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当代文艺批评正当其时、正逢其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够像今天这样,在文学、戏剧、影视、美术、音乐等不同艺术领域拥有如此便捷而繁多的文艺评论渠道和如此之多的评论者。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在文化大视野下开展文艺评论?围绕这一话题,昨天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举办举行的解放日报“朝花会客厅”第三期活动中,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文艺评论是对思想现场的观照”为题各抒己见,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朝花会客厅”是拥有68年历史的解放日报老牌文艺副刊“朝花”的线下文艺评论研讨平台,从2023年上半年开始每半年举办一次,聚焦文艺创作、文化生态和文艺批评,广邀沪上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

本期“朝花会客厅”的与会专家们认为,近年来上海文艺作品展现出磅礴的思想内涵,涌现出一批表现优秀的作品,诸如电影《攀登者》《1921》《我是医生》《永不消逝的电波》,电视剧《繁花》《城中之城》,文学作品《千里江山图》《战上海》,舞台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一号机密》等。在此背景下,上海当代文艺批评正当其时、正逢其盛,文艺评论应成为对思想现场的观照,思想现场也应成为对文艺评论的支撑。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将与新时代文艺一起,明确使命、自觉担当,在“共同体”的视野中携手并进。

“虽然当下文艺市场活跃、文艺需求旺盛、文艺作品丰富,但能够振聋发聩提出某种思想观念、美学原则的文艺批评并不多见。”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认为,文艺批评的破局之路,或许在于深入思考文艺批评的思想底色,超越碎片化的格局,重建整体性的视野。亟须助力建构“共同体想象”的文艺评论,而文艺作品所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对外表达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内涵,对内加强文化凝聚力与自信心,这一切都需要文艺批评的有力阐发。因此,文艺批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春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沈嘉熠提出,文艺评论作为文艺工作的重要基础,不仅是文化思想传承的载体,更是文化思想镜像的呈现。好的文艺评论如同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作品和思想,另一头连接着创作者和观众。通过这座桥梁,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作品之美,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特别是近些年来,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网剧,其受众群体多为“新新人类”。“针对这些作品的文艺评论大有必要,评论家有责任去帮助年轻观众体会作品中艺术的专业性、技巧性以及作品背后创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嘉熠

《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的观点一针见血。他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评论并不等同于文艺批评,部分文艺评论偏重的是文艺鉴赏,某种程度是在技术和技巧的维度讨论问题,而真正的文艺批评则必须站在批评的高度,对评论对象做真实的“评断”,才能切近思想现场。优秀的文艺评论应该是“林中的响箭”,同样需要独立的创造精神。文艺批评家的创作与文艺作品创作者应该是相互映照,互影交光。文艺批评需要在历史的脉络中展开论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祝弟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汤惟杰一路追溯着文艺评论的来路,他检索《申报》从1872年到1949期间,“文学批评”“艺术批评”等词汇的出现频次,发现文艺评论文章集中出现在1920年以后,在近100年来开始集中出现。“在我看来,大概在1910年之后,上海聚集了国内最先进的文化要素与技术,以及与之相应的人才资源,在新闻出版、印刷等领域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城市,而文艺评论的繁荣也是题中应有之义,现代传媒与文艺作品有了传媒平台的支撑,不仅诸种现代文艺样式逐渐专业化,文艺评论也同时进入职业化进程。尽管中国的文学、艺术的批评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但那在某种意义上是自发的、个体的现象,只有到了近现代、特别是近现代的上海,才出现了真正职业的文艺评论家及其实践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惟杰

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书画鉴定家徐建融则指出,文艺作品的“底线”是遵守社会法制、公序良俗和生活常识,聚焦于具体作品的文艺评论当然要以鼓励的、肯定的为主,批评性的则可以聚焦于现象。文艺评论家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否认别人的观点。“所谓‘歪理千千万,真理只有一条’,我的看法是真理千千万,歪理只有一条,那就是‘只肯定自己而轻易否定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建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