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松江在演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保(左)在制作韭菜包子。 夏吾交巴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衍良(左一表演者)在演出。 钟世明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福利(中)在表演民俗节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定海在表演钱棍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贤康(倒立者)在表演。 王玲玲摄

“库木勒节”传承达斡尔文化

■ 吴松江 黑龙江齐齐哈尔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研究会副会长

我今年55岁,是达斡尔族,目前担任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研究会副会长、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学会梅里斯分会理事长,主要工作是研究达斡尔族历史文化。

300多年前,达斡尔人从黑龙江流域南迁至嫩江流域,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及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迁徙途中缺少食物,恰好祖辈们看见马儿争着啃食江边的青色蒿草,就采摘了一些用水煮着吃。这些青色蒿草虽然味道微苦,但是吃起来却很特别,达斡尔人将其称为“库木勒”。

“没有江河的地方,达斡尔人不安家;没有流水的地方,库木勒不发芽。”记得小时候,每年江边草原泛起点点青绿时,我便和朋友们提着篮子去采摘“库木勒”。

1987年,生活在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老人们在一次聚会中回忆起曾经苦难的生活,认为是“库木勒”拯救了达斡尔先祖,使民族得以延续,便提议举办一个活动来纪念。于是,当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附近的几户达斡尔族家庭以郊游的形式在梅里斯南边的小木桥边举办了第一届“库木勒节”。

随后几经发展,“库木勒节”近乎囊括了所有达斡尔族的文化体育形式——有“哈库麦勒”歌舞、“乌钦”说唱等文艺表演,曲棍球、摔马跤、拉棍、颈力等体育项目,还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和香气四溢的柳蒿芽汤、稷子米饭等美食。现如今,“库木勒节”规模逐年扩大、形式越发多样、影响力持续提升,从最初几十人参加发展到现在十数万人共襄盛会。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通过口述和民俗活动、传统歌舞等来传承历史。因此,“库木勒节”成为达斡尔族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活态见证。

如今,“库木勒节”已成功举办37届,不仅深入达斡尔人心中,也成为传承达斡尔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报记者 郭晓龙采访整理)

“哇哇西节”承载家乡情感

■ 公保 青海黄南 村民

我今年70岁,来自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东加村。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青海藏族传统的“哇哇西节”,不仅与端午节同日,而且具有相似的民俗活动,是汉藏文化融合的体现。

前段时间,今年的“哇哇西节”如约而至。早上6点,我提着水桶,来到离村最近的河边取水。回家时,我折了一根柳树枝,用它代替沙枣花插在门口,开启了“哇哇西节”的序幕。早晨,家人用我取来的河水洗脸、洗头,并用来做饭,寓意着祛病消灾。

尽管“哇哇西节”不算隆重,却是一个参与率极高的节日,且与美食密不可分。其中,韭菜包子是最主要的美食,是村民情感的纽带,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当天,我爱人在自家的菜地里割了一箩筐韭菜,洗净切成小片;为了增加韭菜包子的口感,还掺了一些牛油,并将这些新鲜的韭菜拌成包子馅。我在旁边用提前和好的面,擀成圆形的包子皮。我们两人共同协作,完成了韭菜包子的制作。在节日的清晨,村里飘着韭菜包子的香气。我们忙碌着揉面、调馅,小孩子们则围在一旁,期待着热腾腾的包子出笼。蒸汽升腾,暖意融融。

“哇哇西节”是我们村传承较完整的节日,承载着村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见证了东加村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那一天,东加村村民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我们通过这一传统节日,在心中留住对家乡的热爱。每一滴河水,每一片柳叶,都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一部分,带着节日的喜悦和家的温暖,陪伴我们走过一年又一年。

(本报记者 贾丰丰采访整理)

一方民俗带活一方经济

■ 周衍良 江西宜春 村民

我今年79岁,是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西向村人,担任村里“晒红节”顾问已经13年了。

西向村地处山间盆地,距离铜鼓县城30余公里,周围崇山峻岭、风景秀美,这里的居民大多数是客家人。

“六月六,晒红绿”。“晒红节”是客家人的传统节日,又叫“婆官节”“天贶节”,这是夏季农闲、庄稼初熟之际的一个小节日: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凡出嫁的女儿,都要趁农闲带着儿女到娘家团聚;若是天晴,要将经过黄梅天的衣物、书籍拿出来曝晒,以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如今,每逢“晒红节”,西向人会从四面八方相聚在傩神殿,请傩神,舞草龙,祭祀先祖,祈求风调雨顺。这一天,西向村的房前屋后,挂的挂、搭的搭,到处红红绿绿、喜气洋洋。

“晒红节”活动开坛后,“司祭”身穿长袍、头戴花帽,口里喃喃吟语,似说非说、似唱非唱。器乐有鼓、唢呐、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

在我还小的时候,祖父、父亲一直是“晒红节”的牵头人。受他们的影响,我对“晒红节”的活动流程烂熟于心。2011年开始,我接过父亲的工作,成了“晒红节”顾问。每年的这一天,前来西向村参观的外地客人都在三五千人,其中有不少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这场面比过年还热闹。

近几年,“晒红节”给西向村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为此,村里人建起了古法榨油坊、酒庄、民宿、农家乐,大面积种植翠冠梨、有机水稻等,欢迎各方游客的到来。村里也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改善村容村貌,新建了云海观景台,硬化了20多公里的公路,修缮了铜鼓县首任县委书记陈逸群烈士故居。如今的西向村是江西省红色名村、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近5年来,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有机农产品销售近亿元。

真的没想到,一个客家人的传统民俗,让全村半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本报记者 朱磊采访整理)

“党建+民俗”改变“靠天吃饭”

■ 张福利 内蒙古包头 村民

我家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套马沟,祖祖辈辈都是以传统种植业为生。如何改变“靠天吃饭”,多一条增收的路?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想办法。

套马沟农庄处在草原深处,但农耕文化特色鲜明,不少外地游客都冲着“民俗”“农耕”这些特色来这边度假旅游。为了能让乡亲们把日子过好,2016年,我所在的太平村党支部集思广益,坚持在党建引领传统民俗文化上做文章,通过与石宝铁矿集团公司积极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带着我们走出一条“党建+民俗”的新路径。

你看我们达茂旗丰域套马沟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套马沟农庄里,农耕文化村史馆、江南风情四合院、陕北窑洞……各种民俗特色都有体现,我们作为参与合作社的村民,也能把自家的农副产品、特色手工拿来展示。不少游客就喜欢咱这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东西!

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更热闹啦!本地传统的迎喜神、拜大年、祈福、秧歌踩街、游九曲、大型社火表演等活动都办得红红火火。不仅有咱们当地人参与,也让外地游客亲身感受到民俗的魅力。在今年过年期间,套马沟农庄接待了近万名游客,也为我们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现在,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外出打工不方便,就在套马沟农庄里找了两份工作,不算太累,收入也不错!我现在是套马沟农牧业合作社的保安,主要负责在景区内巡逻,除了每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还有土地流转的1000多元收益。老伴有空的时候会做点剪纸、泥塑来卖,这些手工艺品能展现出我们村的民俗礼仪,非常受欢迎。

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赵昊、沈玥采访整理)

钱棍舞传承越来越系统

■ 刘定海 重庆市 钱棍舞表演者

我的家乡在重庆市城口县岚天乡,钱棍舞是广泛流传于我们城口的地方性代表民俗表演。我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钱棍舞第四代传承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组织表演钱棍舞,我就跟着一起参与。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钱棍舞不仅兼具娱乐性与观赏性,还可以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让我逐渐爱上了这一民俗,后来父亲觉得我在这方面悟性很高,就让我自己组织、参与钱棍舞表演。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文化体育活动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我们每次表演钱棍舞的时候,都有很多乡亲自发前来观赏。

到90年代,观看这项传统民间艺术的人变少了。作为传承人,我很着急,如果这一民间艺术失传了,对传统文化是莫大的损失。于是,我把本地喜欢这一民俗的乡亲们组织起来,共同练习钱棍舞,并利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来进行免费表演,期望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钱棍舞。

2009年,全县举办首届民间文艺大赛,我们乡的参赛节目就是钱棍舞。接到任务后,我立刻召集了10名乡亲开始训练。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我们就在一座小坝子上练习。当时正值夏天,训练很辛苦,我们从午后练习到太阳落山,很多乡亲都晒脱了皮,但大家都没怨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让钱棍舞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一个月后,我们参加了县里的比赛,结果一鸣惊人,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也逐渐发现钱棍舞的价值,钱棍舞在全县流行起来,各个乡镇都组织和发展起了钱棍舞展演和比赛。

2012年,全县以大街为舞台,2398人同时参与钱棍舞展演,创造了最多人表演钱棍舞的纪录。

经过多年努力,钱棍舞的传承越来越成系统。我所在的岚天乡中心小学被确定为重庆市钱棍舞传承基地,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周都有一节钱棍舞课。钱棍舞在岚天乡、城口县的群众基础正越来越深厚!

(本报记者 沈靖然采访整理)

“绝活”高台舞狮有传承

■ 罗贤康 贵州遵义 高台舞狮表演者

我是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泥高镇人,高台舞狮是我们仡佬族的传统杂技表演,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从年轻时就跟随父辈学习高台舞狮技能,如今已有40多年的表演经验。

所谓高台舞狮,首先需要一个“高台”。高台由我们日常使用的木头大方桌脚对脚或面对面堆叠而成,有不同的叠法。整个台高有7到10米。

一个完整的高台舞狮团队一般有8到12人,其中两到三人负责上台表演,剩下的是伴奏乐队,持锣鼓、小号等,为表演者配乐。演员的脚步、走法与音乐相互配合,呈现出一台有节奏的表演。

高台舞狮的角色有“孙猴子”“笑和尚”和“狮子”。以“狮子”为例,角色的狮子头要能够单手举起,从而空出另一只手来增加稳定性。由于市面上能买到的狮子头或是头戴式,或需要双手托举,所以我们表演使用的狮子头通常是手工制作。在表演时,“狮子”时而翻腾跃起,时而俯身舔毛,惟妙惟肖,引得观众连连鼓掌。

最初,“孙猴子”和“笑和尚”是热场的角色,后来逐渐变成了演出的重要角色。二者相互配合,徒手或借助一张板凳在高处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这些动作有形象的名字,如“猴子捞月”“太公钓鱼”“下岩摘桃”等,非常考验表演者的脚力、手力和腰力。整套高台舞狮的传统动作达50余个,一台完整的表演通常需要3小时左右。因为表演看起来惊险、刺激,所以我们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观众非常多。

我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表演高台舞狮,至于从何时开始已经无从考证,传承到我已是第八代。对我们来说,高台舞狮是家族的一门手艺,希望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过去,高台舞狮讲究“传内不传外”;如今,我们想更好地推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因此,只要有人愿意学、有资质,不管是不是家族内的人,我都愿意教。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走进我们这门传统“绝活”。

(本报记者 陈隽逸采访整理)

本版照片除标注外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