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没有来到古生村,康锁倩不会清晰地感知到知识下田的重要性。

苍山下,洱海畔,古生村的变化日新月异。2022年,一批年轻人、知识分子来到古生村。“村子好像活起来了,每天都很热闹。”在古生村中央大榕树下乘凉的村民们最先感受到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年,古生村科技小院建立,一群“自找苦吃”的年轻学子由天南海北相聚于古生村。随后,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政府,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共同成立。

以在保护洱海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转型为目标,通过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小院模式”逐步创建了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相协同的样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变 从学生变院民

这是一所“长”在洱海边的大学。

卷着裤腿、穿着插秧胶鞋、草帽下晒得通红的脸,康锁倩刚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取完样,准备回到科技小院做数据分析。“这片田就是我的论文。”膜要怎么垫、秧苗要间隔多远插、肥要什么时候施……这位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生终日泡在田里。

不时有路过的村民大声问:“老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康锁倩耐心解答。“刚来的时候,很多村民会觉得他们都种了一辈子地了,哪里轮得到我们年轻人去教。”康锁倩回忆,随着实验的深入,农户们发现这群年轻人种出来的稻谷确实产量高、质量好,他们开始主动求教,认下了这群“小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让农户听懂专业知识,康锁倩颇有心得。“你不能说专业术语,而是要打比方。比如用水问题,我说透氧性,农户们不好理解,但我说泡了根的苗就像得过重病的小孩,会吸收不良,长不壮实,伤到了根本再补救就来不及了。农户们马上就明白了。”

2022年至今,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吹号,来自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教授及博士生、硕士生100多人长期“扎”在古生村。“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更要把论文写进农民脑子里、观念里。”康锁倩认为,农学生肩负着把先进理论和实践劳作结合起来的使命,做科研重要,推广科学理念和做法更加重要。

在洱海边,他们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也将自己与土地连接得更加紧密。

探索 从50亩到55000亩

“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洱海流域,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观念尤为关键。”在中国农业大学自然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院驻站老师徐玖亮看来,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高值农业的同时也要保护和建设好农村生态环境。

2018年,大理在洱海实施“三禁四推”政策,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策的落地,需要科技的助力,让农户既是保护生态的践行者,又是绿色种植的获益者。

“我们关注农业产业链中的品种选用、种植技术、品牌宣传等方面,从面源污染的解析、农业绿色高值、乡村振兴等方面深度介入。”徐玖亮介绍,第一年,科技小院种植了50亩试验田,从水肥药等多方面探索最适宜古生村自然环境的种植方式;第二年,试验成功的水稻绿色生态模式推广至2000亩,水稻亩产达808.8公斤,比常规种植增产31.7%,同时肥料成本和污染负荷都显著降低,磷排放减少了50%;今年,将在洱海流域全面推开水稻绿色生态模式,5.5万亩的田地向“绿”而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下,科技小院已建立洱海流域水稻绿色/有机、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控水高效利用三大模式。未来,将继续探索统筹生态环境友好与绿色高值农业发展,做好生态与致富的文章。

成效 从单个至集群

今年3月,洱海水稻科技小院成立。该小院针对洱海流域水稻产量低且养分过量投入、排放大、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开展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的研究,通过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全面助力洱海流域水稻产业绿色发展。

“我们将更加有针对性地对流域水稻关键生产问题进行诊断、创新多项水稻生产关键技术、集成水稻绿色生态模式,最终实现全域的水稻绿色生态模式。”洱海水稻科技小院院长、云南大学博士生谭玉娇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洱海科技大会战”的背景下,从古生村科技小院延伸出的“小院集群”成为洱海边多学科联合攻关、农业技术转化推广的综合性创新平台。随着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高原遥感科技小院、洱海保护与有机循环科技小院、云天化绿色智能肥科技小院等14座科技小院相继成立,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实现更好地助推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

“小院集群”的发展不仅能实现同一流域、同一地区内涉农相关学科的交叉互融,深化产学结合,更能带动区域产业链“线”的优化升级,带动县域经济“面”的全面进步。

苍洱之畔,绿意正浓。越来越多的科研力量正扎根田间乡野,汇聚新时代科技兴农力量。

来源:开屏新闻

编辑:杨润婷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

文明城市建设我知道

问: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

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包括哪些?

普及健康知识、增强防病意识 、維护公共卫生、净化美化环境、勤洗手常通风、不乱吐不乱扔、保持社交距离、注重咳嗽礼仪、科学佩戴口罩、看病网上预约、拒食野生动物、推广分餐公筷、拒绝餐饮浪费、食物多样搭配、提倡戒烟限酒、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平和心态、积极乐观自律、推行垃圾分类、绿色低碳出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洱海旁农田里藏着的生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