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初,对于山阴县薛圐圙乡罗庄村的村民们来说,正是水稻插秧的好时节。

昔日白茫茫的百亩盐碱地,如今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在盐碱地里种植水稻,薛圐圙乡成功蹚出了一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罗庄村在去年种植50亩水稻的基础上,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今年又扩种了50亩“稻花香”2号、4号两个耐盐碱地水稻品种,真正实现向盐碱地要效益。

记者在罗庄村看到,盐碱地改良后的水稻田成方连片,水渠纵横交错,俨然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一台台水稻插秧机在田间穿梭。所到之处,一株株秧苗被整齐有序地插到水田里,横成行、竖成列,葱葱茏茏,为水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该村水稻实验基地技术员庞应军介绍说:“今年我们改进了育苗技术,苗种选用‘稻花香’,使用浅旋浅耕的插秧方式和前氮后移的施肥技术,这样既增加了容种,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而且口感更香甜爽滑。”

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山阴县为唤醒这一“沉睡”的资源,坚持“以种适地”“以地适种”技术路线,统筹粮、牧、渔、林协调发展,不断加大盐碱地改造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的开发推广,选育了水稻、高粱、小麦、南美白对虾等耐盐碱新品种,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大力推进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让大片盐碱地变成“米粮仓”。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成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