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竟然有人说汉字会在互联网中灭亡!当年美国人发明了电脑,但却没想过要把汉字打出来,面对西方不怀好意地质疑,中国专家只说了句“瞧好了”!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大进步。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一所大学被发明出来了,人类就这样慢慢地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麻烦的是,电脑信息的输入是英文主导的,这是压根没想把中国带上这个信息化的路程上来吧。还是说,想借这个机会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入,打压中国汉字文化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确实,当时互联网电脑技术的引入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感叹时代进步的同时,发现中国要融入大世界的圈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解决电脑输入这个问题,中国当时成立了专门研究汉字的组织。但是,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当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中国汉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有人主张将汉字简化,拼音字母化,甚至废除汉字来适应互联网电脑的机制,以此跟上时代的脚步。
而另一方面,主张不能将汉字简单化,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输入法。可是这恰恰是最难的一条路。
中国汉字文化历史悠久。字形复杂,不像单线的英文字母,一个汉字可以表示一个意思,也可以是很多字形组成一个字。汉字数量庞杂,在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中多达五六万字。如果研究自己的输入法将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
那么,中国汉字就真的这样被“拒之门外”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就真的小看了中国人。古有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今有王永民研发五笔输入法。
王永民出生在河南一个生活艰苦的农民家庭。贫苦的生活锻炼了他坚韧的意识,对一件事死磕到底不放弃的态度是他最后成功的关键。
王永民从小就成绩优秀,对汉字情有独钟,动手能力很强。六二年的时候,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进入大学的他学习更加刻苦,曾坚持听很多大师们的课程达两年之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谁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王永民也不例外。
大学之后的他,历尽坎坷。走南闯北,还得了一场大病。当时正当解决汉字进入信息化这一大难题的时候。
很多人都投入到这个领域之中,想要找到一个解决办法。一方面是按照拼音来编码,一方面是想按字形来编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两种选择,王永民看出问题所在。他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学”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问题。
于是,奇思妙想的他,说干就干。王永民开始不断研究文字,终于有一天,书中一段文字给了他灵感。
他打算从字根上突破这个难题。于是,王永民带领小组将汉语词典中的字一个挨着一个分解。在没有便捷工具的年代里,全靠手写,可想而知,这个工作量有多大。
他们硬生生手写了十二多万张卡片,每一张卡片上的每一个字都工工整整,没有任何敷衍的痕迹。工作细致到这种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整理出了一百二十五个字根。从字根出发结合基础理论,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制作出一张频度表。
王永发提出了属于汉字输入自己的三个原理并建立了数学模型。但是问题来了,键位数量太大了,这不利于输入。
王永发认识到这还没有结束。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不断地压缩键位数量,硬是从一百多个键压缩到了三十六个,并且重码率很低。而他做这些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
终于,属于中国汉字的输入方案——五笔输入,诞生在了保定一家终端设备厂,这一年是一九八三年。而这时,只需要用标准26键就能完成高效率输入。
这一项伟大的发明,在第二年的时候,就被王永发展示在了联合国总部。让很多现场的人员都为之惊叹。他为中国争了一口气,为汉字文化的延续添了一炷香。
汉字本身就是我们民族的宝藏,它走过历史长河,走到至今每一个使用它的人面前。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见证过历史的化石,给我们诉说曾经的事情。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基石,现代,汉字与科技的结合更能让其富有生命力。
关于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王永民:把汉字带入信息时代的人——纪念五笔字型输入法发明35周年
王永民:一次不服气成就了“五笔之父”
王永民:推动汉字信息化的“当代毕昇”