⑧特殊人群:如孕产妇、卧床需要他人照顾的人群;

⑨居住环境:高温(湿)、通风不足或条件差;

⑩强烈的太阳辐射:连续数日高温天气、突然升温≥ 5~10℃等。

2.劳力型热射病的易感因素包括:

①潜在疾病:体能训练前存在急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发热、腹泻等;

②体能与训练强度不匹配:难以完成训练任务;

③睡眠不足:体能训练前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

④脱水:训练中补水不足;

⑤超重或肥胖;

⑥缺乏热习服:未在相同的热环境下进行适应训练;

⑦热负荷过重:热指数(体感温度)大于33容易发生中暑,可能发生热射病;热指数大于40容易发生热射病 ;热指数大于51十分容易发生热射病;

⑧强烈的太阳辐射:太阳直接辐射;

⑨安排的体能任务过重;

⑩作业或工作中途休息时间不足

⑪作业或工作中饮水过少;

⑫不应选择每天较热的时间段作业,如12:00~14:00 ;

⑬出现轻症中暑症状未引起重视,仍继续作业。如何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喝清凉的水、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避免饮用过多的咖啡或酒精类饮品。

第二,烈日当空,中午的阳光可是“热情似火”,所以尽量避免在中午和午后高温时段(12:00-16:00)长时间暴露在户外。若必须外出,请选择早晚时段。寻找凉爽的地方休息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做好出门的防护,戴帽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头部。选择透气性好、色彩浅的衣物,减少体内热量积聚。可以使用遮阳伞、太阳镜等工具,有效减少紫外线直射。

第四,饮食宜清淡,不要暴饮暴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最适合。在高温天气下,减少摄入高热量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等易消化食物。摄入过多的蛋白质,需要更多的水分进行分解、消化。

第五,对于许多像快递员、交警、医护工作者、外卖小哥、环保工人等等暴露在烈日下辛勤的劳动者,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工作时间规划、工作强度要适度。而对于夏季旅游者来说,一定要提前做好攻略,查看当地的气候条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病。

一旦出现中暑现象,如何紧急处置?

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经过现场救护,基本可以恢复。

第一步,迅速脱离现场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地方,并将患者平卧,解开衣物散热。

第二步,快速降温。用凉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全身,同时扇风散热。

第三步,给予饮水,或电解质饮料,补充身体水分,保持电解质平衡。

如果经过休息后,症状仍然无缓解,立即送医院急诊科进行抢救。

医生提醒:预防大于治疗。暑期在户外活动时,要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地点,高温高湿天气,最好在凉爽的室内活动;穿着轻薄、宽松、浅色透气衣物,当我们需要在高温环境工作、游玩时,就要保持身体健康、做好时间规划、防晒物资准备及补水及补充电解质保障,防治中暑发生。

文字|疾控唐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